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以及内心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强调“亲历”和“真实”,这就要求学生善于主动挖掘生活、乐于积极表达思想、勤于自觉动笔习作。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双手,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抓苦练,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嘴巴、头脑、心理,激活习作源泉,在习作中描绘出生活本真呢?
一、解放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可见,观察对学生来说是首先要学会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做具体观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教师就可选择长得很有特点的学生作为对象,让其他学生从身高、长相、穿着打扮等方面去观察,学生就很乐意将同学的外貌写出来。再如,写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习作,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作文所需要的素材。春游是很好的活动方式,我组织学生游羊岩,在出发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仔细观察,用你们的眼睛发现大自然的美。回来后发现学生写的周记均不错!由于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写出的话语就很精彩!
二、解放双手——让学生亲历体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我们认为是要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办法之一就是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学会生活。小学生天性好动,看着别人动手心里就痒痒,自己特别想参与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乐趣、经验、感想,获取很多生活素材。这样,当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时,学生才会文思如泉涌,感到作文是那么的亲切,从而激发起写作的热情。
阳春三月,暖风习习。每年清明节到了的时候,我都利用活动课,带着学生到野地里采摘野菜,回来亲自动手包“青团”,学生吃着自己亲手包的团子,感觉特别爽快;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放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心情特别得意;带着学生到茶地里采茶,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这样一来,每次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把亲历的事情写下来,学生并没有像平时一样大喊“不会写”。第二天,我看了学生的作文非常高兴,大家写得比平时好多了。正因为把学生的学习融入了生活,让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有活可干,亲历体验,学生在习作中才有话可写。
三、解放嘴巴——让学生倾诉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说真话的冲动和激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在写作中说心里话、抒真情。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舞台上说自己要说的话。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让学生讲述他们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讲班级内发生的事情;讲最近看的作文名著等。如学生学习了课本中名著以后,我推荐学生读原著,并让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讲书,谈体会,说心得。针对社会上、校园里、班级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分辨善恶和良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我结合语文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读后感训练,独具特色。学生阅读后的感想单纯、质朴,应予以高度关注与利用,因此,初读课文后交流阅读感想,讲读后再一次组织学生写感想文,已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读后感一般分两次写,第一次称为“初发感想文”,属初读后的一个环节。第一次读后感有的要求成文,有的不要求成文,列提纲、提出问题就行。只有开放了学生的嘴巴,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提供给学生一个写作创造、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能说会道,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四、解放大脑——让学生走进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稳定,方式也比较单调,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不大关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只有学会了解放大脑,让学生走进生活,有了生活的源泉,才能言之有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把生活引进课堂,使学生感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才能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写出好的习作来。
三月是文明礼貌月,我校开展了“庆三八、报母恩”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三八”节期间帮妈妈做几件好事,与妈妈多沟通,以增进对妈妈的了解。如了解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你送给妈妈的祝福语是什么?妈妈最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她最喜欢做什么事?最喜欢什么颜色等。然后把做好事的经过填在表格中,在后面加上妈妈的感言,回校后参加“孝敬之星”的评选,全校学生搞得轰轰烈烈。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亲历过的事,亲眼观察到的具体事例,学生的写作状态自然会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既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学生怎么写的难题。教师引导学生解放了大脑,学会了观察,学生走进了生活,因此学生写作文并不感到困难,而是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五、解放心理——让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予以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只有做到解放学生的心理,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
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使他们养成自己改的习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解放心理,自己修改作文,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其修改作文的能力。
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几遍》一文中说得很明白: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
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
总之,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本真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心理为基调,有针对性地开放课堂,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演练、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笔写作,当场点评,享受成功。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抓住学生的心理,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写学生所写。由此,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由“不会写”变为“会写好”,这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真正的目的。
一、解放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可见,观察对学生来说是首先要学会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做具体观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教师就可选择长得很有特点的学生作为对象,让其他学生从身高、长相、穿着打扮等方面去观察,学生就很乐意将同学的外貌写出来。再如,写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习作,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作文所需要的素材。春游是很好的活动方式,我组织学生游羊岩,在出发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仔细观察,用你们的眼睛发现大自然的美。回来后发现学生写的周记均不错!由于解放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写出的话语就很精彩!
二、解放双手——让学生亲历体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我们认为是要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办法之一就是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学会生活。小学生天性好动,看着别人动手心里就痒痒,自己特别想参与活动,亲自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乐趣、经验、感想,获取很多生活素材。这样,当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时,学生才会文思如泉涌,感到作文是那么的亲切,从而激发起写作的热情。
阳春三月,暖风习习。每年清明节到了的时候,我都利用活动课,带着学生到野地里采摘野菜,回来亲自动手包“青团”,学生吃着自己亲手包的团子,感觉特别爽快;带着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地放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心情特别得意;带着学生到茶地里采茶,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这样一来,每次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把亲历的事情写下来,学生并没有像平时一样大喊“不会写”。第二天,我看了学生的作文非常高兴,大家写得比平时好多了。正因为把学生的学习融入了生活,让他们留心观察生活,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有活可干,亲历体验,学生在习作中才有话可写。
三、解放嘴巴——让学生倾诉真话
叶圣陶先生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说真话的冲动和激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在写作中说心里话、抒真情。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个舞台上说自己要说的话。
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让学生讲述他们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讲班级内发生的事情;讲最近看的作文名著等。如学生学习了课本中名著以后,我推荐学生读原著,并让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讲书,谈体会,说心得。针对社会上、校园里、班级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分辨善恶和良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我结合语文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读后感训练,独具特色。学生阅读后的感想单纯、质朴,应予以高度关注与利用,因此,初读课文后交流阅读感想,讲读后再一次组织学生写感想文,已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读后感一般分两次写,第一次称为“初发感想文”,属初读后的一个环节。第一次读后感有的要求成文,有的不要求成文,列提纲、提出问题就行。只有开放了学生的嘴巴,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提供给学生一个写作创造、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能说会道,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四、解放大脑——让学生走进生活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稳定,方式也比较单调,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不大关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只有学会了解放大脑,让学生走进生活,有了生活的源泉,才能言之有物、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把生活引进课堂,使学生感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才能诱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写出好的习作来。
三月是文明礼貌月,我校开展了“庆三八、报母恩”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三八”节期间帮妈妈做几件好事,与妈妈多沟通,以增进对妈妈的了解。如了解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你送给妈妈的祝福语是什么?妈妈最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她最喜欢做什么事?最喜欢什么颜色等。然后把做好事的经过填在表格中,在后面加上妈妈的感言,回校后参加“孝敬之星”的评选,全校学生搞得轰轰烈烈。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亲历过的事,亲眼观察到的具体事例,学生的写作状态自然会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既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学生怎么写的难题。教师引导学生解放了大脑,学会了观察,学生走进了生活,因此学生写作文并不感到困难,而是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五、解放心理——让学生主动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予以鼓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修改作文,使学生在评议中获得启发,再一次自觉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只有做到解放学生的心理,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
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使他们养成自己改的习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解放心理,自己修改作文,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其修改作文的能力。
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在《把稿子念几遍》一文中说得很明白: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
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
总之,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本真为突破口,以学生的心理为基调,有针对性地开放课堂,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演练、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笔写作,当场点评,享受成功。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抓住学生的心理,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写学生所写。由此,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由“不会写”变为“会写好”,这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