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非遗传统音乐;有效普及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强化。”而传统音乐中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更是值得珍惜和传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近些年逐渐兴起的非遗保护项目,让一些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通过了解非遗传统音乐的项目类型、聆听感受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内容、文化背景等,从而提升音乐的理解和审美,透过音乐感受古老艺术背后的强大历史和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达成对文化的传承。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高中阶段,他们既青春又饱含热情,既充满希望又需要给予力量,在高中阶段普及和推广非遗传统音乐意义非凡。但如何能更有效地普及和推进呢?高中阶段学生学业繁重,音乐课时安排有限,每个学期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所以,笔者基于高中音乐教材中原有的传统音乐内容,又适当地进行扩充,形成专题,主要在高一学年渗透和普及。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心选材,精心准备
(一)分专题分类别,使内容多样化
截至目前的统计,中国非遗传统音乐共170项,中国非遗传统舞蹈131项,中国非遗传统戏剧160项,中国非遗传统曲艺127项。在这些音乐类和与音乐相关的项目中,我分专题以非遗中音乐类的传统乐曲、民间乐器、传统民歌为主,辅之民间歌舞、戏曲曲艺,在立足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从中甄选出一些项目形式进行有益补充,使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具多样性。在分专题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课题内容只深入介绍某一项傳统音乐项目,比如:《江南丝竹》《古琴音乐文化》《新疆刀郎木卡姆》《国粹京剧》等;另一种是将相关的非遗项目内容放在一个课题中,比如:蒙古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头琴、呼麦、长调民歌,综合放在《蒙古族歌舞乐》中,通过结合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来更好地理解音乐。
(二)用心挑选最佳音乐版本,利于学生的听赏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对作品音频、视频的选择上要进行对比筛选。首先,音质要佳,这需要教师大量聆听对比,甚至要进行音视频的剪辑处理,做到听觉效果的舒适状态。其次,版本要适合,突出其艺术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看到同一作品的多种演绎形式,比如,一首传统民歌,有原生态唱法、有流行唱法,有改编的合唱,选择哪种版本,要看如何设计教学,哪个版本更能促使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既然我们普及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我们必须要聆听,要了解其艺术特点。其他版本可以作对比,作为发展创新的引导方向。
(三)音乐形式和作品具典型性,突出艺术特色
在某一类传统音乐专题的设计中,要选择最具特色的作品和表现形式来展现。比如每一种音乐形式有其主要艺术特征,但是众多作品中有些特征明显,有些则不太突出,此时,我们就要选择更具典型性的作品来作为主要分析内容。比如,一提到西北民歌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高亢嘹亮的,但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音乐特征的体现。那么在西北民歌的专题中,就可以选择青海花儿与陕北信天游各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了解学习中迅速抓住关键点,对此类艺术形式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准确理解其艺术及文化特点。
(四)实地采风修剪音视频,体现其原生态特色
例如:在新疆刀郎木卡姆艺术和陕北民歌的教授中,笔者把采风时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的照片、录音资料进行编辑,将采风时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传递给学生,即使音视频录制不够完美,但最原汁原味的状态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这么陌生的艺术也离自己那么近,而且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课堂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些老的传承人也是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能通过视频中的他们看到一种最淳朴、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也更深刻感受到这些老非遗传承人的坚持和艰辛,一定要让这些古老艺术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若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与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并能培养兴趣,不只是搜集好资料和视频让学生看,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设计教学,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既是常规的音乐鉴赏,又不同于普通的鉴赏,根据其艺术特色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要有亮点。这更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不断的自我提升,所以,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二、真心体验。开心收获
(一)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让学生多参与,亲身体验,更有效和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在这里.笔者分享两个课例中的实施环节及学生反馈情况。
课例一:《江南丝竹》
1.本课中,《中花六板》分支声部的旋律体验、《老六板》学唱、两者关系的对比分析都采用教师现场扬琴演奏,这样学生对乐器的真实音色及演奏状态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听赏情况灵活调整实施内容.使学生的体验和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而且现场的弹奏比观看视频更有吸引力。
