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和艺校生有关的话题
就读艺校,似乎已被很多人视为星途闪耀的美好“钱”程,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总和“名利”分不开,为了出名不择手段。
从来都很“火”的艺校生,在2008年特别“火”,这和一条新闻有关。
2008年6月,一个自称重庆大学表演专业名叫“依依”的20岁女生,在博客里公开发文称,愿意被张艺谋“潜规则”,宣称“成功就是要不择手段”。这条被恶炒的新闻,让“艺校生”这个名称,因此红遍网络。而各种关于艺校生的信息,也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负面内容,尤以女生为甚,在搜索引擎输入“艺校女生”,赫然入眼的尽是“陪酒”、“坐台”、“包养”、“潜规则”等字眼。
看多了娱乐圈这处名利场的光怪陆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艺校生多是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选择这条道路,无非是想投机取巧走一条捷径,很少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和热情。
这些饱受争议的艺校生和他们的生活,真的就是如此吗?
2008年4月开始,国内某大型门户网站,以这个娱乐年代里盛行的“娱乐至死”精神,开设了“艺校女生”专题频道,举行艺校女生博客大赛,同时设计了多项相关调查。
在回答“你为什么报考艺校”的调查时,与外界猜想大相径庭的是,超过七成的艺校女生回答是“出于爱好和特长报考艺校”,只有不到一成明确表示自己是“想成名,想当明星”。艺校女生里同样不乏文化课成绩中上的学生,报考艺校并非成绩太差之下的无奈选择。另一个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与电视剧里俗套的父母棒打明星梦情节不同,大多数艺校女生表示,她们在报考艺校的时候,父母都很支持。
“艺校生”这一称呼,也是一个总称,实际又分为两种类型。最为人们所关注和议论的,是全国各大高等艺术院校里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指各地中等艺术学校里的学生。无论哪一类艺校,实际上都开设有许多不同的艺术专业,比如舞蹈、音乐、表演等,而大众津津乐道的“艺校生”,却更多地是变成了特指那些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更具“娱乐话题”。
翻开许多明星的简历,会发现他们都有一段在“XX艺术学校”学习的经历,而且都认为这段生活,为自己后来的发展之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艺术基础。而在许多怀揣着“明星梦”的少男少女心里,艺术学校也都是他们的起点。小学或者初中毕业,许多热爱艺术或者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就会选择考入艺校,因为专业不同,他们将在艺校分别接受3~5年不等的艺术专业教育。
从这里开始,他们就踏上了真实的舞台,参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类文艺演出,角逐国内外各种专业比赛的奖项,进入全国各地专业艺术院团成为演员,考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
2008年10月,《课堂内外》高中版特别采访组,来到重庆唯一国办综合类中等艺术学校“重庆艺术学校”,和高中年级段里的“未来明星”们面对面,还原他们在各种纷扰话题背后的真实生活,揭秘他们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和同样不乏困惑的“明星梦”。
不想当明星就不到艺校来了
王启龙、王方超、高康云、卢云鹤这四个帅气的男生,同在一个表演班里,也并不讳言当初报考艺校,就是抱着当明星的梦来的。
王启龙是他们中唯一一个出生在艺术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云南省京剧团的演员。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受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显示出了对艺术的偏爱,过年过节,家里聚会,表演个节目,王启龙都是少不了的主角。
父母自身的经历,早已体会到了这条路的艰辛,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一个字“苦”。他们不希望王启龙再来“苦”一次,不只从不在他面前谈论和艺术有关的话题,而且压制他的兴趣发展。
“艺校学生的兴趣,基本都是天生的。”王启龙说他也没办法,喜欢就是喜欢。父母不让学就跟着电视里学,到初二的时候,自己就做出了报考艺校的决定。
王方超说自己是一个“天生就有表演欲望”的人,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在之前的学校生活里,他一直都是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在选择普高还是艺术的时候, “表演欲望”的驱动力,最终让他走进了艺校。
高康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跟着母亲生活。小学的时候,他学了四年美术,原本想参加“美术考试”进入大学,而学画的过程让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没有天分,数理化的枯燥又让他很讨厌文化课,逃课就成了他能够干的事情。高一,他直接被学校开除,回家在母亲的公司里当了一年“上班族”,而这,并不该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的生活。曾经学习舞蹈专业的母亲,直接把他送进了艺校。
“不想当明星就不会到艺校来了!”说话不多的卢云鹤一开口,比其他三个都直截了当。而一进来就想成为明星的他,度过了一年的艺校生活后,才知道,梦想离自己是那样遥远。
不管是在哪所艺校,表演专业都是“很明星”的专业,而一进校,课程却是从汉语拼音学起。要用最标准的发音方法,正确地读出全部声母、韵母,要分清声母I和n不是同一个音,哪些是前响复韵母,哪些是中响复韵母,哪些是后响复韵母。
当别人把绕口令玩得开怀大笑的时候,他们得日复一日地不停念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之类的话。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练得想吐”,而即使吐了也还得练,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台词”专业课,纠正每一个人的方言口音,让发出的每一个音节,都字正腔圆。
他们不跳舞,还得像舞蹈专业的学生一样,在练功房里劈腿、下腰,练“形体”;他们不唱歌,还得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从哆来咪开始练声。而真正的表演课,他们得去模仿各种动物,从中释放自己的本性。
就在这种枯燥单调的重复里,他们身上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一点一滴的改变。表演是什么?初进艺校时,他们的理解就是在舞台上情绪夸张地手舞足蹈。当他们用这样的形式,第一次登上学校的舞台时,却被老师骂作“疯子”。
经历了艺校一年半学习的他们,现在登上舞台的时候,却是越来越紧张。就算是完成一个课堂作业,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想很多遍,设计很多次,一次一次地思考这样表现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是否符合生活逻辑。而走在街上,眼睛随时都会去看一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懂了”!
“台上和台下不一样。表演就是什么职业都是,又什么职业都不是,要贴近生活。学得越多越怕。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卢云鹤的感叹,得到了一致响应。
2007年,卢云鹤和王方超获得了第一次拍摄电视剧的机会,在《周恩来在重庆》里担任群众演员。不过,最初的兴奋很快就被现实折磨得烟消云散。每天早上六点,他们就得从学校出发,赶到几十公里外的片场开始候场,直到夜里九、十点钟才开始拍有他们的戏,拍完已是凌晨,然后再回到学校。拍摄的时候正值冬天,他们演出的却是春天的戏,穿着单薄的角色服装,在片场被冻得发抖。
这段经历留给两人的共同感受就是: “很苦,不容易!”
除了专业课,艺校学生也得上文化课,课程和同年龄段的普通中学同步。而上 文化课,对许多艺校学生来说,都是很不爽的一件事情。号称文化课“逃学威龙”的王方超说,其实也不是这样,影响他上课的一是老师,二是自己的情绪。他感觉最恐惧的,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快完了。而一“完了”,他们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出路。
“这是一条很窄的路,就是一个三角形,只有最上面的那个才能成功!”在王方超看来,艺校毕竟和普高不同,面对着很现实的前途和激烈的竞争,实际上艺校生承受若比普高生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选择了“艺术”,便没有了其他的优势,而要想靠专业获得成功,又是那样艰难,就如水中花一般“看起来很美”。
相比于文化课,他们相信专业实力才是自己的立足之本,把专业课当作饭碗等同看待。在艺校,不会有人在专业课上偷懒,他们对专业课的用功程度,用王启龙的话说,叫“上瘾”,因为“艺术来不得半点假的东西”。
抱着明星梦走进艺校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为了当明星而当明星”,当初浮躁的心态日益平和。那些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在他们眼里,幼稚得不值一提,除了人为操作的虚假, “毫无艺术含量”。与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同龄人比起来,他们更乐意于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出很多情节的逻辑漏洞和演员的表演问题。
说到自己的前途,他们只有一个字:“怕!”再过一年,从艺校毕业以后,如何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考上理想的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想得最多的事情。北影、中戏,同样是他们的梦想归宿。对于未来,他们理性而现实,那就是找到一份和艺术有关系的工作,不是不想当明星,而是要想成为明星,太难,也太苦!
学钢琴不是拿来吃饭的
“辣!”这是蔡欣伦到了重庆艺校后,印象最深的记忆。开学军训时,她说差点被重庆菜辣疯了。
蔡欣伦的父母在重庆工作,只有她们姐妹三人在台湾。2007年8月,她从台湾台中慧文中学国三(初三)毕业后,被妈妈强制要求到了重庆,并非她自愿。选择学校的时候,因为艺校的音乐专业有钢琴,这是她喜欢的东西,就这样成为了艺校的一名学生。
“其实我弹得很烂,只是喜欢弹琴。”说起自己在重庆的生活,蔡欣伦用台湾普通话,讲得不紧不慢,安静而淑女。她只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了一年,而同班的同学都是从小就开始练琴。虽然常被老师批评,不过这对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喜欢弹琴,而且有地方弹琴:“我又不拿这个找饭吃!”
与台湾的学校生活相比,她惊呼大陆的学生“简直是太辛苦了”,如果是在大陆的普通高中里,她肯定自己会过不出来。在台湾的时候,功课轻松,也不需要住校,考试之前,只需要花上两个星期复习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就全都是自己的。
假期的时候,很多台湾的学生都会去打工,她也不例外。她打工的地方,是一家遍布台湾的大型饮料连锁企业,她的工作就是在店里摇饮料卖给顾客,就像摇鸡尾酒一样。一天工作13个小时,一小时90元,休息礼拜日,一个月可以挣到三万左右台币。
“那很好玩呢,我以后就想开一家,摇饮料!”一直很安静地说话的蔡欣伦,说到这事突然兴奋起来。一个家庭背景雄厚的女生,竟会对摇饮料如此兴致盎然?我们告诉她,如果按照大陆很多人的标准看,这样的工作是很“低级”的。她大惑不解: “摇饮料有什么不好?可以认识朋友,还可以和人交流思想。只要自己快乐就好!”
