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质疑,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矣。”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有问的愿望
  学生提的问题,总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着边际到有价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我们不仅不能指责,反而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
  二、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然而问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学习《苦柚》一课时,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3)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质疑:
  1.质疑课题,引发求知。
  课题是一篇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我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们一一质疑:“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他自己的尾巴呢?”“他是怎么借尾巴的?”“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
  2.质疑精彩词句,学会遣词造句。
  字词句是构成一篇课文的语言单位,有如建筑大楼的砖瓦泥沙,看似很小,实则相当重要。对词句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听、读的理解吸收,也直接影响到说、写的表达运用。如《初冬》一课在描写雾中景色的时候写道:“远处的塔、小山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学生质疑:“同样是描写雾中的景色,为什么写远处的塔、小山时是望不见了,而写近处的田野、树林时却用看不清呢?想一想,“望”和“两个字能调换使用吗?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用望而不用看,是因为望在表达看的意思时重点强调的是往远处看,突出了雾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质疑课文重难点,把握主题。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又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小女孩生活那么悲惨,最后却面带微笑死去,应将“微笑”改为“苦笑”。当我反问他怎么解释时,他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虽然这个学生未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但他能大胆提出个人见解,教师应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笑”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和怜惜,启发人们深思。
  4.品味矛盾,引发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老奶奶既焦急又耐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通过回忆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知道“焦急”表达了人们恨不得马上看见总理的心情,急切地盼灵车快来;“耐心”写出了老奶奶不顾天气寒冷,不管等上再久,都要等下去的心情,这两个词是矛盾的,但在热爱、崇敬周总理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共同表达了人民群众与总理诀别时的深刻情感。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惊弓之鸟》一课,文中更蠃说他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魏王先是吃惊:“是吗?”进而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吗?”当更蠃把雁射下来时,魏王先是大吃一惊:“啊!”进而赞叹:“真有这样的本事!”当更蠃说这是一只受伤的鸟时,魏王就更奇怪了:“你怎么知道的?”两个问号两个感叹号再一问号,可以这样设疑:读读魏王所说的话,语气有什么变化,怎样发现这种变化的?抓住标点符号由“?”到“!”,再到“?”的变化,体会魏王由半信半疑即由惊叹到赞叹的情感变化突出了更蠃是位“有名的射箭能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听觉有障碍的人习惯用的手语往往表意含糊不清,健全人难以理解。文字是听障者最适用的语言,也是与健全人交流的主要语言工具。但听障学生到了初高中年级还不能完整地写文章,即使勉强写出来也往往是语不达意、语句混乱、空洞无物的,让无数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师茫然无措。针对这种现状,作者提出:听障学生写作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着眼点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语文教学上,而应从语言材料、语文素材的丰富、写作方法的指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新一代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在新课改的今天,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
兴趣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不倦,越学越爱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兴趣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中,以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一、设计导语环节来激趣  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
为了深入认识汶上芦花鸡的种质特征和遗传特性,更好发挥其种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促进该品种的开发和推广使用,使其养殖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及其疫病防控做了
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对话、合作、互动等方式共建学习平台,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
FTO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是隶属于依赖α-酮戊二酸和2价铁离子的去甲基化酶超家族的与肥胖相关的基因。FTO相关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