2.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创编环节中.笔者用扬琴视奏学生的创作旋律,帮他们更好地呈现出来,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另外在一些变奏方法的示范演奏中,笔者用扬琴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对不同变奏形式有非常清晰的对比。通过创作的体验,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尝试从不敢碰触的内容,而且还小有收获,便更有成就感,部分同学对此也产生浓厚兴趣。另外,学生在小组集体商讨的创作过程中,各抒己见并共同完成,也更增强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3.在《老六板》与《中花六板》的发展变化体验中,学生演唱《老六板》旋律,教师扬琴演奏《中花六板》,师生互动配合体验,让学生从速度、拍子等不同的变化中来理解江南丝竹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江南丝竹音乐体系的发展关系。从而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之美。 课例二:《古琴音乐文化》
1.在介绍古琴的形制寓意时,学生对古琴实物近距离观察,琴身长度、琴体造型、琴面徽位、琴弦定音等都有象征意义。对于古琴的外形构造及与天文历法的关系一一对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其深入探究的兴趣。学生也深刻认识到古琴的琴制文化实在博大精深,其睿智令人称奇。
2.感受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时,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的演奏方式在古琴上自由弹奏,感受古琴的发音,然后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奏,让学生对比聆听并感受三种音色的特点。既明确了三种音色,又直观感受到不同音色的演奏方式,比语言的描述更有效、清晰。进而也更理解古琴的“地声、天声、人声”三声合一的智慧。
3.在学习“琴歌”时,学生吟诗,教师弹琴。学生仿佛穿越回古代,体验文人雅士吟诗弹琴的生活状态,更好地体验琴歌的特点,理解古琴与诗歌的关系。最终,学生通过“看”“摸”“弹”等方式对这件古老乐器产生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古琴这件乐器所渗透出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体会,甚至有学生开始尝试学习。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听琴,更向往连接琴史深处的蓝天、白云与静听天籁的时光。在门户开放、学贯东西的今天听琴,更倾情于铸就琴史的中华元素、文明传承、谱曲声韵和精深琴学。”笔者认为古琴音乐文化非常有必要作为传统音乐的重点让高中生深入了解,而音乐鉴赏模式的授课中融人这样的实践环节,更有效地滲透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中外”结合,“中西”结合,在快乐中学习并收获知识
1.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亚洲民族民间音乐融合,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来遭遇了和传统文化同样的命运。中国的音乐曾影响了整个亚洲,日本、韩国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国却逐渐没落,甚至被遗忘。在当下的音乐教育领域,西方音乐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音乐大多只存在于乡间的舞台上。比如,讲《外国民族民间音乐》时,在亚洲音乐部分,通过融合对比中日乐器(如:三味线、五弦琵琶、尺八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乐器对外国乐器发展的影响。学生会在中日乐器的外型上先产生疑问,外形几乎一样,名字也相似,于是就有了要找寻答案的兴趣.进而通过中国和日本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来了解中国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更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力。
2.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通过融合对比,感受传统艺术的“土”潮味儿
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度较高,在某些非遗音乐的专题学习中,笔者将之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当然有些作品本身也是融合的典范,比如:摇滚女歌手谭维维的《给你一点儿颜色》,是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相结合的典范。先通过原汁原味的老腔欣赏,了解特色乐器、艺术特点等,再欣赏相融合之后的歌曲,感受这种古老艺术与摇滚乐的碰撞,在两种艺术的对比中感受风格的统一。让学生觉得原来我们的古老艺术也可以这么潮,甚至是中国最早的摇滚乐。学生们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传统音乐之美,收获更大。
另外,音乐课有其特殊性,虽在教室中授课,但要创设浓厚的氛围。课前五分钟便提前到达教室播放与本课题内容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渲染气氛,让学生先有一个情境感,在正式上课进入主题时便可更快更自然地融人其中,随着循序渐进的引导也更容易接受课题内容。整节课的尾声也在相关作品的听赏中结束,或提出类似音乐评论等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思考在课下继续深入了解.甚至能有更深的感悟。保证一节课的完整性,也要让课堂有仪式感。
结语
“传承者对于传统音乐的情感是音乐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基石。在民族音乐学者们的实地考察报告中,不乏对乐人与乐器、乐曲、乐社之间情感的描述。正是这份深情厚意,让传统音乐的承载者想方设法要将祖宗留下的东西传下去。”任何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不是通过音乐课或者通过传统艺术进校园一项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喜欢或者全员能学习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走向没落或消亡,跟她本身的特点有关。笔者和同伴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去多了解一些,多接触一些,了解这些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做到文化的传承。如果期间能有爱好者有意学习技能并做专业的学习那自然是极好的。新的社会和时代下,真正传承或复苏,需要抓住其艺术精髓,去发现这种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正如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安志顺先生在《国乐大典》第二季中提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要“先固本,后开新”,这也是我们要秉承的。