很低调、很平常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完,是蔡欣伦现在的态度。你绝对不会相信,心态如此淡定、平和的女生,三年前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辣妹”。
“一个发型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蔡欣伦说她刚进国中的时候,剪了一头很男生的短发,人也就因此变得很男生起来。见谁不顺眼就瞪谁,被人瞪了就动手,逃课、违纪是家常便饭,也是学校教官室的常客。她最吓人的记录,是在国一的时候,出去帮被欺负的朋友打架,一下就用棒球棒把人给打成了脑震荡。
她和妈妈的关系也糟糕到极点。蔡欣伦说,家长就是“魔鬼”,但是直到成年前,却又必须听从于他们。她的办法就是把要求的事情做完,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在她和妈妈没完没了的吵架、对抗中,最终却是妈妈帮助改变了她。
妈妈把蔡欣伦带进了一个基督教会。在这里,有很多教会人员和志愿者从事感化教育工作,来这里的人也是一个比一个有故事。每个周末,他们来到教会,背诵《圣经》,一起唱歌,组织活动,听志愿者讲做人的道理。变化开始在她身上一点一点地发生。而一位打工时认识的20多岁的姐姐,对她要和妈妈搞好关系的劝说,成为她最终改变自己的动力。
“我们不是要写作文吗?很多人写的都是什么理想啊人生目标啊,很假!”蔡欣伦说她不明白那些同学为什么会那样写。她的生活目标很简单,就是努力让自己和妈妈好。
国中毕业,已经先来重庆工作的妈妈,担心她重蹈覆辙,把她接到了自己身边。
直到现在,蔡欣伦依然不习惯同学高声说话的声音。刚来的时候,看见每一个人都像吵架一样尖着嗓子讲话,她以为说话的两个人真的是在吵架,现场还来了段惟妙惟肖的模仿秀。她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许多同学会穿着很贵的衣服,鞋子却很烂,而在台湾刚好是反过来的打扮。让她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出去逛街的时候,到店里看东西,老板会用看低你的眼光问买不买得起,而且,她觉得大陆的很多东西都不值那个价钱。
虽然和同学相处得都很好,似乎离知心还有一段距离。她很想念台湾的朋友。遇到不开心的时候,也总是在网上和他们倾诉,或者直接打电话到台湾找朋友。她的星期天,也基本都是泡在MSN上,和台湾的朋友们聊天度过的。
和许多艺校学生不同,蔡欣伦并不担心自己的未来。她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有人养,良好的家庭背景,不会让她认识很差的男生,而她自己也一定不会没有工作,画画、跳舞、音乐多样才艺,可以帮她找到饭吃。
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明星,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很蠢的事情,成为明星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天天给人看”。而对于自己的专业,只要能达到妈妈希望的80分,考上大学就很好,无论是妈妈希望她考四川音乐学院还是武汉音乐学院,她都无所谓,只是希望上大学的城市,要和台北一样交通方便,热闹好玩。
“艺校很轻松。”蔡欣伦说她想要的生活是只要快乐就好。虽然父亲有车,她却自己搭公车上下学,背着价值过万的GUCCI包,每个月却只有50块的零花钱,闲暇时,她也和别的女生一样去做指甲、买小发夹、吃东西。唯一不曾变化的想法,就是大学毕业后,她一定会回台湾去工作,或者开一家饮料店,自己摇饮料卖。
唱通俗的女生和唱美声的男生
同样是四年制的音乐专业学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一个穿着蓝色圆领毛衣,娇小而温顺,一个穿着黑色校服,强壮而憨厚。也许这和他们选的专业有关,娇小的李珍学习的是通俗,强壮的蔡强学习的是美声。
都是因为自幼喜欢音乐,很早就上了文艺培训班,然后考入重庆艺校。尤其是蔡强,天生就对音乐有一种领悟力,曾经还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的附属中学, 只是父母实在不放心他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才忍痛放弃。
其实,不管是通俗还是民族或者美声,都得从基础的美声训练起。在艺校,只有完成了一年的基础学习后,第二年才会正式分班,根据所选唱法进行不同方向的专业培训。通俗和美声,除了外行不了解的唱功以外,最直观的当然就属台风了。站在台上,通俗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灵动性很高,蹦蹦跳跳地就好,没有太多约束;美声就得庄重沉稳,一本正经,甚至连手脚怎么放都有专门的规定。
不过,在现实中,俩人却和台上恰恰相反,李珍颇有几分稳重,蔡强却随意自如。
李珍喜欢S.H.E中的Hebe,就连发型也和她一样,喜欢的理由很简单,就觉得她和自己是一路人,没代沟,事无巨细地了解她。蔡强喜欢帕瓦罗蒂,喜欢听《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眠》之类的经典歌曲,看见周围的中学生追星觉得很喜剧,独自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李珍有很多想法,想参加“超级女声”那样的选秀节目,想当偶像派歌手,想唱歌给许多人听,然后经历许多人和事,最好是考上上海音乐学院,能当明星当然好,实在不行,当个老师也不错。就近的一个想法就是跑夜场,既赚钱又可以锻炼胆量和技巧,可惜父母明确表示不同意。她从小就是家里的乖乖女,父母规定晚饭后一般不出门,即使同学聚会,也得先告诉父母,晚上九点前是必须要回家的。
至于蔡强,你可以说他“宅”,也可以说他稳重,念的走读,有课才来学校,平常无事就独自在家唱卡拉OK。来艺校之前,有过一个女朋友,后来分了,现在再也没心思谈恋爱,只想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他很清楚,自己的文化成绩不好,假如再不把专业课学好,以后就业就会有很多困难。上一次期末考试,专业成绩比第一名少了一分,屈居第二,很是不甘,正为了下次考试的第一名憋足了劲。
对于未来,李珍认为普高学生的压力更小些,蔡强则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获得更多更好的个人机遇。
从夜场走进艺校的男生
初见朱玺霖,着实觉得有几分“惊艳”。一米八的个头,干净阳光,用古典小说中常用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剑眉星目”。一个17岁的孩子,就已表现出异乎于同龄人的冷静与睿智,尤其是眼神,犀利敏锐,直抵人心。
“乱七八糟”,朱玺霖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进入艺校前的生活。一个连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孩子,注定要比别人活得更艰难。所幸,他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还在幼时,便已知道如何利用语言,让身边的小朋友听命于自己。
母亲是一个要强的女人,用双肩撑起整个家,就算朱玺霖没有了父亲,但是别的孩子拥有的他就一件都不少,甚至更多,从小,朱玺霖读的就是贵族学校。也许是因为没有父亲的管教,胆子比较大,或者是因为藏于内心深处的失落,朱玺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欠佳,被母亲称为“天生劣根”。初中时,他前后就一共换了五所学校,而且都是“贵族”那种。
两年前,初中还没毕业,朱玺霖对学校生活的厌倦感越来越强烈,终于忍不住开始私下“跑夜场”。他并不缺钱,单单只是为了“好玩”。这是朱玺霖不时提到的一个词,也是带给他机遇甚至有可能改变他人生的一个词。就是因为好玩,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他,仗着与生俱来的一副好嗓子,开始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第一次,他就是独自跑到一个陌生的夜总会老板面前毛遂自荐,老板倒也爽快,答应给他一个机会试试。初次登台,唱了一首流行歌,不好不坏,没有捧场也没有喝倒彩,不过,老板结账的时候告诉他下次不用再来了。天生好强的他不服气,开始认真研究别的歌手到底比自己强在哪里,找到的窍门是:除了要唱得好,更重要的是要会搞活气氛,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白怎么迎合人。这个发现让他受益的,不只是在夜场里立足。
一次夜场三首歌,300元,在朱玺霖的年纪,绝对算是高收入。一副好嗓子也让他得到很多称赞,很多人都建议他该去学这个专业。这让朱玺霖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想到自己的将来。
读艺校。2007年,朱玺霖做出了决定之后很快付诸行动,并且顺利考上了重庆艺校。不幸的是,母亲却因为生意上的一次失误,经济陷入困境,无力为他支付艺校每年接近万元的学费。
朱玺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跑场生活,不同的是,这次他是去为自己挣学费。再次站在夜总会的表演舞台上,朱玺霖感慨万千,如果说以前纯粹只是为了好玩的话,这一次,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一向桀骜的他,收敛起了张扬的翅膀,开始逐步向生活低头,以前觉得天大的委屈,现在他都可以忍受。
朱玺霖最喜欢唱的是张学友的歌,不需要像摇滚歌手那样声嘶力竭,也不需要像丑星那样哗众取宠,淡淡地站在舞台上,看似漫不经心,唱出的却是自己的心声。偏偏就这样,俘获了一场又一场的观众,尤其是女观众的心。曾经有过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接连看了他将近十场演出,由最初的远距离欣赏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某一天,竟给了他6000元的小费。
一年夜场下来,朱玺霖挣够了三年的全部学费以及生活费,再次回来,参加2008年的艺校招生考试,终于如愿进入艺校表演专业。朱玺霖很认真地说,自己属于到艺校学东西的那一类学生。
午夜欢场,纸醉金迷,与众不同的奇特经历,已让这个小小少年郎,过早地看到了面具后的真实人生,心静如水,言谈中,多的是“云淡风清近午天”的从容。开学之初,他就在班级QQ群上留言: “我自小不爱和人交流,这并不表示我不关心你们,假如有什么事,我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你们,但是请别来找我的麻烦。谢谢!”
