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唐尧故地,晋国旧都,是中华民族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繁多,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翼城花鼓正是在这块肥沃土地上孕育而生,日渐成为晋南地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成为当地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翼城花鼓的历史溯源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其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在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有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据《翼城县志》中<国戚卷>也记载到:“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足以证明,翼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清代,花鼓就有了更为明确的记载。
翼城花鼓主要起源于庙会、社火等活动。所以只要是重大的活动一定少不了打花鼓。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翼城花鼓都已成为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的重要节目之一,人们年年元宵节都要闹社火,于是便推进了翼城花鼓的发展和流传。所以当地至今仍流传着"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的谚语。
二、翼城花鼓简介
翼城花鼓是山西鼓类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花鼓在翼城县广为流传,遍及全县各个村庄,至今仍有不少镇、村都把打花鼓作为每年元宵节指定的节目。翼城也因此被誉为“花鼓之乡”。
翼城花鼓俗称“打花鼓”、“逗花鼓”、“闹花鼓”或是“小金鼓”。至于命名为“花鼓”的说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从花鼓的外形说,过去花鼓的鼓帮上面都要涂抹各种花纹或是贴剪纸花加以彩绘,因此叫“花鼓”;二是从花鼓的打法上说,鼓点打得花哨,动作花样多,因此叫“花鼓”;三是从表演者的服饰上说,花鼓女艺人头戴花冠,身着花裙,脚穿榴花鞋,非常花又好看,因此叫“花鼓”。这三种说法都各有道理。
三、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
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鼓的背法、打法和表演风格上。它的鼓乐曲牌、节奏曲调、基本动作、基本打法都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根据艺人挎鼓位置的不同,翼城花鼓有高鼓(鼓右高左低系于紧贴下巴处)、中鼓(鼓稍斜挎于胸前)、低鼓(鼓的位置在腰部)之分。
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是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当然,更多的演出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个时间段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时节,因而在当地也流传着“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的民谣,正是对翼城花鼓的真实写照。
1、打法:
形式 系鼓位置 打法 伴奏乐器
一人一鼓 鼓系在胸前右高左低,成斜坡状 双手用鼓槌在鼓的两面轮流击打,每拍两下,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打一个鼓,双手使用的是木制硬槌 大锣、呆锣、小镲
一人多鼓 系在头、肩、胸、腰、后背、腿、脚等部位 右手使用牛筋或麻绳制成的软绳击鼓。背花锣者先出场,引出多鼓手,二人一退一进,到了场子中心后,背花锣者闪到一旁为鼓手击锣助威,让多鼓手开始表演自己娴熟精湛的击鼓技巧 花锣
踩高跷和杠上表演 鼓手踩着高跷打着鼓走圆场,技艺高的鼓手踩高跷劈叉,起来后继续表演
腰花鼓 将鼓斜挎于腰侧 鼓槌的持法、打法类似腰鼓
2、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 演出场合 演出时间 特点 伴奏乐器
行进表演 街上边走边打游行表演 正月十五、重大节庆日、各大活动 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往往适合扭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 花鼓、锣鼓、小镲
场
地
表
演 斗花鼓 观众集中的场地 在进行中走到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来表演一番,这种情况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两手绝活, 花鼓、锣鼓、小镲
广场
表演 广场 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表演形式有20多种,鼓点曲牌40多个 花鼓、大苏锣、呆锣、小战鼓等。
舞台表演 舞台 各种晚会或盛典 更加艺术化、舞蹈化、可视观强 伴奏带或现场伴奏
四、翼城花鼓的发展
多少年来,翼城花鼓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的人无论是春耕秋收,或是举行重要的大型活动,乃至是一些室内的晚会,都选择具有翼城特色的花鼓来庆祝祈福。可以说,翼城花鼓已经逐渐成为翼城人民精神力量的寄托。
