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建构游戏,是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操作各种建构材料,运用想象、思维和动作,创造性的反应现实生活的游戏。建构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获取大量有关探索搭建方法、组合空间、分类和统计数量的核心经验,还隐藏着运用审美规则与数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与构思、协商与合作、交流与分享的游戏氛围中生长着学习品质、开拓创新的能力、勇于解决问题的精神,体验着成功与失败,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更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本文以自身指导实践为基础,对如何有效的引导幼儿建构游戏,提升幼儿建构水平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建构游戏;指导策略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建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而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肌肉动作逐步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比小班幼儿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慢慢增强,持续性也明显增加。也不难发现中班是由单一的建构作品向整体布局过渡,由独自游戏逐渐向合作游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建构区域中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和教师的指导等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交往态度、合作能力的获得,以及建构游戏水平的提升。
一、建构区游戏的现状
建构区因操作简单、能再现幼儿眼中的生活场景、也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孩子们选择的最热门的区域游戏之一,但在建构区游戏中受幼儿生活经验、创造性不足、教师引导方式、建构材料的限制,建构技巧掌握程度等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区域游戏时,总会有能看到问题,却又无从下手的困惑。
二、建构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一) 有效的计划与讨论
建构区活动开展常常没有计划与准备,建构内容讨论只停留在表面,如:教师只简单的询问幼儿今天打算搭建什么,缺少对搭建内容的深入讨论。怎样打破幼儿搭建内容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僵局?
借鉴高宽课程“计划——工作——回顾” 的理念,帮助幼儿打开主动参与学习之门。明确自己在区域的工作内容,带着任务和目标,幼儿便能专注于自己的游戏活动,深入的思考出现的问题。
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计划讨论。讨论前期,可以讨论制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和当下开展的主题活动相联系,即能推动主题的开展,又丰富了建构区可搭建的内容,如在中班“我的祖辈”主题下,讨论搭建“敬老院”。明确主题后,明确在该游戏主题下的游戏计划和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还有什么事情是幼儿所不知道或者是不清楚的,该去哪里、找谁了解相关的信息;其二,建构的计划是怎样的,包括搭建的位置、材料、怎样分工合作,等等。通过这种有效的讨论,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在相关主题上已获得的经验,以及还需要帮助幼儿丰富哪些经验;另一方面幼儿也可以借助讨论,提高建构游戏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例如在“敬老院”游戏前,教师和幼儿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计划和讨论:
1.建构的地点和建构的计划:敬老院应该建在什么位置?周边会有那些公共设施。
2.敬老院的布局构造:引导幼儿观察敬老院的图片,或者前期开展去敬老院的实践活动,了解敬老院的各种设施以及布局。
3.合作分工:合作设计图纸,并一起合作搭建,每一部分由谁或由哪几个小朋友负责。
(二)让区域环境“会说话”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经验提供适宜的图示支架。
区域活动的图示支架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巧妙的设计、运用图示,讲各区域的活动内容、方法、步骤等用直观形象的图示展现出来 ,促使幼儿的认知经验得到启发、梳理和提升,是一种简单、直观、形象、有效的“教学支架“,使区域活动更有序、更显效 。
1.示范功能。
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 ,有目的的提供搭建技能步骤图式支架,让墙面成为能与幼儿“对话”的隐形的老师,幼儿在观察思考、尝试模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新的技能经验,形成隐形的介入指导。例如,根据中班幼儿在建构区的行为特征及表现,提供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
2.欣赏功能
提供与主题相联系的实景建筑图片,帮助幼儿开拓思维,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助推幼儿搭建丰富的内容。例如在“我生活的地方”主题下提供地方特色建筑物——石桥、凉亭、古纤道等。
3.提示功能
通过各种符号、照片、或示意图等直观的提示,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规范幼儿行为。例如张贴规范的材料摆放对应图,能有效的提示幼儿规范摆放建构材料,让幼儿的整理工作有序进行。
4.分享功能
保留幼儿搭建的作品图片,展现幼儿的设计图纸及作品图,不仅是对搭建幼儿的鼓励,更是与其他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互相分享经验,互相生长经验。
(三)以问题推进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建构活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重要。”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获得新经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发现问题后,教师首先要及时的引导幼儿加以解决,不能放置问题,更不能盲目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学会用“多元”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四)交流分享,评价助成长
区域活动结束的交流分享环节,是分享游戏经验,互相学习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逻辑,互相学习成功的方式方法,互相汲取问题中的注意要点,巩固自我,还能让没有参与的幼儿也见识到该区域游戏的玩法,激发幼儿寻找解决游戲中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发展,对幼儿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价值。因此,我们要给幼儿充分的表述机会,教师要做好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吧自己的创作思路淋漓尽致额展现出来,有利于激发他们下一次的创作活动。
交流分享的方式包括:情景再现法、成果展示法、媒体呈现法、问题讨论法。
情景再现法,即幼儿通过描述自己创作的各个步骤,演绎游戏的过程,直观的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有效帮助倾听的幼儿掌握方法;成果展示法,是当大家在游戏中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或创新的玩法后,在作品介绍的过程中分享交流成果,;媒体呈现法,是常用的方法,通过拍摄游戏场景照片或视频,回顾当时的游戏情境,及时记录有讨论价值的片段;问题讨论法,是交流分享的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区域的观察,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问题的讨论,从而获得新经验。
通过以上的方式,助推幼儿思考,在解释和描述自己是如何解决建构中的难题来提高幼儿“元认知”的能力,让幼儿有效建构,生长经验。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董旭花 , 阎莉 ,刘霞,《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3]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幼儿园;建构游戏;指导策略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建构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之一,而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肌肉动作逐步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比小班幼儿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慢慢增强,持续性也明显增加。也不难发现中班是由单一的建构作品向整体布局过渡,由独自游戏逐渐向合作游戏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建构区域中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和教师的指导等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交往态度、合作能力的获得,以及建构游戏水平的提升。
一、建构区游戏的现状
建构区因操作简单、能再现幼儿眼中的生活场景、也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孩子们选择的最热门的区域游戏之一,但在建构区游戏中受幼儿生活经验、创造性不足、教师引导方式、建构材料的限制,建构技巧掌握程度等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区域游戏时,总会有能看到问题,却又无从下手的困惑。
二、建构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一) 有效的计划与讨论
建构区活动开展常常没有计划与准备,建构内容讨论只停留在表面,如:教师只简单的询问幼儿今天打算搭建什么,缺少对搭建内容的深入讨论。怎样打破幼儿搭建内容单一,缺乏创造性的僵局?