谈及今后的人生目标,朱玺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像一把刀,切开一切,过上想过的生活。这个说法未免抽象,让他举个实际的例子,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曝光在镁光灯下,成为一名明星。不过,希望成为明星,并非出于功利,而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像电影一样,充满了令人愉悦的享受过程。
整个采访过程里,朱玺霖表现得彬彬有礼,丝毫没有经历过夜场生活留下来的“油”和“痞”。他还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老狐狸精》,推荐了里面的一句话:“让好人喜欢你,让小人崇拜你!”他说这是他的座右铭。
问他是不是真的那么天不怕地不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妈妈哭。不管在外面的世界里多么张扬,在母亲面前,他始终是那个听话的孩子。
顾及到他不同寻常的经历,结束采访时征求他的意见,是用真名还是化名,他一抬头:“就用真名,反正以后也是公众人物!”好一个自信满满的朱玺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同样的发型,同样的穿着,同样的身高,光看背影,会以为这是一对双胞胎。“练舞蹈,对形体要求很高,老师恨不得大家都长一个样。”她俩异口同声,看来,真是训练有素。
两人都是还在小学时,便因为喜欢跳舞而选择了艺校,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也算是有一技之长。陈丽媛曾经考上了北京音乐舞蹈学校,因为离家太远,年龄也太小,父母担心,就近选择了重庆艺校。 她们的感受是,进艺校之前,一直认为跳舞轻而易举,进来之后,才发现舞蹈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光是表情,就得根据舞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民族舞得言笑宴宴,举手投足都要有一种欢快的感染力,宫廷舞就得笑不露齿,即使只是一个抿嘴都要展现大家闺秀的矜持。
毕竟是年纪小,几次下来,就心生厌倦,想要直接跳“成品舞”(完整的舞蹈作品)。“怎么可能?”老师毫不留情地一顿狂批,“没有好的基本功,就没有资格跳成品舞!”就为了练这基本功,不得不日日绑着沙袋跑步,因为体力是基本功的基本功,还有劈腿、下腰、各种形式的空翻,天天如此——舞蹈专业的学生需要时时保持肌肉的力量和柔软。进校的第一堂课,每个学生都会被老师“掰”,将身体的柔软度拉开,马红露也被老师叫来反着掰腿,竞一下被瓣得昏了过去,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专业训练虽然苦倒也还能接受,为了控制体重而节食则实在是太难熬。每天都得严格注意饮食,胖一点上课就得穿着特制的紧身服装,即使只长一点点,也会无法掩饰地呈现出来,不用老师说,自己都知道这段时间的晚饭就免了。而假期结束回校,她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称体重,多一斤罚50元。
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正是贪嘴的年龄,而对她们来说,零食却是想都别想。一次,两人从外面回来,路过小卖部时,实在是忍不住,毛着胆子各买了一支冰淇淋,一边走一边吃,还得一边观察四周,随时小心老师出没。也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转过一个弯,让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熟悉的身影迎面而来。 “糟了!”马红露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以最快的动作将冰淇淋有多远扔多远,同时擦干净嘴。就在这个瞬间的过程里,悲惨的陈丽媛,已被老师牢牢锁定。老师将陈丽媛手里的冰淇淋一把抢下,重重摔在地上:“你,回去写一份检查,罚跑操场十圈!”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马红露,虽然明知是怎么一回事,毕竟没有证据,不过, “恐吓”依然是免不了的。
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总算是熬到了毕业班,不仅有了自己选择的舞种,也有了许多参加各种比赛或者演出的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的演出都有华丽的舞台。她们作为市里“文艺三下乡”的成员演出时,去的地方都是偏远的农村,就连换演出服,也是几个姐妹围成一个圈子,一个一个来。而条件简陋的露天演出场地,不时还会在演出的过程中,遇到雨天, “只要在台上,那也肯定得演完”,在她们看来,这样的演出,是对自己最好的舞台历练。
今年七月,马红露和陈丽媛作为参赛学生之一前往韩国仁川,参加一次国际舞蹈比赛,捧回了学校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国际舞蹈比赛大奖。到了韩国,她们才发现并没有韩剧里的繁华,首尔看起来就和重庆的一些步行街差不多,食物也贵得要命,在路边吃一串麻辣烫都要2000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6元)。她们说,去了那么多国家,有两个很重要的认识,一是学好英语,二是再好的地方都不如自己的国家好。
马红露想考的是总政歌舞团,陈丽媛则希望能考上北京舞蹈学院。让她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舞蹈时,马红露说:“用舞蹈的美,诠释自己!”陈丽媛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独立的生活很精彩
一袭黑色套裙,淡雅的妆容,整洁的发鬓,田泞蓉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一位精致的OfficeLady。如果不是她的自我介绍,你根本不会知道她只有19岁。
实际上,田泞蓉的阅历也确实要比同龄人丰富得多,七八岁便离开老家重庆,跟随做生意的父母到广东生活。因为父母工作很忙,很多时候田泞蓉都只有自己照顾自己,小小年纪就养成了独立的个性。
田泞蓉从小就喜欢唱歌,还在老家读小学时就是文艺积极分子,后来转到了东莞读书,一开始因为不熟悉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的爱好。渐渐地,看到学校举办文艺活动,同学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让她心痒难忍,于是主动找到老师,表达了自己想要唱歌的愿望,老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她上场,结果田泞蓉开口便是一首难度系数9点9的《青藏高原》,让全校师生大跌眼镜,一唱成名,田泞蓉在新学校再次成为文艺骨干。
上了初中以后,田泞蓉开始扩大自己的演艺圈子,不仅仅在校内,还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寻找更多的演出机会。第一次在外面登台演出,是参加当地一个商场赞助的露天卡拉OK比赛。 “本来是逛街,看到有比赛,当场就报了名。”已经是晚上,田泞蓉在上场前才打电话给父亲,父亲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如果拿了奖就打出租车回家,要是没拿奖,就近找个同学家睡了吧。结果,好强的她抱着跟父亲赌气的心态,居然真的拿到了冠军。得到的奖品只是一对小音响,而打车回家却花了近两百块钱。
到后来,演出的机会逐渐增多,田泞蓉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有时候坐公车,背后都会有人说: “这不是那天唱歌的小姑娘吗?”腼腆的她很不习惯,只好像做了错事的小孩,尽量把头埋低。
报考重庆艺校也完全是田泞蓉自己定下的主意。2007年7月,仅仅跟家里人打了声招呼,田泞蓉便独自一人拖着重重的行李来到重庆。“说起来是回到家乡,其实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因为以前家也不在主城区,没有一个熟人。”长这么大,田泞蓉虽然是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凭着经常在外“跑场子”的经验,把一切都做得很好,没费多大力气就顺利报考了艺校,并在重庆一直玩到了开学。
刚开学那会,虽然身边的人都说着家乡话,但对于说惯了普通话和广东话的田泞蓉来说,反倒十分不习惯,常常一心急就说成了普通话。经过一年的艺校生活,现在的她已经跟普通重庆女孩没有了分别,学习、生活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上学期,由于专业成绩出色,她还拿到了三等奖学金,暑假回家的两个月,田泞蓉又去“跑场子”挣了6000块钱,把接下来一学期的生活费都攒够了。她看重的不是钱,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专业得到“实战”经验。
谈到将来,田泞蓉说,在艺校就是尽量多地学习专业知识,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再深造。“四川音乐学院和湖北音乐学院都不错,这两个城市哪个生活更舒适?”到最后,这个成熟的小女生还是暴露了属于她这个年龄的贪玩本性。
艺校生:离明星的距离有多远
娱乐选秀节目中一夜成名的“新星”。青春偶像剧中一飞冲天的“太子”、“玉女”,要么一炮而红成为中国娱乐圈挣钱最多的明星,要么被媒体大肆渲染深受广告商家青睐,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名利双收。
这种明星效应的驱动,强烈激发了游走于娱乐圈边缘的艺校学生成名的欲望,而涌进艺术类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艺热潮迅速升温。
艺校学生需要过文化这道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报考表演、舞蹈、主持等专业的学生,只要是“俊男美女”就大有希望。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艺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四年的专业学习,艺校学生很难像同龄高中生一样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原本并不被艺校学生们重视的文化课,往往在关键时 刻成了他们的软肋。进入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有比较优秀的先天条件,但专业成绩再优秀,也必须通过文化素质这道“坎”。如表演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才会真正把自己的表演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表演理解生活、反映社会、认识和感受人生命运。
艺术学校的老师认为,学艺术的学生受到的诱惑更多,一般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再加上文化功底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再好,最后也难有大的发展,因为无论哪一类艺术,拼到最后还是拼的文化修养。学习艺术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明星”
既然选择了艺术学校,毕业后进演艺圈当然就是他们的首选目标。特殊的生活环境,也加深了他们“做明星才成功”的就业观念。
“除了演戏,我什么都不会,我的职业是演员,当我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失业了。”一名艺校女生如是说。一旦进入娱乐圈成名的梦想破灭,他们便无所适从。
学习艺术专业,需要把兴趣爱好同将来的工作选择结合起来。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和兴趣,只是抱着“撞大运”的心态,最后往往在艺考中无功而返。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条件有正确的认识,如身高、五官、视力等,更需要有良好的心态,进入艺术学校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明星”。
很多艺校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现在社会上对所谓的“明星”、“大腕”盲目崇拜,让不少演员身价高涨,一部片子百万酬金不说,有时一个广告就超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生所得。
这种炒作效应,诱惑了很多年轻人,以为从事艺术专业就能名利双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校学生的心态,浮躁而急功近利。
在一般人眼里,演艺圈风险不大。不用像运动员那么辛苦,也不用像工程师那么枯燥,更不像当个教师、工人那么默默无闻。相对于别的职业,搞艺术,尤其是当演员对文化要求不算高,懂点儿吹拉弹唱就能活得风风光光。
事实上,从事艺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和人生一样需要机会,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艺术也更不是“娱乐”!
