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校“选择性”课改的推行,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也是一大机遇。面对新形势,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结合作者亲身实践,从分析“选择性”课改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入手,在课改精神领会、网络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选择性 课改 课程体系
当前,浙江省教育厅在中职学校推行“选择性”课改,旨在扭转现在职业教育中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现状。通过提供多样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激发兴趣,实施“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点燃心灯。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改变,在具体实施中会碰到很多新问题——新课程的开发、学生的选课指导与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评价、原有行政班的小组合作体系如何与教学班小组进行对接,如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
从整体来看,整个中职的课程体系在变。随着选修课程的大大增加,原来的课程体系构架将要彻底打乱。原有核心课程的很多内容将要通过重新设置并渗透到分方向的必选课程中;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大量的选修课程。
从班级来看,课表在变。核心课程一般在行政班中统一上课,而选修课程是将全校打乱,行政班的学生将按各自的兴趣选择分散于各教学班中。做到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表。课表的多样化是课改中的一大亮点。
课程内容、教材在变。有的是原有教材的取舍和变更,更多的则是要求我们“无中生有”,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兴趣激发的角度重新编写。学生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单调枯燥的文字,不再是各种呆板的计算公式等,而是更加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内容。
教学的对象、学习的组织在变。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原本在行政班建立的学习小组将在教学班完全拆解。学生将会与更多不同性格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会更多,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的不同之处。
教学的时空、环境在变。老师不再是只在一个单一的教室上课,而学生也将不再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上课。教学的地点不再固定,教学的时间也不同。由于选课不同,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间也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要应对这一系列的改变;作为一位管理者,要掌控这一系列动态变化的规律,让一系列的变化有序、有效。
二、应对改变的思考
第一,评价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着教育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要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评价是有序、有效的手段,评价到哪,执行到哪,及时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我们的抓手。
第二,建立紧密型合作学习小组是解决一个教师关注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平台。在选择性课改下,教师面对经常变动的教学对象、复杂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指导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良好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小组团队的分别建立可促进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现有效教学。
第三,科学把握教学班与行政班小组动态变化因素是关键。实施选修走班后,教学班与行政班的小组成员会有较大的变化,小组建设就会出现新问题。为了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快速形成紧密型合作团队,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学班还是在行政班都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建立一种小组与个人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机制势在必行。理清个人和不同类别小组间的关系,合理设置评价内容、评价权重、评价时段、评价时机、激励主体是内在的关键因素。
第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保证过程有序、结果有效的实现途径。选择性课改下走班教学,我们既要保证每一个教学班、每一节课过程有序,还要保证学生在其中能够学到东西,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成长要素。评价是导向,而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第五,应对变化,必须要快速反应,建立一套便捷有效的信息化传输和分析系统是实现快速反馈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快速的评价反馈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成功的激励和问题的纠正,另一方面及时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提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进一步还可以通过适时的大数据分析发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数字依据。而科学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应对改变的策略
一是教师是课改的落实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本次课改的意义。选择性课改是一项唤醒和激发中职生信心与兴趣的行动。教育的使命是“发现”,重在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挖掘出每位学生的天赋与特长,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对待课改,我们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是建立数据互通的选课、学分制和资源网络学习三大平台,构筑信息化网络体系。教师可在资源网络学习平台上申报课程,设立课程介绍,建立课程资源,这些信息又与选课平台互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学生在选课平台选课,而后在资源网络平台寻找资源帮助学习,通过教师评价或自测可在学分制平台上及时反馈学生学业绩效数据,由平台自动生成课程学分和学分档案,学生、小组导师及家长也可同时上网查看相应的学业信息。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是建立分阶段量化反馈机制,通过及时反馈达到激励和纠偏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将学期分成几个阶段甚至更细,实施阶段量化反馈。每位教师对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进行评价,通过下表所示比例形成个人阶段综合量化值。
通过学分制平台个人阶段综合量化值自动转化生成行政小组阶段量化值,班主任据此对行政小组进行表彰奖励。与此同时,行政小组导师也能通过学分制平台查看到本组成员的各科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扶指导。形成学科教师现场评价,班主任、小组导师跟进帮扶的快速反馈机制。这种量化反馈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阶段个人单科评价重过程(个人平时表现30%与小组整体平时表现40%之和达70%)、重小组(小组整体阶段测试平均成绩20%与小组整体平时表现40%之和达60%),确保教学班教学有序。
第二,开展阶段行政小组表彰,有利于强化总结反思的针对性。由于实行走班上课,各教学班的人员在不断变化,但是行政班的人员相对是稳定的,并且由班主任直接管理,以相对稳定的组织开展总结反思有利于发现问题,相互促进效果更佳。
第三,学生学期单科学分评价依据是学生该科的考试学分和过程学分,两者各占50%,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学习绩效同时也兼顾过程表现,新型的学分制软件通过数据转换可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
第四,由于评价标准统一,数据实现了互通,因此,可方便进行多层级、多类别的表彰奖励(见图2),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反思。
四是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形成激励机制。应对这一切改变,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考评手段,适时准确反馈教师课改的参与情况和贡献度,优化原有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打破平均主义,多选多上,多上多得,多效多得。形成竞争选择课机制,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完善课程、上好课程。
四、小结
“选择性”课改的方向已经明确,有效的落实需要每一位职教人付出智慧和汗水。课改也是我们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一次机遇,我们只有在课改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使教育活动更具有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才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时代变化,发展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南兆旭,腾宝红.实用管理小百科[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关键词:选择性 课改 课程体系