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强化。”而传统音乐中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更是值得珍惜和传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作为基本理念之一。近些年逐渐兴起的非遗保护项目,让一些中国传统音乐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通过了解非遗传统音乐的项目类型、聆听感受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内容、文化背景等,从而提升音乐的理解和审美,透过音乐感受古老艺术背后的强大历史和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达成对文化的传承。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高中阶段,他们既青春又饱含热情,既充满希望又需要给予力量,在高中阶段普及和推广非遗传统音乐意义非凡。但如何能更有效地普及和推进呢?高中阶段学生学业繁重,音乐课时安排有限,每个学期有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所以,笔者基于高中音乐教材中原有的传统音乐内容,又适当地进行扩充,形成专题,主要在高一学年渗透和普及。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心选材,精心准备
(一)分专题分类别,使内容多样化
截至目前的统计,中国非遗传统音乐共170项,中国非遗传统舞蹈131项,中国非遗传统戏剧160项,中国非遗传统曲艺127项。在这些音乐类和与音乐相关的项目中,我分专题以非遗中音乐类的传统乐曲、民间乐器、传统民歌为主,辅之民间歌舞、戏曲曲艺,在立足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从中甄选出一些项目形式进行有益补充,使形式和内容更丰富更具多样性。在分专题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课题内容只深入介绍某一项傳统音乐项目,比如:《江南丝竹》《古琴音乐文化》《新疆刀郎木卡姆》《国粹京剧》等;另一种是将相关的非遗项目内容放在一个课题中,比如:蒙古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头琴、呼麦、长调民歌,综合放在《蒙古族歌舞乐》中,通过结合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来更好地理解音乐。
(二)用心挑选最佳音乐版本,利于学生的听赏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对作品音频、视频的选择上要进行对比筛选。首先,音质要佳,这需要教师大量聆听对比,甚至要进行音视频的剪辑处理,做到听觉效果的舒适状态。其次,版本要适合,突出其艺术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看到同一作品的多种演绎形式,比如,一首传统民歌,有原生态唱法、有流行唱法,有改编的合唱,选择哪种版本,要看如何设计教学,哪个版本更能促使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既然我们普及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我们必须要聆听,要了解其艺术特点。其他版本可以作对比,作为发展创新的引导方向。
(三)音乐形式和作品具典型性,突出艺术特色
在某一类传统音乐专题的设计中,要选择最具特色的作品和表现形式来展现。比如每一种音乐形式有其主要艺术特征,但是众多作品中有些特征明显,有些则不太突出,此时,我们就要选择更具典型性的作品来作为主要分析内容。比如,一提到西北民歌大家的第一反应是高亢嘹亮的,但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音乐特征的体现。那么在西北民歌的专题中,就可以选择青海花儿与陕北信天游各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了解学习中迅速抓住关键点,对此类艺术形式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准确理解其艺术及文化特点。
(四)实地采风修剪音视频,体现其原生态特色
例如:在新疆刀郎木卡姆艺术和陕北民歌的教授中,笔者把采风时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的照片、录音资料进行编辑,将采风时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传递给学生,即使音视频录制不够完美,但最原汁原味的状态会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这么陌生的艺术也离自己那么近,而且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课堂的反馈,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些老的传承人也是怀有一种敬畏之情,能通过视频中的他们看到一种最淳朴、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也更深刻感受到这些老非遗传承人的坚持和艰辛,一定要让这些古老艺术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若要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与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并能培养兴趣,不只是搜集好资料和视频让学生看,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设计教学,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既是常规的音乐鉴赏,又不同于普通的鉴赏,根据其艺术特色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制作课件,要有亮点。这更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不断的自我提升,所以,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二、真心体验。开心收获
(一)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让学生多参与,亲身体验,更有效和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在这里.笔者分享两个课例中的实施环节及学生反馈情况。
课例一:《江南丝竹》
1.本课中,《中花六板》分支声部的旋律体验、《老六板》学唱、两者关系的对比分析都采用教师现场扬琴演奏,这样学生对乐器的真实音色及演奏状态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听赏情况灵活调整实施内容.使学生的体验和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而且现场的弹奏比观看视频更有吸引力。
