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初中学生正处在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尊重生命、融入生活、激发生长的“三生”教育要求,培育学生优良品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正处在思想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尊重生命、融入生活、激发生长的“三生”教育要求,培育学生优良品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年演变、汇聚而成的文化体系,充分反映民族发展的历史样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是串联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文化线索,不仅应该被国家铭记,还应该被民众铭记和传承。目前,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进入瓶颈阶段。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呼吁各个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重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一个人引领另一些人成长、进步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慧启迪、价值引领的设想和计划。正确价值引领的思政课教学活动设计应当因势而动,让课堂形神兼备;因事而动,让课堂情理交融;因时而动,让课堂人境合一。唯有如此,才能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让正确的思想和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最终转化为良好品质,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学校教育中充分渗透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核心精神,是现代人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当下我国学校教育现状而言,学生的思想启蒙、政治素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及教师应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与指导,保证学生能够接受更高质量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以便更好地达到现代人才培养标准。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宪法和法律是全体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法治意识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培育法治意识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习惯,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在丰富活动中增强法治信仰、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行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目标的重要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课程担负新使命,新思政应有新担当。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活动的知识化、科学化与技术化,同时也使人类道德不断进步。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人类道德发展进程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道德困境。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使用群体,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其道德水平产生深刻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成为网络信息犯罪的介入点;另一方面,德育工作发展滞后,学生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平台充斥着各类负面信息,如色情、虚假、迷信、暴力等,许多青年学生沉溺网络聊天和交友,导致学习状态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出现网
中学生法治教育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部分。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其思维模式和身体素质尚未成熟,无法独立自主地辨别是非善恶,极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侵扰,从而做出不当的行为举动,最终产生严重的后果。无论对家庭还是国家,这都是重大的损失和遗憾。为此,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增强协同育人实效。
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美育资源,能够涵养文化自信、培育政治认同,提升思维能力、增强科学精神,重视美育功能、养成法治意识,发掘美育元素、提升公共参与。
高考试题因其典型性而彰显导向性。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第40题在试题立意、情境构建、任务设置等方面均蕴含重要信息。通过对这一典例的深入剖析,启示一线教师在后续备考与教学中要关注历史资源,重视课程融合;依托学科内容,做好整合迁移;重视项目式学习,提升深度学习力。
文化交融不同于经济、政治的交融.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导致文化碰撞往往比经济、政治的碰撞更为激烈。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同样伴随语言融合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语言和文化多元融合,从而探索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语言融合发展路径,为语言文化全球化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