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至今,教育学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学离不开艺术。教师只有采用最佳教法,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那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有哪些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要使学生喜爱,就得力戒晦涩沉闷,要显露适度,尤其是抓住学生好奇心的表现,利用适当的时机,刺激大脑的兴奋点来激发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情绪就会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探索真理,获得知识的极大乐趣。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只有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社会兴趣和精神兴趣,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育人”的职能。
二、精心设计“开场白”
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时间内集中起来,使学生明确新课的内容和讲授的目的和要求,激起他们听课的兴趣,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导语。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可以用一段小故事,一个生动的事例,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段欢快的音乐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艺术氛围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统筹方法》一文,这是一篇语言平实用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方法。它不如小说、诗歌那么容易吸引学生。因此,为了尽快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我抓住中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给他们讲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是运用了统筹方法赛马才能取胜的,孙膑为什么要给田忌出主意排列马的等级和齐威王赛马呢?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但又不容易找到答案,听说在课文里可以找到答案后,他们便纷纷拿起书很自然地认真学习起课文来。
又如,教授某些议论文,不妨先借古人“一枝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之说,道出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因角度不同而看法各异的旨意。结合课文,问问学生在那样的形势下,你有什么观点、意见。引导学生思索议论,然后趁机出示课题。
总之,导语引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的“亮相”往往给一堂课定下了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三、用自己的语言将教材“膨化”式地再现出来
所谓“用自己的语言”指的是教师的语言要富于个性。这个“个性化”就体现在“要发挥,要有声有色”上。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某个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发会使学生产生反应。若这些反应恰好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加深对某一观点或知识的认识程度,加强学生某种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就要懂得随时制宜的插话。
例如,讲《书籍的变迁》一文,当讲到西汉东方朔写了一篇文章给汉武帝,共用竹简三千根,要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进宫廷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插入一问“修整三千根竹简,并把字写在竹简上需要多少劳力呢?”暗示科技十分落后的封建社会劳动者的辛苦程度。而讲到春秋末年,人们把字写在绸子上面,叫帛书时,教师可以插话:“把字写在绸子上面的又能是谁呢?”暗示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无权拥有文化,这不仅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而且还受当时经济基础的制约。这实质上又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的教育。
这里的插话虽然是“暗示”性的旁敲侧击,实质上语意却十分鲜明,其中不言而喻的深层含意十分清楚。所以,好的插语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四、态势语言的巧妙运用
所谓“态势语言”,即指教师以手势、身姿、精神、表情、目光、头势、走动等方式,传递信息的特殊语言。有些时候,教师可以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表达一些更细腻、更微妙的内心活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诸多的态势语言中,眼神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教师眼神的信息传递,实质上是知识和情感相融合的内容传递。当传授重点知识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的目光总是闪烁出对知识执著探讨而又兴趣盎然的神秘的神色。然而,与这些目光同步出现的必然是与之相应的种种不同语调。语调与目光、神情默契配合,是传递情感和知识必不可少的有效因素,也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除了目光之外,教师的面部表情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表情语言中,留给学生最长久的、含意最深的是善意的微笑。在教学中,利用微笑实施教学活动远比板着面孔所产生的效果突出。这是因为,微笑的教态更能使学生消除与教材之间的思想障碍,使学生如释重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非语言的教学艺术形式有时比语言教学艺术形式所起到的渗透、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深刻,激发学生情感的程度更为强烈,是很值得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要使学生喜爱,就得力戒晦涩沉闷,要显露适度,尤其是抓住学生好奇心的表现,利用适当的时机,刺激大脑的兴奋点来激发学生,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情绪就会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探索真理,获得知识的极大乐趣。这样,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只有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社会兴趣和精神兴趣,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育人”的职能。
二、精心设计“开场白”
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时间内集中起来,使学生明确新课的内容和讲授的目的和要求,激起他们听课的兴趣,就要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导语。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需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可以用一段小故事,一个生动的事例,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段欢快的音乐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艺术氛围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统筹方法》一文,这是一篇语言平实用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方法。它不如小说、诗歌那么容易吸引学生。因此,为了尽快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我抓住中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给他们讲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是运用了统筹方法赛马才能取胜的,孙膑为什么要给田忌出主意排列马的等级和齐威王赛马呢?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但又不容易找到答案,听说在课文里可以找到答案后,他们便纷纷拿起书很自然地认真学习起课文来。
又如,教授某些议论文,不妨先借古人“一枝梅花万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之说,道出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因角度不同而看法各异的旨意。结合课文,问问学生在那样的形势下,你有什么观点、意见。引导学生思索议论,然后趁机出示课题。
总之,导语引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的“亮相”往往给一堂课定下了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三、用自己的语言将教材“膨化”式地再现出来
所谓“用自己的语言”指的是教师的语言要富于个性。这个“个性化”就体现在“要发挥,要有声有色”上。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某个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发会使学生产生反应。若这些反应恰好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加深对某一观点或知识的认识程度,加强学生某种能力的良好时机,教师就要懂得随时制宜的插话。
例如,讲《书籍的变迁》一文,当讲到西汉东方朔写了一篇文章给汉武帝,共用竹简三千根,要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进宫廷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插入一问“修整三千根竹简,并把字写在竹简上需要多少劳力呢?”暗示科技十分落后的封建社会劳动者的辛苦程度。而讲到春秋末年,人们把字写在绸子上面,叫帛书时,教师可以插话:“把字写在绸子上面的又能是谁呢?”暗示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无权拥有文化,这不仅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而且还受当时经济基础的制约。这实质上又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关系的教育。
这里的插话虽然是“暗示”性的旁敲侧击,实质上语意却十分鲜明,其中不言而喻的深层含意十分清楚。所以,好的插语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手段。
四、态势语言的巧妙运用
所谓“态势语言”,即指教师以手势、身姿、精神、表情、目光、头势、走动等方式,传递信息的特殊语言。有些时候,教师可以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调节师生的精神状态,表达一些更细腻、更微妙的内心活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诸多的态势语言中,眼神的作用是极为突出的。教师眼神的信息传递,实质上是知识和情感相融合的内容传递。当传授重点知识时,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的目光总是闪烁出对知识执著探讨而又兴趣盎然的神秘的神色。然而,与这些目光同步出现的必然是与之相应的种种不同语调。语调与目光、神情默契配合,是传递情感和知识必不可少的有效因素,也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除了目光之外,教师的面部表情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表情语言中,留给学生最长久的、含意最深的是善意的微笑。在教学中,利用微笑实施教学活动远比板着面孔所产生的效果突出。这是因为,微笑的教态更能使学生消除与教材之间的思想障碍,使学生如释重负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总之,非语言的教学艺术形式有时比语言教学艺术形式所起到的渗透、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深刻,激发学生情感的程度更为强烈,是很值得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