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不能完全依赖教材,教师要深挖教学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为教学所用。因此,本文提出课前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要贯穿精巧的线索,各个环节紧密联系,逻辑清楚。利用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性资源,诱发精彩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预设;教学契机;课堂生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教学资源是“米”,教师便是“巧妇”。作为教师不但要为得好“炊”(善于安排组织教学),还要种得好“米”(善于发掘教学资源)。在《文件和文件夹管理》一课教学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校里80%以上的学生有使用计算机的经验,而其中有过半的学生了解关于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几乎每个班都有几名学生对文件、文件夹管理的知识认识颇深。这些在认知上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教学过程乏味,像是热剩饭,但如果有效利用,必然会带来丰富的教学契机,有利于课堂精彩的生成。
● 精心预设,事半功倍
课前,笔者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文件。比如,韩国的搞笑小动画《Larva虫虫》,《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游戏开场CG动画,MP3格式的音乐,QQ中的好友上线、视频拨号等音效,手中有了这些“米”心中就不慌了,下面就要设计“炊”了。
“导入”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做了切割处理的视频文件,学生大呼不过瘾,迫不及待地要寻找视频。笔者于是将计就计,让学生自己查找文件。可在上课之前又故意将各种类型的文件混乱存放,并且把文件夹的各种错误命名方式夸张地表现出来。比如,随手命名文件夹为“11”、“22”、“33”……甚至直接默认为“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1”、“新建文件夹2”……。这些都是文件、文件夹管理时的恶习和大忌。这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文件、文件夹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精巧线索,环环相扣
通过“导入”环节中视频的播放,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进入一个极为混乱、充斥着各种类型文件、杂乱文件夹的环境中,为了看到下一段视频,学生就得着手整理这些文件。必然,第一步就是建立适合的文件夹结构。这自然引出创建文件夹,认识资源管理器树形结构,文件夹的命名和重命名等知识点。第二步是将文件分类。这自然引出了认识文件名组成,常见文件类型的扩展名,查看方式的选择,特别是“详细信息”的使用。完成此步,自然进入第三步的复制、移动文件。操作前要先选中目标文件,这又引出多个文件选择时利用Ctrl、Shift进行不连续、连续文件选择的知识点。沿着实际操作中工作流程这条线索安排教学过程,使各个教学环节联系紧密,逻辑清楚。
● 精彩生成,水到渠成
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性资源,在创建文件夹结构时,放手让学生来做,鼓励其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例如,教学时有一位学生说可以在MS-DOS状态下创建文件夹。这让笔者大吃一惊。虽然学生不太清楚具体的方法,但他这种努力思考的精神还是立即得到了赞扬和肯定。由于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解释,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后找资料研究并与其进行探讨。
再如,在学生急于看视频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文件所在的位置。由于设置的文件夹又多又乱,学生找起来颇费周折。有一位细心的学生发现,通过“详细信息”中的修改日期可以找到目标文件夹。这正好是将要讲授的查看方式的内容。抓住这个难得的教学契机笔者因势利导,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 精准提问,画龙点睛
没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灵魂、深度、延展的,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提出问题的任务不全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例如,在认识文件类型的教学环节中,有些学生是依据图标来判断文件类型的。笔者及时提出问题:单凭图标能否判断出所有文件的类型?有些学生回答完全可以。为了说明回答不完全正确,笔者列举了几个计算机未识别的WAV格式的文件,单看图标是无法判定文件类型的。经过播放学生才知道,这原来是一种声音文件,而且利用这个问题还自然引出了文件扩展名的知识点,使学生印象深刻,并充分理解了教学内容。
再如,在对文件进行复制操作时,笔者教给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通过鼠标拖动的方法完成。学生在进行操作中提出:如果在操作时出现失误,不知道文件被复制到何处了,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在实际管理文件、文件夹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笔者让大家一起思考,有学生说可以通过编辑中的“撤销”来返回上一步操作,在引导下又说出了操作的快捷键“Ctrl Z”。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这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学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深挖教学资源,做到有“米”下锅。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为教学所用,做到巧为“炊”。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项家庆.教师怎样上好六类公开课[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