从顽皮小子到尖子生
准确地说,徐茂已经艺校毕业了。今年高考,徐茂以主科声乐全市第三的好成绩,成为重庆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2008级的一名新生。
徐茂是一个典型的阳光大男孩,白净的皮肤,高瘦的身材,很难将他和唱美声、民族的大胖子联想到一起。虽然给人感觉是乖乖仔的形象,但徐茂却坚持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个顽皮小子。冲动、直率的性格使徐茂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几句话不对头便跟同学动起手来。
初二那年,一位艺校老师来到徐茂的家乡招生,被老师当作“眼中钉”、感到升学无望的徐茂仿佛看到了希望。因为从小都当作爱好在学习声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徐茂很顺利地考入了重庆艺校。
“艺校这几年,相对于专业,老师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徐茂跟老师的关系非常好,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会找老师谈心,老师在徐茂心里就像是一个大哥哥。“不过同学们说老师更像是我爸。”就这样,徐茂火爆的脾气逐渐变得谦和,很少再跟人发生冲突。
虽然有些贪玩,但徐茂从来没有忽略过自己的专业。“玩归玩,读书归读书,我分得很清楚。”从进校当文娱委员到后来当班长,徐茂的成绩一直都保持第一,优秀班干部、奖学金没少拿,除了自身天分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刻苦。
在接受专业的声乐训练之前,徐茂对自己的嗓子非常自信,自信得盲目。觉得在同龄人当中根本就没有对手,这种自信甚至让他有一种孤独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徐茂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原来并不是尖着嗓子飙高音就是唱得好。有一段时间,徐茂陷入了瓶颈, “在中音区唱得非常好,只要一到高音区,一下就爆了”。不管怎么练习,始终都迈不过这个坎,这让徐茂非常苦恼。还好持续时间不长,一次次地找感觉,一天天地练,似乎是突然之间,有一天就很自然地从中音过渡到了高音。
除了学习,徐茂也常常去参加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大小小的比赛参加了很多,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次意外,因为借来的白色西装质量太差,被其他人当成了服务员,让他尴尬得差点放弃了比赛。“人越少我就越没劲,人越多我嗓子越舒服,唱起来更透、更亮。”徐茂有着天生的表现欲,站在舞台上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享受。
2007年2月,徐茂去了北京报考星海音乐学院。这次考试让他经历了学习声乐以来最大的打击。虽然也知道外面高手如云,但自信满满的徐茂认为自己具备挑战的实力,走入考场,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差距,在众多人高马大的“准帕瓦罗蒂”面前,自己就像世界名著里夹的一页书签。走出考场,他感到已经走不稳了。“太厉害了,完全是大师级的,一口标准的意大利语,功底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幸好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考试,回来以后,徐茂便将气馁化作动力,鞭策自己迈向更高的目标。
徐茂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考进四川音乐学院,今年的考试,因为种种原因,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却未被录取,他很无奈。虽然遗憾,但徐茂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下一个目标是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
艺校女生:谁比谁美丽
2008年4月,网易拉开了“艺校女生博客大赛”的大幕,一时美女云聚,国内许多艺术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女生,纷纷开博露面。重庆大学表演专业的“依依”,在这里公开发表博文《要成功就是要不择手段》,引发一片哗然。
陈菲上海戏剧学院附中影视模特
为了高考,我取消了“2008国际旅游小姐”中国赛区比赛!又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就这样擦身而过,但又能怎样。心中隐隐作痛,或许在惋惜,我有我自己的追求,我会尽全力地完善自己,改善自己!就算我不是最好的,也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就是这样的自尊心让我坚持到现在。坚持,继续走我要走的路。
松果九洲现代艺术职业技术学校
最近看到了很多对于艺校女生的评论,原来,在外人眼里,艺校的女生被归于败金、不自爱那一类,很失望!虽然我不是学表演的。从小,在我眼里,学表演的女子都是高高在上,自信、完美,感觉无法靠近的美好,但是现在一些学表演的女生,都似乎已经“走样”了。如果是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我无法接受。
宗楠内蒙古乌兰察布民族艺术学校声乐专业
在一个城市呆得太久了,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新鲜感了!在这个城市太久了,有点累了,想离开了。可是这里有太多放不下的人和事,有太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即使现在不行,适合的时候,也许我就会离开这里,去一个更远的地方。让我远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我新的生活!
谭霞长沙市盲聋哑学校(舞蹈)
无论我干什么,你不停地唠叨你的那些所谓的真理,都不适合我,请别 勉强了。亲爱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请你也把我当朋友。艰难困苦的朋友,烈火燃烧的友情,我该用什么来理解你呢?如果是不好的,请别告诉我,我宁愿你在我心中永远无瑕。
小宝山西艺术学校
我只想找个在我炒好番茄鸡蛋时会帮我擦汗,在我洗好衣服时帮我晾好,有可能比较大男子主义的男朋友。
杨璐锦州市评剧艺术学校戏曲专业
你们眼里的艺校女生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艺校女生和正常的学生一样啊……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偏激地把艺校女生看得跟“小姐”一样呢?再说了,就算有那样的,也是少数,是人品问题,正常学校不也有吗?请你们不要把所有人都看成那样。
伏丽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
细节决定成败!不管未来的路有多少风雨,我能做的,只是全力以赴,我知道总会有阳光灿烂那天。为我加油哦,亲亲!
豆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
古筝,是闺阁中的少女,在落花纷飞的暮春,在流云遮月的夜晚,在潺潺的流水旁,皓腕凝双雪,轻拂筝弦,细将幽恨传;或是烟花中的美人,倚窗愁对秋空,感叹韶华一去寂无踪,拂筝,琮琮铮铮声在勾栏瓦舍间回荡。
汪琪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
喜欢坐在有风的地方,回过头来遥望远方那段来时的路,寻找已被岁月抹灭的成长足迹。时间牵引,又走过一个秋冬。明天是晴,就张开双臂;明天是雨,就淋个痛快,展开蝴蝶洒脱的羽翼。如果还能站立,就继续前进。带着羞涩、倔强、骄傲,一起长大,体验破茧而出的美丽……
陈锦妍珠海艺术学院舞蹈专业
我知道,无论我跌倒,无论我走得多远,爸爸妈妈一直都在,永远不会放弃我。我伤心的时候,他们会比我更难过,而我成功的时候,他们笑得比我更甜。所以,我要一直让他们笑下去,无比灿烂。我的倔强任性会不小心伤害了疼我的爸爸妈妈。我还需要快快长大,要懂事体贴。小刺猬要学着自己长大。说好了,以后要还很多幸福给爸爸妈妈。
番芳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时间匆匆溜走了好多好多年,还是特别怀念小时候的今天,呵呵,芭比娃娃、公主裙、肥皂泡泡、草莓蛋糕……
吉木阿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
在大多数人看来,艺校女生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不否认艺校女生有你们说的那种人。但非艺校女生同样也有。中国那么大。女人男人都那么多,什么样的人没有?艺校女生去夜场,或进娱乐圈,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人活着不就为了生存吗?也不想说太多,希望每个人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不想当明星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2008年10月,我们在重庆艺术学校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采访,这是第一次和“传说”中的艺校学生真实地面对面。要承认的是,在这之前,我们对艺校学生的印象,和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甚至,并不明白“艺校”到底教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次走进艺校,看到的便是几个抱着铜管乐器的学生,在校园操场的树荫下,对着面前的乐谱,一声一声地吹着长短高低不同的音节。我们一边好奇地议论着这样的上课方式,一边猜测着那些乐器的名字,后来从同学那里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没一个人猜对。他们是重庆艺术学校音乐专业的学生。
穿过校园操场时,正赶上下课铃响。原本关闭着的几扇大门打开,一群群身穿紧身练功服的男生女生涌出来,满头满脸的汗水,手里抱着平时穿的衣服,气喘吁吁地走在学校操场里。他们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刚刚在空旷的练功房里,结束了一堂基本功训练课。
第一天采访下来,这些艺校生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早熟!”
