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技能学习就是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适应社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技能比较好的人,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他有很好的人缘,人际关系非常好。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曾率助手对一个为数2000多人的目标人群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影响他们人生成效的一切主客观条件,并最终列出决定他们成功的13项要素,其中有出身、才能、心态、智慧等,但排在第一位的要素却是不起眼的人缘。而好人缘正是来自于较好的社会技能。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养育,学前儿童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从学前就开始重视孩子社会技能的培养。以下方法家长朋友不妨一试。
由于学前儿童本身的知识经验有限,判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比较低,但好奇心强、感受性高,因此他们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暗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不同的暗示产生的效果迥异,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两个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发现当地的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个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同一事物不同的暗示带给游客的情绪体验不同,使得游客看待那条路的眼光不同。教孩子如何看待事物、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是如此。
暗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家长应该结合具体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孩子采取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如果孩子已经具有某些不良社会倾向,家长要在进行改造教育的同时实施塑造积极因素的塑造教育,争取良好的导向效果;如果孩子自尊心特别强、爱面子、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当他与人交往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家长的一个拥抱,一个抚摸胜过许多的提问,这里蕴涵着家长的智慧。笔者在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多采用积极暗示的方法。深感暗示产生的巨大效果无可比拟。给孩子最大的收益就是自信。
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用正强化的方法可以巩固学前儿童已有的社会技能。但在具体做法上要讲求原则,比如家长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啊,你真聪明!”“你非常了不起!”“棒极了!”“你这么能干,真是个好孩子!”这些都是正强化,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这些做法显得不够真实具体,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所以强化的语言也应该遵循真诚、具体、及时的原则,减少夸张、抽象、不切实际的表达方式。当您的孩子跑过去把摔倒在地的小妹妹扶起来的时候,您立刻由衷地说:“孩子。你真棒!都知道帮助小妹妹了。”得到您的鼓励,他会从内心体验到帮助他人,被人称赞的快乐。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就得到了正强化。
倾听
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倾听意识和技巧,不要认为“小孩子懂什么?我说他听就行了”。许多家长很少倾听孩子,其实,无论孩子多小,他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家长对孩子的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关心和尊重,这样能促使孩子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并无所顾及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健康品质;同时倾听可能避免一些误会。其次,家长还应具体指导孩子怎样倾听父母和周围人。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美德。
共情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就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与伙伴交往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果你是他。你会有什么感受?”让孩子尝试体验对方的情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身教
身教就是以行动来示范。重视身教要求家长要“修炼自己的品行,给孩子树立榜样”,还不能忽视“身教是一种能力”。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孩子就是家长的~面镜子。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本身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如果家长常常撒谎。孩子就学会撒谎;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如果家长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就自我情绪失控,甚至把这种消极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火冒三丈,严厉斥责,孩子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胆小的孩子还会感到无所适从,增加孩子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事情本身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反面榜样。
家庭会议
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彼此沟通、共同协商、坦诚讨论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自由、民主基础之上的沟通。这种模式正是孩子未来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良好的家庭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孩子社会性学习的开始。
有效利用社会化的媒介
儿童在学龄前,电视、电影、广播、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学前儿童善于模仿,但判断是非能力较低,因此家长应正确引导。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那些暴力的、消极的、阴暗的东西。有关专家指出,儿童时代观看暴力节目与后来22年中的攻击行为包括犯罪性暴力有显著关系。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分析孩子的交往模式是否健康,并及时予以引导,避免一些问题发生,如对“乖”孩子的关注。对有“退缩行为”孩子的敏锐发现等。
(责编 张银萍 图/孔雀绿)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家庭,通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的养育,学前儿童掌握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技能,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从学前就开始重视孩子社会技能的培养。以下方法家长朋友不妨一试。
由于学前儿童本身的知识经验有限,判断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比较低,但好奇心强、感受性高,因此他们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暗示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不同的暗示产生的效果迥异,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两个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发现当地的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个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同一事物不同的暗示带给游客的情绪体验不同,使得游客看待那条路的眼光不同。教孩子如何看待事物、理解他人的行为也是如此。
暗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家长应该结合具体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孩子采取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如果孩子已经具有某些不良社会倾向,家长要在进行改造教育的同时实施塑造积极因素的塑造教育,争取良好的导向效果;如果孩子自尊心特别强、爱面子、希望在心理和情感上保留一些自己的空间,当他与人交往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家长的一个拥抱,一个抚摸胜过许多的提问,这里蕴涵着家长的智慧。笔者在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多采用积极暗示的方法。深感暗示产生的巨大效果无可比拟。给孩子最大的收益就是自信。
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正强化的原理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地学习与工作,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用正强化的方法可以巩固学前儿童已有的社会技能。但在具体做法上要讲求原则,比如家长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啊,你真聪明!”“你非常了不起!”“棒极了!”“你这么能干,真是个好孩子!”这些都是正强化,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这些做法显得不够真实具体,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所以强化的语言也应该遵循真诚、具体、及时的原则,减少夸张、抽象、不切实际的表达方式。当您的孩子跑过去把摔倒在地的小妹妹扶起来的时候,您立刻由衷地说:“孩子。你真棒!都知道帮助小妹妹了。”得到您的鼓励,他会从内心体验到帮助他人,被人称赞的快乐。这种“帮助他人”的行为就得到了正强化。
倾听
首先,要提高家长的倾听意识和技巧,不要认为“小孩子懂什么?我说他听就行了”。许多家长很少倾听孩子,其实,无论孩子多小,他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家长对孩子的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关心和尊重,这样能促使孩子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并无所顾及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健康品质;同时倾听可能避免一些误会。其次,家长还应具体指导孩子怎样倾听父母和周围人。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美德。
共情
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就是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与伙伴交往发生矛盾冲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果你是他。你会有什么感受?”让孩子尝试体验对方的情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这一点非常重要。
身教
身教就是以行动来示范。重视身教要求家长要“修炼自己的品行,给孩子树立榜样”,还不能忽视“身教是一种能力”。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孩子就是家长的~面镜子。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本身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育。如果家长常常撒谎。孩子就学会撒谎;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失去对家长的信任;如果家长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或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就自我情绪失控,甚至把这种消极情绪迁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火冒三丈,严厉斥责,孩子就会感到莫名其妙,胆小的孩子还会感到无所适从,增加孩子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些事情本身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反面榜样。
家庭会议
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彼此沟通、共同协商、坦诚讨论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自由、民主基础之上的沟通。这种模式正是孩子未来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解决问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良好的家庭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孩子社会性学习的开始。
有效利用社会化的媒介
儿童在学龄前,电视、电影、广播、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学前儿童善于模仿,但判断是非能力较低,因此家长应正确引导。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那些暴力的、消极的、阴暗的东西。有关专家指出,儿童时代观看暴力节目与后来22年中的攻击行为包括犯罪性暴力有显著关系。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分析孩子的交往模式是否健康,并及时予以引导,避免一些问题发生,如对“乖”孩子的关注。对有“退缩行为”孩子的敏锐发现等。
(责编 张银萍 图/孔雀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