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教育浪潮的推进,核心素养在当今世界得到了普遍重视,成为各国政府推进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注热点。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命题古今中外都有涉及,而核心素养则是比较现代的教育词汇,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新时代要求。
一、我国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在2001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由“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为了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标志着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又从“三维目标”迈向了“核心素养”。“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以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超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构成,而“政治认同”决定学生发展的方向。
根据《201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
二、以内容为主体、以问题情境设置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价策略的构建
政治认同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立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中国公民,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目标,也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灵魂所在。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被测评者学生可能不会直接反馈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评价者又根据其外在表现特征来推断被测评者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而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但是,任何不同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对不同情境和内容设问的反应是不同的,必须找到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关联性极高的行为指标,据此来推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认同的测评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如: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使教学流程围绕着测评内容和指标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对每个学生、某个班级或群体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测评的目的。下面笔者拟以道路、理论、制度以及价值为内容,通过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设置来测评学生的不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内容指标和素养层级的界定
道路层面是指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突出党的性质和中国特色,把传承红色基因和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前沿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论层面是指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国化理论成果来自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的理解,把理论产生的依据、现状和优势讲清楚,讲明白,不能脱离实际讲理论,要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避免不问理由的“理论强制”。
制度层面是要求学生在基本立场上确立对我国根本制度,尤其是政体的认可,树立制度自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以民主集中制为活动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政权机关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与西方的议会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里,政治课堂必须讲清楚人民与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并结合西方的政体进行比较,体现我国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何优越性,并通过事实依据来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認同。
价值层面是指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国家或组织的维持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民的价值认同。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同样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每个人都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良好社会的构建中来,而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促进国民对政治道路的坚持、对理论的崇尚和制度的落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素养层级,笔者依据的是布鲁姆的六级认知过程维度,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把记忆、理解归纳为第一层级(素养1),问题情境主要围绕“是什么”的问题;运用定位第二层级(素养2),问题情境围绕“怎么办”的问题;分析、评价为第三层级(素养3 ),主要围绕“为什么”的问题进行问题设计;创造为第四层级(素养4),问题设置主要围绕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回归元认知。这四个层级间关系是层层递进关系,在量化过程中,每一内容素养层级赋分比例是4:5:6:10。
(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级策略的实施过程
步骤一:根据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内容和素养等级,确定内容和素养层级间的问题设置情境要求,如表1。
步骤二:合理设置教学流程和每项素养的测评问题。按照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层级和内容要求,把教学流程所要体现的核心素养问题化、情境化,即一个层级的问题对应着相应层级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设置的问题必须体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四项内容,并制定调查问卷表,如下表表2、3。
步骤三:按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容和素养等级的要求,把问题进行分类,并借助调查表填好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赋分表(表4),做好综合汇总以备分析。
笔者通过上述评级策略的构建和实践,发现此评价策略既可以测个人,也可测集体;既可以测不同素养的个人或群体,也可测政治认同的深度,也就是说,同一测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四项内容来测评其素养层级,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素养层级看出其每一项详细政治认同内容深度。从素养层面看,素养1和素养2两项基本素养不错,但在评价、分析层面,尤其是创造层面有待提高。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学问,是要直接面对有关生活的意义问题,而人的认识常常受制于历史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的影响,尤其是在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拉开帷幕,利益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调整和变动,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价策略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责任编辑 邱丽
一、我国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在2001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由“双基”走向“三维目标”。为了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标志着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又从“三维目标”迈向了“核心素养”。“双基”、“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以前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超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构成,而“政治认同”决定学生发展的方向。
根据《201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
二、以内容为主体、以问题情境设置为导向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价策略的构建
政治认同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立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的中国公民,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目标,也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灵魂所在。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被测评者学生可能不会直接反馈自己的真实意图,而评价者又根据其外在表现特征来推断被测评者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而具有极高的挑战性。但是,任何不同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对不同情境和内容设问的反应是不同的,必须找到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关联性极高的行为指标,据此来推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认同的测评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如: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使教学流程围绕着测评内容和指标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对每个学生、某个班级或群体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测评的目的。下面笔者拟以道路、理论、制度以及价值为内容,通过四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设置来测评学生的不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内容指标和素养层级的界定
道路层面是指引导学生认同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突出党的性质和中国特色,把传承红色基因和讲述“中国故事”作为前沿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论层面是指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国化理论成果来自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的理解,把理论产生的依据、现状和优势讲清楚,讲明白,不能脱离实际讲理论,要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避免不问理由的“理论强制”。
制度层面是要求学生在基本立场上确立对我国根本制度,尤其是政体的认可,树立制度自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以民主集中制为活动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政权机关的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与西方的议会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里,政治课堂必须讲清楚人民与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并结合西方的政体进行比较,体现我国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何优越性,并通过事实依据来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認同。
价值层面是指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国家或组织的维持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民的价值认同。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同样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此,每个人都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良好社会的构建中来,而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促进国民对政治道路的坚持、对理论的崇尚和制度的落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素养层级,笔者依据的是布鲁姆的六级认知过程维度,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把记忆、理解归纳为第一层级(素养1),问题情境主要围绕“是什么”的问题;运用定位第二层级(素养2),问题情境围绕“怎么办”的问题;分析、评价为第三层级(素养3 ),主要围绕“为什么”的问题进行问题设计;创造为第四层级(素养4),问题设置主要围绕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回归元认知。这四个层级间关系是层层递进关系,在量化过程中,每一内容素养层级赋分比例是4:5:6:10。
(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级策略的实施过程
步骤一:根据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内容和素养等级,确定内容和素养层级间的问题设置情境要求,如表1。
步骤二:合理设置教学流程和每项素养的测评问题。按照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层级和内容要求,把教学流程所要体现的核心素养问题化、情境化,即一个层级的问题对应着相应层级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同时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要设置的问题必须体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四项内容,并制定调查问卷表,如下表表2、3。
步骤三:按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容和素养等级的要求,把问题进行分类,并借助调查表填好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赋分表(表4),做好综合汇总以备分析。
笔者通过上述评级策略的构建和实践,发现此评价策略既可以测个人,也可测集体;既可以测不同素养的个人或群体,也可测政治认同的深度,也就是说,同一测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四项内容来测评其素养层级,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素养层级看出其每一项详细政治认同内容深度。从素养层面看,素养1和素养2两项基本素养不错,但在评价、分析层面,尤其是创造层面有待提高。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学问,是要直接面对有关生活的意义问题,而人的认识常常受制于历史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的影响,尤其是在转型期的现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拉开帷幕,利益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调整和变动,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评价策略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