关键词:预设;教学契机;课堂生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教学资源是“米”,教师便是“巧妇”。作为教师不但要为得好“炊”(善于安排组织教学),还要种得好“米”(善于发掘教学资源)。在《文件和文件夹管理》一课教学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校里80%以上的学生有使用计算机的经验,而其中有过半的学生了解关于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几乎每个班都有几名学生对文件、文件夹管理的知识认识颇深。这些在认知上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会使教学过程乏味,像是热剩饭,但如果有效利用,必然会带来丰富的教学契机,有利于课堂精彩的生成。
● 精心预设,事半功倍
课前,笔者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文件。比如,韩国的搞笑小动画《Larva虫虫》,《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游戏开场CG动画,MP3格式的音乐,QQ中的好友上线、视频拨号等音效,手中有了这些“米”心中就不慌了,下面就要设计“炊”了。
“导入”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做了切割处理的视频文件,学生大呼不过瘾,迫不及待地要寻找视频。笔者于是将计就计,让学生自己查找文件。可在上课之前又故意将各种类型的文件混乱存放,并且把文件夹的各种错误命名方式夸张地表现出来。比如,随手命名文件夹为“11”、“22”、“33”……甚至直接默认为“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1”、“新建文件夹2”……。这些都是文件、文件夹管理时的恶习和大忌。这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文件、文件夹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精巧线索,环环相扣
通过“导入”环节中视频的播放,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进入一个极为混乱、充斥着各种类型文件、杂乱文件夹的环境中,为了看到下一段视频,学生就得着手整理这些文件。必然,第一步就是建立适合的文件夹结构。这自然引出创建文件夹,认识资源管理器树形结构,文件夹的命名和重命名等知识点。第二步是将文件分类。这自然引出了认识文件名组成,常见文件类型的扩展名,查看方式的选择,特别是“详细信息”的使用。完成此步,自然进入第三步的复制、移动文件。操作前要先选中目标文件,这又引出多个文件选择时利用Ctrl、Shift进行不连续、连续文件选择的知识点。沿着实际操作中工作流程这条线索安排教学过程,使各个教学环节联系紧密,逻辑清楚。
● 精彩生成,水到渠成
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学生在认知上的差异性资源,在创建文件夹结构时,放手让学生来做,鼓励其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例如,教学时有一位学生说可以在MS-DOS状态下创建文件夹。这让笔者大吃一惊。虽然学生不太清楚具体的方法,但他这种努力思考的精神还是立即得到了赞扬和肯定。由于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解释,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后找资料研究并与其进行探讨。
再如,在学生急于看视频时,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文件所在的位置。由于设置的文件夹又多又乱,学生找起来颇费周折。有一位细心的学生发现,通过“详细信息”中的修改日期可以找到目标文件夹。这正好是将要讲授的查看方式的内容。抓住这个难得的教学契机笔者因势利导,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 精准提问,画龙点睛
没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灵魂、深度、延展的,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提出问题的任务不全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上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例如,在认识文件类型的教学环节中,有些学生是依据图标来判断文件类型的。笔者及时提出问题:单凭图标能否判断出所有文件的类型?有些学生回答完全可以。为了说明回答不完全正确,笔者列举了几个计算机未识别的WAV格式的文件,单看图标是无法判定文件类型的。经过播放学生才知道,这原来是一种声音文件,而且利用这个问题还自然引出了文件扩展名的知识点,使学生印象深刻,并充分理解了教学内容。
再如,在对文件进行复制操作时,笔者教给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通过鼠标拖动的方法完成。学生在进行操作中提出:如果在操作时出现失误,不知道文件被复制到何处了,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在实际管理文件、文件夹时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笔者让大家一起思考,有学生说可以通过编辑中的“撤销”来返回上一步操作,在引导下又说出了操作的快捷键“Ctrl Z”。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这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学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深挖教学资源,做到有“米”下锅。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为教学所用,做到巧为“炊”。通过教与学使学生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严育洪.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项家庆.教师怎样上好六类公开课[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