绝大多数考入艺校的学生,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出自对艺术的热爱。就如最好的学校里也一定有很差的学生一样,艺校里的学生也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都很“艺术”,而即使是少数“混在艺校”的学生,他们所具有的艺术基础,也是普通学生望尘莫及的。
几乎所有的艺校学生都不讳言他们对数理化的厌恶,正是这样的反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进入艺校以前,学校生活都不正常,而从小因为“艺术”就具有的张扬个性,又让他们都很叛逆而桀骜不驯,都不是很“规矩”的学生,逃课、离校、对抗,成为他们经常性的行为。
这样的经历,却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了现实的生活规则,不再相信童话般的虚幻想像。采访的时候,我们竟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丰富曲折的经历,十七八岁的年龄对于生活和社会的透彻解读,甚至连我们也会自叹不如。然而,当他们连自己都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开始思考为自己的青春选择归宿和未来的时候, “艺术”就成为了他们重返校园的最好通道。
许多人非议艺校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才到艺校选择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从本质上说,这和一个普高学生选择理科还是文科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选择自己的优势,为未来努力。而与普高学生相比, “艺术”的特殊性,实际上让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果想考上理想中的高等艺术院校或专业艺术院团,他们将面对的是数百比一录取率的惨烈竞争,而“文化”更是他们逃不过的“劫”。
艺校学生对于自己的现状和处境,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专业被他们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的学习自觉而主动,除了课上的学习内容,课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上面。在艺校,优秀的专业水平,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而他们,对于真正具有实力的同学,却是心服口服,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功再用功。
某种程度上,这些艺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上已和社会同步。比如,他们会参加很多国内外各种比赛,跟随国家访问团出访世界,承担本市的重要文艺演出任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文艺下乡的主力深入穷乡僻壤,从国际舞台到村头地角,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脚迹。这样的经历和视野,早已让他们超越了校园围墙的隔离,明显比同龄人更成熟。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普高学生在他们眼里“很幼稚”,和曾经的同学聚会时,能够谈论的话题已越来越少。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艺校里的这些“未来明星”们,定是追星的狂热一族。这和我们去之前的印象一样,事实是,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受了重大“打击”。在采访的艺校学生里,几乎没有人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到底喜欢哪位明星。并非说他们不追星,而是他们追得很专业。他们喜欢的,更多是作品本身,而和明星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
就如刘德华这样的巨星,在艺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看来,他是唱歌最差劲的一位,因为他犯了唱歌的致命大忌,一直就没有把音唱准过,从来都是低了半个调。
我们不甘心地逼着他们,非得找出几个自己的“偶像”来。在列出来的名单里,他们崇拜的,都不是所谓的流行偶像,而是各自的专业里,具有非凡造诣和实力的真正的“艺术之星”。
艺校学生大多家庭环境优越,生活从容,大约也是如此,他们的心态比许多同龄人放松。而从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已没有回头路,无论有多苦,无论将遇到多少困难,自己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坚持,往前走!
现在在艺校里的学生,也绝大多数都是“90后”。与同龄人一样,在他们看似不羁的个性、娱乐的言行背后,藏着的同样是对梦想的执着和努力。不同的在于,特殊的经历和环境,让他们显得更理性而清醒,早熟而独立,借助艺术这处舞台,更早地触及了生活的本质!
就读艺校,似乎已被很多人视为星途闪耀的美好“钱”程,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总和“名利”分不开,为了出名不择手段。
从来都很“火”的艺校生,在2008年特别“火”,这和一条新闻有关。
2008年6月,一个自称重庆大学表演专业名叫“依依”的20岁女生,在博客里公开发文称,愿意被张艺谋“潜规则”,宣称“成功就是要不择手段”。这条被恶炒的新闻,让“艺校生”这个名称,因此红遍网络。而各种关于艺校生的信息,也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负面内容,尤以女生为甚,在搜索引擎输入“艺校女生”,赫然入眼的尽是“陪酒”、“坐台”、“包养”、“潜规则”等字眼。
看多了娱乐圈这处名利场的光怪陆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艺校生多是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选择这条道路,无非是想投机取巧走一条捷径,很少有人会认为他们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和热情。
这些饱受争议的艺校生和他们的生活,真的就是如此吗?
2008年4月开始,国内某大型门户网站,以这个娱乐年代里盛行的“娱乐至死”精神,开设了“艺校女生”专题频道,举行艺校女生博客大赛,同时设计了多项相关调查。
在回答“你为什么报考艺校”的调查时,与外界猜想大相径庭的是,超过七成的艺校女生回答是“出于爱好和特长报考艺校”,只有不到一成明确表示自己是“想成名,想当明星”。艺校女生里同样不乏文化课成绩中上的学生,报考艺校并非成绩太差之下的无奈选择。另一个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与电视剧里俗套的父母棒打明星梦情节不同,大多数艺校女生表示,她们在报考艺校的时候,父母都很支持。
“艺校生”这一称呼,也是一个总称,实际又分为两种类型。最为人们所关注和议论的,是全国各大高等艺术院校里的学生,另一部分是指各地中等艺术学校里的学生。无论哪一类艺校,实际上都开设有许多不同的艺术专业,比如舞蹈、音乐、表演等,而大众津津乐道的“艺校生”,却更多地是变成了特指那些学习表演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更具“娱乐话题”。
翻开许多明星的简历,会发现他们都有一段在“XX艺术学校”学习的经历,而且都认为这段生活,为自己后来的发展之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艺术基础。而在许多怀揣着“明星梦”的少男少女心里,艺术学校也都是他们的起点。小学或者初中毕业,许多热爱艺术或者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就会选择考入艺校,因为专业不同,他们将在艺校分别接受3~5年不等的艺术专业教育。
从这里开始,他们就踏上了真实的舞台,参与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类文艺演出,角逐国内外各种专业比赛的奖项,进入全国各地专业艺术院团成为演员,考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
2008年10月,《课堂内外》高中版特别采访组,来到重庆唯一国办综合类中等艺术学校“重庆艺术学校”,和高中年级段里的“未来明星”们面对面,还原他们在各种纷扰话题背后的真实生活,揭秘他们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和同样不乏困惑的“明星梦”。
不想当明星就不到艺校来了
王启龙、王方超、高康云、卢云鹤这四个帅气的男生,同在一个表演班里,也并不讳言当初报考艺校,就是抱着当明星的梦来的。
王启龙是他们中唯一一个出生在艺术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云南省京剧团的演员。也许是遗传,也许是受环境的熏陶,他从小就显示出了对艺术的偏爱,过年过节,家里聚会,表演个节目,王启龙都是少不了的主角。
父母自身的经历,早已体会到了这条路的艰辛,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一个字“苦”。他们不希望王启龙再来“苦”一次,不只从不在他面前谈论和艺术有关的话题,而且压制他的兴趣发展。
“艺校学生的兴趣,基本都是天生的。”王启龙说他也没办法,喜欢就是喜欢。父母不让学就跟着电视里学,到初二的时候,自己就做出了报考艺校的决定。
王方超说自己是一个“天生就有表演欲望”的人,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在之前的学校生活里,他一直都是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在选择普高还是艺术的时候, “表演欲望”的驱动力,最终让他走进了艺校。
高康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跟着母亲生活。小学的时候,他学了四年美术,原本想参加“美术考试”进入大学,而学画的过程让他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很没有天分,数理化的枯燥又让他很讨厌文化课,逃课就成了他能够干的事情。高一,他直接被学校开除,回家在母亲的公司里当了一年“上班族”,而这,并不该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的生活。曾经学习舞蹈专业的母亲,直接把他送进了艺校。
“不想当明星就不会到艺校来了!”说话不多的卢云鹤一开口,比其他三个都直截了当。而一进来就想成为明星的他,度过了一年的艺校生活后,才知道,梦想离自己是那样遥远。
不管是在哪所艺校,表演专业都是“很明星”的专业,而一进校,课程却是从汉语拼音学起。要用最标准的发音方法,正确地读出全部声母、韵母,要分清声母I和n不是同一个音,哪些是前响复韵母,哪些是中响复韵母,哪些是后响复韵母。
当别人把绕口令玩得开怀大笑的时候,他们得日复一日地不停念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之类的话。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练得想吐”,而即使吐了也还得练,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台词”专业课,纠正每一个人的方言口音,让发出的每一个音节,都字正腔圆。
他们不跳舞,还得像舞蹈专业的学生一样,在练功房里劈腿、下腰,练“形体”;他们不唱歌,还得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从哆来咪开始练声。而真正的表演课,他们得去模仿各种动物,从中释放自己的本性。
就在这种枯燥单调的重复里,他们身上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一点一滴的改变。表演是什么?初进艺校时,他们的理解就是在舞台上情绪夸张地手舞足蹈。当他们用这样的形式,第一次登上学校的舞台时,却被老师骂作“疯子”。
经历了艺校一年半学习的他们,现在登上舞台的时候,却是越来越紧张。就算是完成一个课堂作业,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要想很多遍,设计很多次,一次一次地思考这样表现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是否符合生活逻辑。而走在街上,眼睛随时都会去看一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因为他们“懂了”!
“台上和台下不一样。表演就是什么职业都是,又什么职业都不是,要贴近生活。学得越多越怕。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卢云鹤的感叹,得到了一致响应。
2007年,卢云鹤和王方超获得了第一次拍摄电视剧的机会,在《周恩来在重庆》里担任群众演员。不过,最初的兴奋很快就被现实折磨得烟消云散。每天早上六点,他们就得从学校出发,赶到几十公里外的片场开始候场,直到夜里九、十点钟才开始拍有他们的戏,拍完已是凌晨,然后再回到学校。拍摄的时候正值冬天,他们演出的却是春天的戏,穿着单薄的角色服装,在片场被冻得发抖。
这段经历留给两人的共同感受就是: “很苦,不容易!”
