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少。加之当今时代片面强调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造成了诗歌教学中“重形而轻神”的错位。古典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层面的活动:(1)诵读;(2)联想;(3)品味挖掘,感悟诗情。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 诗教传统 诵读 联想 感悟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为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
(一)诵读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白话翻译过来就索然无味。如《静夜思》一诗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当然这并不排斥讲,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讲出自己的体会,是“我”读诗的体会,而不是别人的理解。
(二)联想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作家艺术家必须在感受客观外物的基础上,才能引出联想和想象,并且通过联想和想象而兴起“悲”、“喜”、“思纷”、“叹逝”之意,然后才能“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可见,我们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感情基调必须把握作者的联想。联想在古典诗词中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联想、想象,得出自己的审美体验。如果教师把一切都讲透了,学生没有联想的空间,也就是说没有审美主体的体验,这对学生的联想力及想象力是一种扼杀。
(三)品味挖掘,感悟诗情诗歌教学的方法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诗言志”,这是自孔子以来,对诗的内涵的本质的认识。而“立象以尽意”,也是孔子有关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精辟见解。这都是中国历代诗家所遵循的宗旨,也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出发点。古人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费力不讨好,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就更是南辕北辙了。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
(1)反复品味,入乎其内。品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举一反三,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
(2)挖掘领悟,创造新境。鉴赏诗歌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深长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领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作出善恶、美丑、是非等评价的同时,从中洞悉宇宙奥秘,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的品位。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上接45页)值得以实现。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以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将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诗歌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可以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等,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发展,直接去感知诗歌、把握诗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通过学习鉴赏古典诗歌,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将更为拓宽,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知和情将会得到极大丰富,这必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张斌,四川西昌第一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 诗教传统 诵读 联想 感悟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为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
(一)诵读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白话翻译过来就索然无味。如《静夜思》一诗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当然这并不排斥讲,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讲出自己的体会,是“我”读诗的体会,而不是别人的理解。
(二)联想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作家艺术家必须在感受客观外物的基础上,才能引出联想和想象,并且通过联想和想象而兴起“悲”、“喜”、“思纷”、“叹逝”之意,然后才能“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可见,我们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感情基调必须把握作者的联想。联想在古典诗词中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学生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联想、想象,得出自己的审美体验。如果教师把一切都讲透了,学生没有联想的空间,也就是说没有审美主体的体验,这对学生的联想力及想象力是一种扼杀。
(三)品味挖掘,感悟诗情诗歌教学的方法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诗言志”,这是自孔子以来,对诗的内涵的本质的认识。而“立象以尽意”,也是孔子有关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精辟见解。这都是中国历代诗家所遵循的宗旨,也是我们进行诗歌教学的出发点。古人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更不能分析。讲诗一句一句落实,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实在是费力不讨好,更有甚者,还要用现代语法、现代修辞法去硬套,就更是南辕北辙了。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
(1)反复品味,入乎其内。品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如同品茗、品酒一样,亲口品尝,亲身感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举一反三,挖掘、把握作品形象的深刻意蕴。通过自己的心灵,通过联想、想象,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想象中,对作家情感、作品情境进行再度体验,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
(2)挖掘领悟,创造新境。鉴赏诗歌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深长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领悟便是文学鉴赏的更高境界,读者久久沉浸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所展示的生活作出善恶、美丑、是非等评价的同时,从中洞悉宇宙奥秘,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的品位。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是文学审美中的最佳效应。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所谓“辨于味”,就是要求读者不但要感受作品的形式的形象,而且要领会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蕴、形式对内容的艺术表现等等。这样就能挖掘出作品的内涵,使文学价(上接45页)值得以实现。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以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将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诗歌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可以把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景等,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的变化发展,直接去感知诗歌、把握诗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通过学习鉴赏古典诗歌,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将更为拓宽,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知和情将会得到极大丰富,这必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张斌,四川西昌第一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