2.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创编环节中.笔者用扬琴视奏学生的创作旋律,帮他们更好地呈现出来,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另外在一些变奏方法的示范演奏中,笔者用扬琴边示范边讲解,让学生对不同变奏形式有非常清晰的对比。通过创作的体验,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尝试从不敢碰触的内容,而且还小有收获,便更有成就感,部分同学对此也产生浓厚兴趣。另外,学生在小组集体商讨的创作过程中,各抒己见并共同完成,也更增强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3.在《老六板》与《中花六板》的发展变化体验中,学生演唱《老六板》旋律,教师扬琴演奏《中花六板》,师生互动配合体验,让学生从速度、拍子等不同的变化中来理解江南丝竹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江南丝竹音乐体系的发展关系。从而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之美。 课例二:《古琴音乐文化》
1.在介绍古琴的形制寓意时,学生对古琴实物近距离观察,琴身长度、琴体造型、琴面徽位、琴弦定音等都有象征意义。对于古琴的外形构造及与天文历法的关系一一对应,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其深入探究的兴趣。学生也深刻认识到古琴的琴制文化实在博大精深,其睿智令人称奇。
2.感受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色时,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的演奏方式在古琴上自由弹奏,感受古琴的发音,然后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奏,让学生对比聆听并感受三种音色的特点。既明确了三种音色,又直观感受到不同音色的演奏方式,比语言的描述更有效、清晰。进而也更理解古琴的“地声、天声、人声”三声合一的智慧。
3.在学习“琴歌”时,学生吟诗,教师弹琴。学生仿佛穿越回古代,体验文人雅士吟诗弹琴的生活状态,更好地体验琴歌的特点,理解古琴与诗歌的关系。最终,学生通过“看”“摸”“弹”等方式对这件古老乐器产生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古琴这件乐器所渗透出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体会,甚至有学生开始尝试学习。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听琴,更向往连接琴史深处的蓝天、白云与静听天籁的时光。在门户开放、学贯东西的今天听琴,更倾情于铸就琴史的中华元素、文明传承、谱曲声韵和精深琴学。”笔者认为古琴音乐文化非常有必要作为传统音乐的重点让高中生深入了解,而音乐鉴赏模式的授课中融人这样的实践环节,更有效地滲透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二)“中外”结合,“中西”结合,在快乐中学习并收获知识
1.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亚洲民族民间音乐融合,感受中国传统乐器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百年来遭遇了和传统文化同样的命运。中国的音乐曾影响了整个亚洲,日本、韩国至今有所保留,而在中国却逐渐没落,甚至被遗忘。在当下的音乐教育领域,西方音乐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音乐大多只存在于乡间的舞台上。比如,讲《外国民族民间音乐》时,在亚洲音乐部分,通过融合对比中日乐器(如:三味线、五弦琵琶、尺八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乐器对外国乐器发展的影响。学生会在中日乐器的外型上先产生疑问,外形几乎一样,名字也相似,于是就有了要找寻答案的兴趣.进而通过中国和日本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播交流来了解中国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更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力。
2.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通过融合对比,感受传统艺术的“土”潮味儿
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度较高,在某些非遗音乐的专题学习中,笔者将之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当然有些作品本身也是融合的典范,比如:摇滚女歌手谭维维的《给你一点儿颜色》,是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相结合的典范。先通过原汁原味的老腔欣赏,了解特色乐器、艺术特点等,再欣赏相融合之后的歌曲,感受这种古老艺术与摇滚乐的碰撞,在两种艺术的对比中感受风格的统一。让学生觉得原来我们的古老艺术也可以这么潮,甚至是中国最早的摇滚乐。学生们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传统音乐之美,收获更大。
另外,音乐课有其特殊性,虽在教室中授课,但要创设浓厚的氛围。课前五分钟便提前到达教室播放与本课题内容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渲染气氛,让学生先有一个情境感,在正式上课进入主题时便可更快更自然地融人其中,随着循序渐进的引导也更容易接受课题内容。整节课的尾声也在相关作品的听赏中结束,或提出类似音乐评论等问题,让学生带着更多的思考在课下继续深入了解.甚至能有更深的感悟。保证一节课的完整性,也要让课堂有仪式感。
结语
“传承者对于传统音乐的情感是音乐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基石。在民族音乐学者们的实地考察报告中,不乏对乐人与乐器、乐曲、乐社之间情感的描述。正是这份深情厚意,让传统音乐的承载者想方设法要将祖宗留下的东西传下去。”任何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不是通过音乐课或者通过传统艺术进校园一项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喜欢或者全员能学习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走向没落或消亡,跟她本身的特点有关。笔者和同伴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去多了解一些,多接触一些,了解这些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做到文化的传承。如果期间能有爱好者有意学习技能并做专业的学习那自然是极好的。新的社会和时代下,真正传承或复苏,需要抓住其艺术精髓,去发现这种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改革创新。正如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安志顺先生在《国乐大典》第二季中提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要“先固本,后开新”,这也是我们要秉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