除了专业课,艺校学生也得上文化课,课程和同年龄段的普通中学同步。而上 文化课,对许多艺校学生来说,都是很不爽的一件事情。号称文化课“逃学威龙”的王方超说,其实也不是这样,影响他上课的一是老师,二是自己的情绪。他感觉最恐惧的,就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快完了。而一“完了”,他们面对的就是自己的出路。
“这是一条很窄的路,就是一个三角形,只有最上面的那个才能成功!”在王方超看来,艺校毕竟和普高不同,面对着很现实的前途和激烈的竞争,实际上艺校生承受若比普高生更大的压力。因为他们选择了“艺术”,便没有了其他的优势,而要想靠专业获得成功,又是那样艰难,就如水中花一般“看起来很美”。
相比于文化课,他们相信专业实力才是自己的立足之本,把专业课当作饭碗等同看待。在艺校,不会有人在专业课上偷懒,他们对专业课的用功程度,用王启龙的话说,叫“上瘾”,因为“艺术来不得半点假的东西”。
抱着明星梦走进艺校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为了当明星而当明星”,当初浮躁的心态日益平和。那些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在他们眼里,幼稚得不值一提,除了人为操作的虚假, “毫无艺术含量”。与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同龄人比起来,他们更乐意于在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出很多情节的逻辑漏洞和演员的表演问题。
说到自己的前途,他们只有一个字:“怕!”再过一年,从艺校毕业以后,如何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考上理想的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想得最多的事情。北影、中戏,同样是他们的梦想归宿。对于未来,他们理性而现实,那就是找到一份和艺术有关系的工作,不是不想当明星,而是要想成为明星,太难,也太苦!
学钢琴不是拿来吃饭的
“辣!”这是蔡欣伦到了重庆艺校后,印象最深的记忆。开学军训时,她说差点被重庆菜辣疯了。
蔡欣伦的父母在重庆工作,只有她们姐妹三人在台湾。2007年8月,她从台湾台中慧文中学国三(初三)毕业后,被妈妈强制要求到了重庆,并非她自愿。选择学校的时候,因为艺校的音乐专业有钢琴,这是她喜欢的东西,就这样成为了艺校的一名学生。
“其实我弹得很烂,只是喜欢弹琴。”说起自己在重庆的生活,蔡欣伦用台湾普通话,讲得不紧不慢,安静而淑女。她只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了一年,而同班的同学都是从小就开始练琴。虽然常被老师批评,不过这对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喜欢弹琴,而且有地方弹琴:“我又不拿这个找饭吃!”
与台湾的学校生活相比,她惊呼大陆的学生“简直是太辛苦了”,如果是在大陆的普通高中里,她肯定自己会过不出来。在台湾的时候,功课轻松,也不需要住校,考试之前,只需要花上两个星期复习就足够了。剩下的时间,就全都是自己的。
假期的时候,很多台湾的学生都会去打工,她也不例外。她打工的地方,是一家遍布台湾的大型饮料连锁企业,她的工作就是在店里摇饮料卖给顾客,就像摇鸡尾酒一样。一天工作13个小时,一小时90元,休息礼拜日,一个月可以挣到三万左右台币。
“那很好玩呢,我以后就想开一家,摇饮料!”一直很安静地说话的蔡欣伦,说到这事突然兴奋起来。一个家庭背景雄厚的女生,竟会对摇饮料如此兴致盎然?我们告诉她,如果按照大陆很多人的标准看,这样的工作是很“低级”的。她大惑不解: “摇饮料有什么不好?可以认识朋友,还可以和人交流思想。只要自己快乐就好!”
很低调、很平常地把自己的生活过完,是蔡欣伦现在的态度。你绝对不会相信,心态如此淡定、平和的女生,三年前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辣妹”。
“一个发型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蔡欣伦说她刚进国中的时候,剪了一头很男生的短发,人也就因此变得很男生起来。见谁不顺眼就瞪谁,被人瞪了就动手,逃课、违纪是家常便饭,也是学校教官室的常客。她最吓人的记录,是在国一的时候,出去帮被欺负的朋友打架,一下就用棒球棒把人给打成了脑震荡。
她和妈妈的关系也糟糕到极点。蔡欣伦说,家长就是“魔鬼”,但是直到成年前,却又必须听从于他们。她的办法就是把要求的事情做完,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在她和妈妈没完没了的吵架、对抗中,最终却是妈妈帮助改变了她。
妈妈把蔡欣伦带进了一个基督教会。在这里,有很多教会人员和志愿者从事感化教育工作,来这里的人也是一个比一个有故事。每个周末,他们来到教会,背诵《圣经》,一起唱歌,组织活动,听志愿者讲做人的道理。变化开始在她身上一点一点地发生。而一位打工时认识的20多岁的姐姐,对她要和妈妈搞好关系的劝说,成为她最终改变自己的动力。
“我们不是要写作文吗?很多人写的都是什么理想啊人生目标啊,很假!”蔡欣伦说她不明白那些同学为什么会那样写。她的生活目标很简单,就是努力让自己和妈妈好。
国中毕业,已经先来重庆工作的妈妈,担心她重蹈覆辙,把她接到了自己身边。
直到现在,蔡欣伦依然不习惯同学高声说话的声音。刚来的时候,看见每一个人都像吵架一样尖着嗓子讲话,她以为说话的两个人真的是在吵架,现场还来了段惟妙惟肖的模仿秀。她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许多同学会穿着很贵的衣服,鞋子却很烂,而在台湾刚好是反过来的打扮。让她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出去逛街的时候,到店里看东西,老板会用看低你的眼光问买不买得起,而且,她觉得大陆的很多东西都不值那个价钱。
虽然和同学相处得都很好,似乎离知心还有一段距离。她很想念台湾的朋友。遇到不开心的时候,也总是在网上和他们倾诉,或者直接打电话到台湾找朋友。她的星期天,也基本都是泡在MSN上,和台湾的朋友们聊天度过的。
和许多艺校学生不同,蔡欣伦并不担心自己的未来。她相信自己未来一定会有人养,良好的家庭背景,不会让她认识很差的男生,而她自己也一定不会没有工作,画画、跳舞、音乐多样才艺,可以帮她找到饭吃。
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当明星,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一件很蠢的事情,成为明星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天天给人看”。而对于自己的专业,只要能达到妈妈希望的80分,考上大学就很好,无论是妈妈希望她考四川音乐学院还是武汉音乐学院,她都无所谓,只是希望上大学的城市,要和台北一样交通方便,热闹好玩。
“艺校很轻松。”蔡欣伦说她想要的生活是只要快乐就好。虽然父亲有车,她却自己搭公车上下学,背着价值过万的GUCCI包,每个月却只有50块的零花钱,闲暇时,她也和别的女生一样去做指甲、买小发夹、吃东西。唯一不曾变化的想法,就是大学毕业后,她一定会回台湾去工作,或者开一家饮料店,自己摇饮料卖。
唱通俗的女生和唱美声的男生
同样是四年制的音乐专业学生,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一个穿着蓝色圆领毛衣,娇小而温顺,一个穿着黑色校服,强壮而憨厚。也许这和他们选的专业有关,娇小的李珍学习的是通俗,强壮的蔡强学习的是美声。
都是因为自幼喜欢音乐,很早就上了文艺培训班,然后考入重庆艺校。尤其是蔡强,天生就对音乐有一种领悟力,曾经还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的附属中学, 只是父母实在不放心他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才忍痛放弃。
其实,不管是通俗还是民族或者美声,都得从基础的美声训练起。在艺校,只有完成了一年的基础学习后,第二年才会正式分班,根据所选唱法进行不同方向的专业培训。通俗和美声,除了外行不了解的唱功以外,最直观的当然就属台风了。站在台上,通俗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灵动性很高,蹦蹦跳跳地就好,没有太多约束;美声就得庄重沉稳,一本正经,甚至连手脚怎么放都有专门的规定。
不过,在现实中,俩人却和台上恰恰相反,李珍颇有几分稳重,蔡强却随意自如。
李珍喜欢S.H.E中的Hebe,就连发型也和她一样,喜欢的理由很简单,就觉得她和自己是一路人,没代沟,事无巨细地了解她。蔡强喜欢帕瓦罗蒂,喜欢听《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眠》之类的经典歌曲,看见周围的中学生追星觉得很喜剧,独自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李珍有很多想法,想参加“超级女声”那样的选秀节目,想当偶像派歌手,想唱歌给许多人听,然后经历许多人和事,最好是考上上海音乐学院,能当明星当然好,实在不行,当个老师也不错。就近的一个想法就是跑夜场,既赚钱又可以锻炼胆量和技巧,可惜父母明确表示不同意。她从小就是家里的乖乖女,父母规定晚饭后一般不出门,即使同学聚会,也得先告诉父母,晚上九点前是必须要回家的。
至于蔡强,你可以说他“宅”,也可以说他稳重,念的走读,有课才来学校,平常无事就独自在家唱卡拉OK。来艺校之前,有过一个女朋友,后来分了,现在再也没心思谈恋爱,只想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他很清楚,自己的文化成绩不好,假如再不把专业课学好,以后就业就会有很多困难。上一次期末考试,专业成绩比第一名少了一分,屈居第二,很是不甘,正为了下次考试的第一名憋足了劲。
对于未来,李珍认为普高学生的压力更小些,蔡强则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获得更多更好的个人机遇。
从夜场走进艺校的男生
初见朱玺霖,着实觉得有几分“惊艳”。一米八的个头,干净阳光,用古典小说中常用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剑眉星目”。一个17岁的孩子,就已表现出异乎于同龄人的冷静与睿智,尤其是眼神,犀利敏锐,直抵人心。
“乱七八糟”,朱玺霖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进入艺校前的生活。一个连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孩子,注定要比别人活得更艰难。所幸,他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还在幼时,便已知道如何利用语言,让身边的小朋友听命于自己。
母亲是一个要强的女人,用双肩撑起整个家,就算朱玺霖没有了父亲,但是别的孩子拥有的他就一件都不少,甚至更多,从小,朱玺霖读的就是贵族学校。也许是因为没有父亲的管教,胆子比较大,或者是因为藏于内心深处的失落,朱玺霖在学校的表现一直欠佳,被母亲称为“天生劣根”。初中时,他前后就一共换了五所学校,而且都是“贵族”那种。