借鉴高宽课程“计划——工作——回顾” 的理念,帮助幼儿打开主动参与学习之门。明确自己在区域的工作内容,带着任务和目标,幼儿便能专注于自己的游戏活动,深入的思考出现的问题。
组织幼儿进行有效的计划讨论。讨论前期,可以讨论制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和当下开展的主题活动相联系,即能推动主题的开展,又丰富了建构区可搭建的内容,如在中班“我的祖辈”主题下,讨论搭建“敬老院”。明确主题后,明确在该游戏主题下的游戏计划和目的,主要有两点:其一,还有什么事情是幼儿所不知道或者是不清楚的,该去哪里、找谁了解相关的信息;其二,建构的计划是怎样的,包括搭建的位置、材料、怎样分工合作,等等。通过这种有效的讨论,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在相关主题上已获得的经验,以及还需要帮助幼儿丰富哪些经验;另一方面幼儿也可以借助讨论,提高建构游戏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例如在“敬老院”游戏前,教师和幼儿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计划和讨论:
1.建构的地点和建构的计划:敬老院应该建在什么位置?周边会有那些公共设施。
2.敬老院的布局构造:引导幼儿观察敬老院的图片,或者前期开展去敬老院的实践活动,了解敬老院的各种设施以及布局。
3.合作分工:合作设计图纸,并一起合作搭建,每一部分由谁或由哪几个小朋友负责。
(二)让区域环境“会说话”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经验提供适宜的图示支架。
区域活动的图示支架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巧妙的设计、运用图示,讲各区域的活动内容、方法、步骤等用直观形象的图示展现出来 ,促使幼儿的认知经验得到启发、梳理和提升,是一种简单、直观、形象、有效的“教学支架“,使区域活动更有序、更显效 。
1.示范功能。
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 ,有目的的提供搭建技能步骤图式支架,让墙面成为能与幼儿“对话”的隐形的老师,幼儿在观察思考、尝试模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新的技能经验,形成隐形的介入指导。例如,根据中班幼儿在建构区的行为特征及表现,提供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
2.欣赏功能
提供与主题相联系的实景建筑图片,帮助幼儿开拓思维,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助推幼儿搭建丰富的内容。例如在“我生活的地方”主题下提供地方特色建筑物——石桥、凉亭、古纤道等。
3.提示功能
通过各种符号、照片、或示意图等直观的提示,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规范幼儿行为。例如张贴规范的材料摆放对应图,能有效的提示幼儿规范摆放建构材料,让幼儿的整理工作有序进行。
4.分享功能
保留幼儿搭建的作品图片,展现幼儿的设计图纸及作品图,不仅是对搭建幼儿的鼓励,更是与其他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互相分享经验,互相生长经验。
(三)以问题推进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向幼儿提出新的挑战,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丰富幼儿的建构活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重要。”通过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获得新经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兴趣,逐步培养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发现问题后,教师首先要及时的引导幼儿加以解决,不能放置问题,更不能盲目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学会用“多元”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四)交流分享,评价助成长
区域活动结束的交流分享环节,是分享游戏经验,互相学习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述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逻辑,互相学习成功的方式方法,互相汲取问题中的注意要点,巩固自我,还能让没有参与的幼儿也见识到该区域游戏的玩法,激发幼儿寻找解决游戲中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发展,对幼儿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价值。因此,我们要给幼儿充分的表述机会,教师要做好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吧自己的创作思路淋漓尽致额展现出来,有利于激发他们下一次的创作活动。
交流分享的方式包括:情景再现法、成果展示法、媒体呈现法、问题讨论法。
情景再现法,即幼儿通过描述自己创作的各个步骤,演绎游戏的过程,直观的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有效帮助倾听的幼儿掌握方法;成果展示法,是当大家在游戏中发现有创意的作品或创新的玩法后,在作品介绍的过程中分享交流成果,;媒体呈现法,是常用的方法,通过拍摄游戏场景照片或视频,回顾当时的游戏情境,及时记录有讨论价值的片段;问题讨论法,是交流分享的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区域的观察,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问题的讨论,从而获得新经验。
通过以上的方式,助推幼儿思考,在解释和描述自己是如何解决建构中的难题来提高幼儿“元认知”的能力,让幼儿有效建构,生长经验。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董旭花 , 阎莉 ,刘霞,《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场指导艺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
[3]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