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一段话:“暗物质,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那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却也最让人无可奈何的。”我对这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暗物质”,出现的却是另一段话:“暗物质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是Jeremiah和Paul写的《Dark mate-rial》中的一段。我却更偏向于前者的解释。我想把周围存在的许多不可名状的元素称作暗物质。
一直认为,旁桌是个很有思想的男生。初二下的期末,由于成绩不稳定,心有不安的我放弃了活动时间留在教室里看书。他就在旁边,忙里偷闲拿出课外书来读,我顺便借来浏览,是陈丹青教授的《退步集续编》,书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思想以及作者对人生众事的理解,混杂着大量与常人不同的观点,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本初中生能接受的书。
或许他是不同的。
至少,在教室昏暗的光线里看陈教授的书的人与窝在寝室被窝里吃着薯片看漫画的人断然是有区别的。前些天他去参加信息学竞赛培训,同学们便开始传阅放在他桌上的刚发下来的随笔本。传到我手里之前,我已经听到了许多议论。
——“胆子好大噢!”
——“看他的题记就不对劲。”
——“哎呀,他本来就不算人,火星来的,写这些可以理解。”
本子在手中摊开,看到内容的时候,反而有些释然。他写了一篇《听老师的话》。联想到他平时的作风、他看的书、他所处的教育背景以及他的家人,反而觉得不足为奇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他来说,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他应该就是这样的,有思想并且敢表达,而不是选择压抑。
“我想我永远不会是辛勤耕作的老黄牛,而是一个人。”
也曾经在一好友的空间里看到过一篇日志:《我们是初三,但我们也是人》。同样的话语出自同龄人,而不是一些一边大骂90后,一边又施以假惺惺的怜悯的社会人士之口,更能使人产生共鸣。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对着怎么样的未来,我们自己最清楚。毕竟大家都处在真实而鲜活的当下。
要说宣泄,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是“地底下”的人的心声。无数人抨击过教育制度,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好比一种暗物质,所有人都明白,所有人都看出其弊端,所有人却又都无能为力,“真真实实存在”、“却最令人无可奈何”。就像我爸妈说的:“我们明白这很累,但你要学会给自己放松,不要带抵触情绪,要在不自由中寻求一种相对的自由。”初三忙到一种充实的境界之后,整个人反而变得更加纯粹。与以前的预想固然有些不同。每个人与周遭的一切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物质交换,如果这也算一种广义上的暗物质的话,那么最好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完他的文章之后,我想起了自己以前“不懂事”时写的一篇考场作文,要求以“宽容”为话题作文,我写了《历史的“宽容”》。文章从反面写宽容,写教材只为我们呈现国人“正”的一面,而国人曾做的一些错事,却被历史“宽容”地“掩埋”了。这篇文章是我历次考试中得分最低的作文,30分满分我得20分,还被批卷老师说:“是因为看你文笔优美,字写得漂亮,才给你20分的。完全离题!宽容不可以这样写。”
回到教室,很委屈地向同学诉苦。
——“你白痴啊你,这种东西你都敢写?”
——“呵呵,太崇拜你了,金老师批卷,你就满分了耶!”
此后,我一直写中规中矩的“优秀”文章,获得比较令人满意的考场作文分。
面对电脑荧屏前一份关于暗物质的猜测与报告,我果断地结束了我的臆想。暗物质不能单单以此来释义。人生也不能单单以“初三”这一阶段作为标志来释义。周遭这些客观存在的一切,有形或是无形的阻碍与牵绊,若是用“瞎物质”来形容,也只能算是一个牵强的比喻。
我们必须亦只能在固定的轨道上走得更远。带子拖得很长的双肩包,把重心压得很低,它仿佛带着低沉的嗓音在说:“这一切,就注定是一个黑色幽默。”我想说,哪怕是个黑色幽默也好。尽管“黑色”,但倘若我们能从中找出如暗物质般潜在的“幽默”来的话,也未尝不是件令人愉悦的事……
一直认为,旁桌是个很有思想的男生。初二下的期末,由于成绩不稳定,心有不安的我放弃了活动时间留在教室里看书。他就在旁边,忙里偷闲拿出课外书来读,我顺便借来浏览,是陈丹青教授的《退步集续编》,书中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思想以及作者对人生众事的理解,混杂着大量与常人不同的观点,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本初中生能接受的书。
或许他是不同的。
至少,在教室昏暗的光线里看陈教授的书的人与窝在寝室被窝里吃着薯片看漫画的人断然是有区别的。前些天他去参加信息学竞赛培训,同学们便开始传阅放在他桌上的刚发下来的随笔本。传到我手里之前,我已经听到了许多议论。
——“胆子好大噢!”
——“看他的题记就不对劲。”
——“哎呀,他本来就不算人,火星来的,写这些可以理解。”
本子在手中摊开,看到内容的时候,反而有些释然。他写了一篇《听老师的话》。联想到他平时的作风、他看的书、他所处的教育背景以及他的家人,反而觉得不足为奇了。这样的想法对于他来说,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他应该就是这样的,有思想并且敢表达,而不是选择压抑。
“我想我永远不会是辛勤耕作的老黄牛,而是一个人。”
也曾经在一好友的空间里看到过一篇日志:《我们是初三,但我们也是人》。同样的话语出自同龄人,而不是一些一边大骂90后,一边又施以假惺惺的怜悯的社会人士之口,更能使人产生共鸣。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对着怎么样的未来,我们自己最清楚。毕竟大家都处在真实而鲜活的当下。
要说宣泄,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是“地底下”的人的心声。无数人抨击过教育制度,却依然无法改变现状。好比一种暗物质,所有人都明白,所有人都看出其弊端,所有人却又都无能为力,“真真实实存在”、“却最令人无可奈何”。就像我爸妈说的:“我们明白这很累,但你要学会给自己放松,不要带抵触情绪,要在不自由中寻求一种相对的自由。”初三忙到一种充实的境界之后,整个人反而变得更加纯粹。与以前的预想固然有些不同。每个人与周遭的一切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物质交换,如果这也算一种广义上的暗物质的话,那么最好的情况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完他的文章之后,我想起了自己以前“不懂事”时写的一篇考场作文,要求以“宽容”为话题作文,我写了《历史的“宽容”》。文章从反面写宽容,写教材只为我们呈现国人“正”的一面,而国人曾做的一些错事,却被历史“宽容”地“掩埋”了。这篇文章是我历次考试中得分最低的作文,30分满分我得20分,还被批卷老师说:“是因为看你文笔优美,字写得漂亮,才给你20分的。完全离题!宽容不可以这样写。”
回到教室,很委屈地向同学诉苦。
——“你白痴啊你,这种东西你都敢写?”
——“呵呵,太崇拜你了,金老师批卷,你就满分了耶!”
此后,我一直写中规中矩的“优秀”文章,获得比较令人满意的考场作文分。
面对电脑荧屏前一份关于暗物质的猜测与报告,我果断地结束了我的臆想。暗物质不能单单以此来释义。人生也不能单单以“初三”这一阶段作为标志来释义。周遭这些客观存在的一切,有形或是无形的阻碍与牵绊,若是用“瞎物质”来形容,也只能算是一个牵强的比喻。
我们必须亦只能在固定的轨道上走得更远。带子拖得很长的双肩包,把重心压得很低,它仿佛带着低沉的嗓音在说:“这一切,就注定是一个黑色幽默。”我想说,哪怕是个黑色幽默也好。尽管“黑色”,但倘若我们能从中找出如暗物质般潜在的“幽默”来的话,也未尝不是件令人愉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