两年前,初中还没毕业,朱玺霖对学校生活的厌倦感越来越强烈,终于忍不住开始私下“跑夜场”。他并不缺钱,单单只是为了“好玩”。这是朱玺霖不时提到的一个词,也是带给他机遇甚至有可能改变他人生的一个词。就是因为好玩,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他,仗着与生俱来的一副好嗓子,开始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第一次,他就是独自跑到一个陌生的夜总会老板面前毛遂自荐,老板倒也爽快,答应给他一个机会试试。初次登台,唱了一首流行歌,不好不坏,没有捧场也没有喝倒彩,不过,老板结账的时候告诉他下次不用再来了。天生好强的他不服气,开始认真研究别的歌手到底比自己强在哪里,找到的窍门是:除了要唱得好,更重要的是要会搞活气氛,换句话说就是要明白怎么迎合人。这个发现让他受益的,不只是在夜场里立足。
一次夜场三首歌,300元,在朱玺霖的年纪,绝对算是高收入。一副好嗓子也让他得到很多称赞,很多人都建议他该去学这个专业。这让朱玺霖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想到自己的将来。
读艺校。2007年,朱玺霖做出了决定之后很快付诸行动,并且顺利考上了重庆艺校。不幸的是,母亲却因为生意上的一次失误,经济陷入困境,无力为他支付艺校每年接近万元的学费。
朱玺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跑场生活,不同的是,这次他是去为自己挣学费。再次站在夜总会的表演舞台上,朱玺霖感慨万千,如果说以前纯粹只是为了好玩的话,这一次,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一向桀骜的他,收敛起了张扬的翅膀,开始逐步向生活低头,以前觉得天大的委屈,现在他都可以忍受。
朱玺霖最喜欢唱的是张学友的歌,不需要像摇滚歌手那样声嘶力竭,也不需要像丑星那样哗众取宠,淡淡地站在舞台上,看似漫不经心,唱出的却是自己的心声。偏偏就这样,俘获了一场又一场的观众,尤其是女观众的心。曾经有过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接连看了他将近十场演出,由最初的远距离欣赏到后来的无话不谈,某一天,竟给了他6000元的小费。
一年夜场下来,朱玺霖挣够了三年的全部学费以及生活费,再次回来,参加2008年的艺校招生考试,终于如愿进入艺校表演专业。朱玺霖很认真地说,自己属于到艺校学东西的那一类学生。
午夜欢场,纸醉金迷,与众不同的奇特经历,已让这个小小少年郎,过早地看到了面具后的真实人生,心静如水,言谈中,多的是“云淡风清近午天”的从容。开学之初,他就在班级QQ群上留言: “我自小不爱和人交流,这并不表示我不关心你们,假如有什么事,我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你们,但是请别来找我的麻烦。谢谢!”
谈及今后的人生目标,朱玺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像一把刀,切开一切,过上想过的生活。这个说法未免抽象,让他举个实际的例子,他说,希望自己能够曝光在镁光灯下,成为一名明星。不过,希望成为明星,并非出于功利,而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像电影一样,充满了令人愉悦的享受过程。
整个采访过程里,朱玺霖表现得彬彬有礼,丝毫没有经历过夜场生活留下来的“油”和“痞”。他还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老狐狸精》,推荐了里面的一句话:“让好人喜欢你,让小人崇拜你!”他说这是他的座右铭。
问他是不是真的那么天不怕地不怕,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妈妈哭。不管在外面的世界里多么张扬,在母亲面前,他始终是那个听话的孩子。
顾及到他不同寻常的经历,结束采访时征求他的意见,是用真名还是化名,他一抬头:“就用真名,反正以后也是公众人物!”好一个自信满满的朱玺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同样的发型,同样的穿着,同样的身高,光看背影,会以为这是一对双胞胎。“练舞蹈,对形体要求很高,老师恨不得大家都长一个样。”她俩异口同声,看来,真是训练有素。
两人都是还在小学时,便因为喜欢跳舞而选择了艺校,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也算是有一技之长。陈丽媛曾经考上了北京音乐舞蹈学校,因为离家太远,年龄也太小,父母担心,就近选择了重庆艺校。 她们的感受是,进艺校之前,一直认为跳舞轻而易举,进来之后,才发现舞蹈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同。光是表情,就得根据舞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民族舞得言笑宴宴,举手投足都要有一种欢快的感染力,宫廷舞就得笑不露齿,即使只是一个抿嘴都要展现大家闺秀的矜持。
毕竟是年纪小,几次下来,就心生厌倦,想要直接跳“成品舞”(完整的舞蹈作品)。“怎么可能?”老师毫不留情地一顿狂批,“没有好的基本功,就没有资格跳成品舞!”就为了练这基本功,不得不日日绑着沙袋跑步,因为体力是基本功的基本功,还有劈腿、下腰、各种形式的空翻,天天如此——舞蹈专业的学生需要时时保持肌肉的力量和柔软。进校的第一堂课,每个学生都会被老师“掰”,将身体的柔软度拉开,马红露也被老师叫来反着掰腿,竞一下被瓣得昏了过去,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专业训练虽然苦倒也还能接受,为了控制体重而节食则实在是太难熬。每天都得严格注意饮食,胖一点上课就得穿着特制的紧身服装,即使只长一点点,也会无法掩饰地呈现出来,不用老师说,自己都知道这段时间的晚饭就免了。而假期结束回校,她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称体重,多一斤罚50元。
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正是贪嘴的年龄,而对她们来说,零食却是想都别想。一次,两人从外面回来,路过小卖部时,实在是忍不住,毛着胆子各买了一支冰淇淋,一边走一边吃,还得一边观察四周,随时小心老师出没。也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转过一个弯,让她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个熟悉的身影迎面而来。 “糟了!”马红露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以最快的动作将冰淇淋有多远扔多远,同时擦干净嘴。就在这个瞬间的过程里,悲惨的陈丽媛,已被老师牢牢锁定。老师将陈丽媛手里的冰淇淋一把抢下,重重摔在地上:“你,回去写一份检查,罚跑操场十圈!”然后意味深长地看着马红露,虽然明知是怎么一回事,毕竟没有证据,不过, “恐吓”依然是免不了的。
一路走来,磕磕碰碰,总算是熬到了毕业班,不仅有了自己选择的舞种,也有了许多参加各种比赛或者演出的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的演出都有华丽的舞台。她们作为市里“文艺三下乡”的成员演出时,去的地方都是偏远的农村,就连换演出服,也是几个姐妹围成一个圈子,一个一个来。而条件简陋的露天演出场地,不时还会在演出的过程中,遇到雨天, “只要在台上,那也肯定得演完”,在她们看来,这样的演出,是对自己最好的舞台历练。
今年七月,马红露和陈丽媛作为参赛学生之一前往韩国仁川,参加一次国际舞蹈比赛,捧回了学校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国际舞蹈比赛大奖。到了韩国,她们才发现并没有韩剧里的繁华,首尔看起来就和重庆的一些步行街差不多,食物也贵得要命,在路边吃一串麻辣烫都要2000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6元)。她们说,去了那么多国家,有两个很重要的认识,一是学好英语,二是再好的地方都不如自己的国家好。
马红露想考的是总政歌舞团,陈丽媛则希望能考上北京舞蹈学院。让她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舞蹈时,马红露说:“用舞蹈的美,诠释自己!”陈丽媛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独立的生活很精彩
一袭黑色套裙,淡雅的妆容,整洁的发鬓,田泞蓉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一位精致的OfficeLady。如果不是她的自我介绍,你根本不会知道她只有19岁。
实际上,田泞蓉的阅历也确实要比同龄人丰富得多,七八岁便离开老家重庆,跟随做生意的父母到广东生活。因为父母工作很忙,很多时候田泞蓉都只有自己照顾自己,小小年纪就养成了独立的个性。
田泞蓉从小就喜欢唱歌,还在老家读小学时就是文艺积极分子,后来转到了东莞读书,一开始因为不熟悉环境,加上语言障碍,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的爱好。渐渐地,看到学校举办文艺活动,同学们在舞台上的表演让她心痒难忍,于是主动找到老师,表达了自己想要唱歌的愿望,老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她上场,结果田泞蓉开口便是一首难度系数9点9的《青藏高原》,让全校师生大跌眼镜,一唱成名,田泞蓉在新学校再次成为文艺骨干。
上了初中以后,田泞蓉开始扩大自己的演艺圈子,不仅仅在校内,还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寻找更多的演出机会。第一次在外面登台演出,是参加当地一个商场赞助的露天卡拉OK比赛。 “本来是逛街,看到有比赛,当场就报了名。”已经是晚上,田泞蓉在上场前才打电话给父亲,父亲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如果拿了奖就打出租车回家,要是没拿奖,就近找个同学家睡了吧。结果,好强的她抱着跟父亲赌气的心态,居然真的拿到了冠军。得到的奖品只是一对小音响,而打车回家却花了近两百块钱。
到后来,演出的机会逐渐增多,田泞蓉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有时候坐公车,背后都会有人说: “这不是那天唱歌的小姑娘吗?”腼腆的她很不习惯,只好像做了错事的小孩,尽量把头埋低。
报考重庆艺校也完全是田泞蓉自己定下的主意。2007年7月,仅仅跟家里人打了声招呼,田泞蓉便独自一人拖着重重的行李来到重庆。“说起来是回到家乡,其实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因为以前家也不在主城区,没有一个熟人。”长这么大,田泞蓉虽然是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凭着经常在外“跑场子”的经验,把一切都做得很好,没费多大力气就顺利报考了艺校,并在重庆一直玩到了开学。
刚开学那会,虽然身边的人都说着家乡话,但对于说惯了普通话和广东话的田泞蓉来说,反倒十分不习惯,常常一心急就说成了普通话。经过一年的艺校生活,现在的她已经跟普通重庆女孩没有了分别,学习、生活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上学期,由于专业成绩出色,她还拿到了三等奖学金,暑假回家的两个月,田泞蓉又去“跑场子”挣了6000块钱,把接下来一学期的生活费都攒够了。她看重的不是钱,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专业得到“实战”经验。