当前,浙江省教育厅在中职学校推行“选择性”课改,旨在扭转现在职业教育中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现状。通过提供多样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激发兴趣,实施“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让学生体验成功,点燃心灯。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改变,在具体实施中会碰到很多新问题——新课程的开发、学生的选课指导与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评价、原有行政班的小组合作体系如何与教学班小组进行对接,如何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
从整体来看,整个中职的课程体系在变。随着选修课程的大大增加,原来的课程体系构架将要彻底打乱。原有核心课程的很多内容将要通过重新设置并渗透到分方向的必选课程中;同时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增加了大量的选修课程。
从班级来看,课表在变。核心课程一般在行政班中统一上课,而选修课程是将全校打乱,行政班的学生将按各自的兴趣选择分散于各教学班中。做到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表。课表的多样化是课改中的一大亮点。
课程内容、教材在变。有的是原有教材的取舍和变更,更多的则是要求我们“无中生有”,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兴趣激发的角度重新编写。学生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单调枯燥的文字,不再是各种呆板的计算公式等,而是更加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内容。
教学的对象、学习的组织在变。教师将要面对来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原本在行政班建立的学习小组将在教学班完全拆解。学生将会与更多不同性格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会更多,也会更加了解所学专业的不同之处。
教学的时空、环境在变。老师不再是只在一个单一的教室上课,而学生也将不再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上课。教学的地点不再固定,教学的时间也不同。由于选课不同,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间也不同。
作为一名教师,要应对这一系列的改变;作为一位管理者,要掌控这一系列动态变化的规律,让一系列的变化有序、有效。
二、应对改变的思考
第一,评价是期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着教育的方向,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式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评价方式的人性化;要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以通过评价激励进取。评价是有序、有效的手段,评价到哪,执行到哪,及时科学的评价应该是我们的抓手。
第二,建立紧密型合作学习小组是解决一个教师关注力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平台。在选择性课改下,教师面对经常变动的教学对象、复杂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指导时常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良好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小组团队的分别建立可促进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现有效教学。
第三,科学把握教学班与行政班小组动态变化因素是关键。实施选修走班后,教学班与行政班的小组成员会有较大的变化,小组建设就会出现新问题。为了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快速形成紧密型合作团队,让学生无论是在教学班还是在行政班都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建立一种小组与个人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机制势在必行。理清个人和不同类别小组间的关系,合理设置评价内容、评价权重、评价时段、评价时机、激励主体是内在的关键因素。
第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是保证过程有序、结果有效的实现途径。选择性课改下走班教学,我们既要保证每一个教学班、每一节课过程有序,还要保证学生在其中能够学到东西,有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全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记录学生成长要素。评价是导向,而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
第五,应对变化,必须要快速反应,建立一套便捷有效的信息化传输和分析系统是实现快速反馈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快速的评价反馈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成功的激励和问题的纠正,另一方面及时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提供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进一步还可以通过适时的大数据分析发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决策提供数字依据。而科学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应对改变的策略
一是教师是课改的落实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本次课改的意义。选择性课改是一项唤醒和激发中职生信心与兴趣的行动。教育的使命是“发现”,重在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应该通过不一样的课程,挖掘出每位学生的天赋与特长,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像他们自己。对待课改,我们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是建立数据互通的选课、学分制和资源网络学习三大平台,构筑信息化网络体系。教师可在资源网络学习平台上申报课程,设立课程介绍,建立课程资源,这些信息又与选课平台互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参考。学生在选课平台选课,而后在资源网络平台寻找资源帮助学习,通过教师评价或自测可在学分制平台上及时反馈学生学业绩效数据,由平台自动生成课程学分和学分档案,学生、小组导师及家长也可同时上网查看相应的学业信息。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是建立分阶段量化反馈机制,通过及时反馈达到激励和纠偏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将学期分成几个阶段甚至更细,实施阶段量化反馈。每位教师对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进行评价,通过下表所示比例形成个人阶段综合量化值。
通过学分制平台个人阶段综合量化值自动转化生成行政小组阶段量化值,班主任据此对行政小组进行表彰奖励。与此同时,行政小组导师也能通过学分制平台查看到本组成员的各科表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扶指导。形成学科教师现场评价,班主任、小组导师跟进帮扶的快速反馈机制。这种量化反馈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阶段个人单科评价重过程(个人平时表现30%与小组整体平时表现40%之和达70%)、重小组(小组整体阶段测试平均成绩20%与小组整体平时表现40%之和达60%),确保教学班教学有序。
第二,开展阶段行政小组表彰,有利于强化总结反思的针对性。由于实行走班上课,各教学班的人员在不断变化,但是行政班的人员相对是稳定的,并且由班主任直接管理,以相对稳定的组织开展总结反思有利于发现问题,相互促进效果更佳。
第三,学生学期单科学分评价依据是学生该科的考试学分和过程学分,两者各占50%,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学习绩效同时也兼顾过程表现,新型的学分制软件通过数据转换可很好地达到这一效果。
第四,由于评价标准统一,数据实现了互通,因此,可方便进行多层级、多类别的表彰奖励(见图2),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反思。
四是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形成激励机制。应对这一切改变,需要学校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考评手段,适时准确反馈教师课改的参与情况和贡献度,优化原有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打破平均主义,多选多上,多上多得,多效多得。形成竞争选择课机制,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完善课程、上好课程。
四、小结
“选择性”课改的方向已经明确,有效的落实需要每一位职教人付出智慧和汗水。课改也是我们学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的一次机遇,我们只有在课改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积累成功经验和吸取教训,使教育活动更具有教育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才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时代变化,发展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南兆旭,腾宝红.实用管理小百科[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