现在,翼城花鼓已经不单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一项集会活动了。当地政府已经把“翼城花鼓”作为提升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的重举,并于2005年12月,“翼城花鼓”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人们越来越重视且意识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性了。所以也开设了专门的花鼓学校,聘请专业的花鼓艺人教授,使翼城花鼓逐渐艺术化、舞台化、专业化。翼城花鼓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为我们了解翼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也对丰富山西民间艺术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翼城花鼓的历史溯源
翼城花鼓源远流长,其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唐贞观年间。在翼城杨家祠堂牌匾上有写道:“唐太宗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的热哄哄”。据《翼城县志》中<国戚卷>也记载到:“明万历年间李太后回翼城省亲赏花鼓银子三千两。”足以证明,翼城花鼓在明万历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清代,花鼓就有了更为明确的记载。
翼城花鼓主要起源于庙会、社火等活动。所以只要是重大的活动一定少不了打花鼓。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翼城花鼓都已成为欢庆丰收、节日庆典、庙会祭祀时的重要节目之一,人们年年元宵节都要闹社火,于是便推进了翼城花鼓的发展和流传。所以当地至今仍流传着"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的谚语。
二、翼城花鼓简介
翼城花鼓是山西鼓类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花鼓在翼城县广为流传,遍及全县各个村庄,至今仍有不少镇、村都把打花鼓作为每年元宵节指定的节目。翼城也因此被誉为“花鼓之乡”。
翼城花鼓俗称“打花鼓”、“逗花鼓”、“闹花鼓”或是“小金鼓”。至于命名为“花鼓”的说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从花鼓的外形说,过去花鼓的鼓帮上面都要涂抹各种花纹或是贴剪纸花加以彩绘,因此叫“花鼓”;二是从花鼓的打法上说,鼓点打得花哨,动作花样多,因此叫“花鼓”;三是从表演者的服饰上说,花鼓女艺人头戴花冠,身着花裙,脚穿榴花鞋,非常花又好看,因此叫“花鼓”。这三种说法都各有道理。
三、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
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鼓的背法、打法和表演风格上。它的鼓乐曲牌、节奏曲调、基本动作、基本打法都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矩。根据艺人挎鼓位置的不同,翼城花鼓有高鼓(鼓右高左低系于紧贴下巴处)、中鼓(鼓稍斜挎于胸前)、低鼓(鼓的位置在腰部)之分。
翼城花鼓动作粗犷,节奏欢快,情绪热烈,风格淳朴,是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当然,更多的演出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个时间段是花鼓表演的高潮时节,因而在当地也流传着“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的民谣,正是对翼城花鼓的真实写照。
1、打法:
形式 系鼓位置 打法 伴奏乐器
一人一鼓 鼓系在胸前右高左低,成斜坡状 双手用鼓槌在鼓的两面轮流击打,每拍两下,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打一个鼓,双手使用的是木制硬槌 大锣、呆锣、小镲
一人多鼓 系在头、肩、胸、腰、后背、腿、脚等部位 右手使用牛筋或麻绳制成的软绳击鼓。背花锣者先出场,引出多鼓手,二人一退一进,到了场子中心后,背花锣者闪到一旁为鼓手击锣助威,让多鼓手开始表演自己娴熟精湛的击鼓技巧 花锣
踩高跷和杠上表演 鼓手踩着高跷打着鼓走圆场,技艺高的鼓手踩高跷劈叉,起来后继续表演
腰花鼓 将鼓斜挎于腰侧 鼓槌的持法、打法类似腰鼓
2、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 演出场合 演出时间 特点 伴奏乐器
行进表演 街上边走边打游行表演 正月十五、重大节庆日、各大活动 动作简单,节奏舒缓,往往适合扭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 花鼓、锣鼓、小镲
场
地
表
演 斗花鼓 观众集中的场地 在进行中走到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就停下来表演一番,这种情况下的表演一般都要露两手绝活, 花鼓、锣鼓、小镲
广场
表演 广场 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表演形式有20多种,鼓点曲牌40多个 花鼓、大苏锣、呆锣、小战鼓等。
舞台表演 舞台 各种晚会或盛典 更加艺术化、舞蹈化、可视观强 伴奏带或现场伴奏
四、翼城花鼓的发展
多少年来,翼城花鼓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地的人无论是春耕秋收,或是举行重要的大型活动,乃至是一些室内的晚会,都选择具有翼城特色的花鼓来庆祝祈福。可以说,翼城花鼓已经逐渐成为翼城人民精神力量的寄托。
现在,翼城花鼓已经不单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一项集会活动了。当地政府已经把“翼城花鼓”作为提升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品牌的重举,并于2005年12月,“翼城花鼓”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人们越来越重视且意识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性了。所以也开设了专门的花鼓学校,聘请专业的花鼓艺人教授,使翼城花鼓逐渐艺术化、舞台化、专业化。翼城花鼓作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不仅为我们了解翼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也对丰富山西民间艺术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