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运用故事开展语文教学需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关系、教学纪律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低年级 故事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06
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从目标的制订,到教学的实施,乃至评价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关系
目标是活动的准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制订的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理解、接受能力,又要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儿歌时,我采用了一个片段: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 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本来我是想让学生找出故事中一到十的数字,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可是,很多学生一听完故事就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暑假时我跟妈妈去外婆家,路上看到了……”“上星期六,我跟妈妈去了郊外野炊,山坡上有……”学生们说得十分起劲。虽然这与我原定的目标产生了偏差,但让学生尽情地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要处理好教学纪律与学生的关系
良好的纪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纪律不能限制学生在听故事时的相对自由。蒙台梭利在论述自由与纪律时谈到:“如果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像哑巴一样不出声或像瘫痪病人一样不动弹才是纪律。此时,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讲故事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学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动作,或赞叹,或捧腹大笑,或手舞足蹈。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由,过分强调所谓的纪律,久而久之,将会危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讲故事环节中,纪律条款应尽可能地放宽尺度,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的教学活动秩序就足够了。
三、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学活动就好比师生共乘一条船去旅游。那么,怎样才能使渡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地航行,使船员旅行愉快呢?只靠船长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的。船长必须和全体船员一起努力,一起去经历、去体验,旅途中大家不断地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共同努力、共同享受旅途的愉快。这一比喻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教师语速要快慢适度,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取向,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要素,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关系
故事教学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还应伴随着不时的交谈和提问,教师应与学生沟通心灵,分享感情,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故事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是学生最欢迎、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极大程度的相对自由,尽兴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的语言、身体、个性等潜能都会因此而被激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时,我事先准备好一些教具:若干红色、黄色的枫叶和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等的头饰。一开课我便讲了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故事,然后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表演,还大体记住了秋姑娘给她的几个好朋友写信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关爱之情,我也顺势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关爱身边的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回顾整节课,我只用了一个小故事及角色扮演活动,就让学生熟知了课文内容,并受到了德育的熏陶,而且学生学得很开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穿插故事,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主旨去设计、去实施,各个环节要相互衔接,动静搭配,合理安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低年级 故事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06
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从目标的制订,到教学的实施,乃至评价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关系
目标是活动的准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制订的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理解、接受能力,又要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1》的儿歌时,我采用了一个片段: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 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本来我是想让学生找出故事中一到十的数字,同时教育学生要爱护花草树木。可是,很多学生一听完故事就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暑假时我跟妈妈去外婆家,路上看到了……”“上星期六,我跟妈妈去了郊外野炊,山坡上有……”学生们说得十分起劲。虽然这与我原定的目标产生了偏差,但让学生尽情地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二、要处理好教学纪律与学生的关系
良好的纪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纪律不能限制学生在听故事时的相对自由。蒙台梭利在论述自由与纪律时谈到:“如果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我不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像哑巴一样不出声或像瘫痪病人一样不动弹才是纪律。此时,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讲故事本身应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学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动作,或赞叹,或捧腹大笑,或手舞足蹈。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自由,过分强调所谓的纪律,久而久之,将会危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讲故事环节中,纪律条款应尽可能地放宽尺度,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的教学活动秩序就足够了。
三、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杜威认为:教学活动就好比师生共乘一条船去旅游。那么,怎样才能使渡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地航行,使船员旅行愉快呢?只靠船长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的。船长必须和全体船员一起努力,一起去经历、去体验,旅途中大家不断地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共同努力、共同享受旅途的愉快。这一比喻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教师语速要快慢适度,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取向,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要素,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关系
故事教学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还应伴随着不时的交谈和提问,教师应与学生沟通心灵,分享感情,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故事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是学生最欢迎、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极大程度的相对自由,尽兴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的语言、身体、个性等潜能都会因此而被激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秋姑娘的信》时,我事先准备好一些教具:若干红色、黄色的枫叶和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等的头饰。一开课我便讲了一个与课文相似的故事,然后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表演,还大体记住了秋姑娘给她的几个好朋友写信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关爱之情,我也顺势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关爱身边的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回顾整节课,我只用了一个小故事及角色扮演活动,就让学生熟知了课文内容,并受到了德育的熏陶,而且学生学得很开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穿插故事,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主旨去设计、去实施,各个环节要相互衔接,动静搭配,合理安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