谈到将来,田泞蓉说,在艺校就是尽量多地学习专业知识,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再深造。“四川音乐学院和湖北音乐学院都不错,这两个城市哪个生活更舒适?”到最后,这个成熟的小女生还是暴露了属于她这个年龄的贪玩本性。
艺校生:离明星的距离有多远
娱乐选秀节目中一夜成名的“新星”。青春偶像剧中一飞冲天的“太子”、“玉女”,要么一炮而红成为中国娱乐圈挣钱最多的明星,要么被媒体大肆渲染深受广告商家青睐,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名利双收。
这种明星效应的驱动,强烈激发了游走于娱乐圈边缘的艺校学生成名的欲望,而涌进艺术类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艺热潮迅速升温。
艺校学生需要过文化这道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报考表演、舞蹈、主持等专业的学生,只要是“俊男美女”就大有希望。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艺校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四年的专业学习,艺校学生很难像同龄高中生一样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原本并不被艺校学生们重视的文化课,往往在关键时 刻成了他们的软肋。进入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有比较优秀的先天条件,但专业成绩再优秀,也必须通过文化素质这道“坎”。如表演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更高的文化素质,才会真正把自己的表演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表演理解生活、反映社会、认识和感受人生命运。
艺术学校的老师认为,学艺术的学生受到的诱惑更多,一般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再加上文化功底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再好,最后也难有大的发展,因为无论哪一类艺术,拼到最后还是拼的文化修养。学习艺术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明星”
既然选择了艺术学校,毕业后进演艺圈当然就是他们的首选目标。特殊的生活环境,也加深了他们“做明星才成功”的就业观念。
“除了演戏,我什么都不会,我的职业是演员,当我无事可做的时候,就失业了。”一名艺校女生如是说。一旦进入娱乐圈成名的梦想破灭,他们便无所适从。
学习艺术专业,需要把兴趣爱好同将来的工作选择结合起来。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和兴趣,只是抱着“撞大运”的心态,最后往往在艺考中无功而返。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条件有正确的认识,如身高、五官、视力等,更需要有良好的心态,进入艺术学校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明星”。
很多艺校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现在社会上对所谓的“明星”、“大腕”盲目崇拜,让不少演员身价高涨,一部片子百万酬金不说,有时一个广告就超过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一生所得。
这种炒作效应,诱惑了很多年轻人,以为从事艺术专业就能名利双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校学生的心态,浮躁而急功近利。
在一般人眼里,演艺圈风险不大。不用像运动员那么辛苦,也不用像工程师那么枯燥,更不像当个教师、工人那么默默无闻。相对于别的职业,搞艺术,尤其是当演员对文化要求不算高,懂点儿吹拉弹唱就能活得风风光光。
事实上,从事艺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和人生一样需要机会,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艺术也更不是“娱乐”!
从顽皮小子到尖子生
准确地说,徐茂已经艺校毕业了。今年高考,徐茂以主科声乐全市第三的好成绩,成为重庆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2008级的一名新生。
徐茂是一个典型的阳光大男孩,白净的皮肤,高瘦的身材,很难将他和唱美声、民族的大胖子联想到一起。虽然给人感觉是乖乖仔的形象,但徐茂却坚持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个顽皮小子。冲动、直率的性格使徐茂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几句话不对头便跟同学动起手来。
初二那年,一位艺校老师来到徐茂的家乡招生,被老师当作“眼中钉”、感到升学无望的徐茂仿佛看到了希望。因为从小都当作爱好在学习声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徐茂很顺利地考入了重庆艺校。
“艺校这几年,相对于专业,老师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徐茂跟老师的关系非常好,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困难都会找老师谈心,老师在徐茂心里就像是一个大哥哥。“不过同学们说老师更像是我爸。”就这样,徐茂火爆的脾气逐渐变得谦和,很少再跟人发生冲突。
虽然有些贪玩,但徐茂从来没有忽略过自己的专业。“玩归玩,读书归读书,我分得很清楚。”从进校当文娱委员到后来当班长,徐茂的成绩一直都保持第一,优秀班干部、奖学金没少拿,除了自身天分外,更多的,还是因为刻苦。
在接受专业的声乐训练之前,徐茂对自己的嗓子非常自信,自信得盲目。觉得在同龄人当中根本就没有对手,这种自信甚至让他有一种孤独感。随着学习的深入,徐茂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原来并不是尖着嗓子飙高音就是唱得好。有一段时间,徐茂陷入了瓶颈, “在中音区唱得非常好,只要一到高音区,一下就爆了”。不管怎么练习,始终都迈不过这个坎,这让徐茂非常苦恼。还好持续时间不长,一次次地找感觉,一天天地练,似乎是突然之间,有一天就很自然地从中音过渡到了高音。
除了学习,徐茂也常常去参加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大小小的比赛参加了很多,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次意外,因为借来的白色西装质量太差,被其他人当成了服务员,让他尴尬得差点放弃了比赛。“人越少我就越没劲,人越多我嗓子越舒服,唱起来更透、更亮。”徐茂有着天生的表现欲,站在舞台上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享受。
2007年2月,徐茂去了北京报考星海音乐学院。这次考试让他经历了学习声乐以来最大的打击。虽然也知道外面高手如云,但自信满满的徐茂认为自己具备挑战的实力,走入考场,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差距,在众多人高马大的“准帕瓦罗蒂”面前,自己就像世界名著里夹的一页书签。走出考场,他感到已经走不稳了。“太厉害了,完全是大师级的,一口标准的意大利语,功底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幸好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考试,回来以后,徐茂便将气馁化作动力,鞭策自己迈向更高的目标。
徐茂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考进四川音乐学院,今年的考试,因为种种原因,超过了录取分数线却未被录取,他很无奈。虽然遗憾,但徐茂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下一个目标是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
艺校女生:谁比谁美丽
2008年4月,网易拉开了“艺校女生博客大赛”的大幕,一时美女云聚,国内许多艺术学校和艺术院校的女生,纷纷开博露面。重庆大学表演专业的“依依”,在这里公开发表博文《要成功就是要不择手段》,引发一片哗然。
陈菲上海戏剧学院附中影视模特
为了高考,我取消了“2008国际旅游小姐”中国赛区比赛!又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就这样擦身而过,但又能怎样。心中隐隐作痛,或许在惋惜,我有我自己的追求,我会尽全力地完善自己,改善自己!就算我不是最好的,也一定要在某一方面比别人优秀,就是这样的自尊心让我坚持到现在。坚持,继续走我要走的路。
松果九洲现代艺术职业技术学校
最近看到了很多对于艺校女生的评论,原来,在外人眼里,艺校的女生被归于败金、不自爱那一类,很失望!虽然我不是学表演的。从小,在我眼里,学表演的女子都是高高在上,自信、完美,感觉无法靠近的美好,但是现在一些学表演的女生,都似乎已经“走样”了。如果是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我无法接受。
宗楠内蒙古乌兰察布民族艺术学校声乐专业
在一个城市呆得太久了,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新鲜感了!在这个城市太久了,有点累了,想离开了。可是这里有太多放不下的人和事,有太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即使现在不行,适合的时候,也许我就会离开这里,去一个更远的地方。让我远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我新的生活!
谭霞长沙市盲聋哑学校(舞蹈)
无论我干什么,你不停地唠叨你的那些所谓的真理,都不适合我,请别 勉强了。亲爱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请你也把我当朋友。艰难困苦的朋友,烈火燃烧的友情,我该用什么来理解你呢?如果是不好的,请别告诉我,我宁愿你在我心中永远无瑕。
小宝山西艺术学校
我只想找个在我炒好番茄鸡蛋时会帮我擦汗,在我洗好衣服时帮我晾好,有可能比较大男子主义的男朋友。
杨璐锦州市评剧艺术学校戏曲专业
你们眼里的艺校女生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艺校女生和正常的学生一样啊……为什么有些人就那么偏激地把艺校女生看得跟“小姐”一样呢?再说了,就算有那样的,也是少数,是人品问题,正常学校不也有吗?请你们不要把所有人都看成那样。
伏丽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
细节决定成败!不管未来的路有多少风雨,我能做的,只是全力以赴,我知道总会有阳光灿烂那天。为我加油哦,亲亲!
豆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
古筝,是闺阁中的少女,在落花纷飞的暮春,在流云遮月的夜晚,在潺潺的流水旁,皓腕凝双雪,轻拂筝弦,细将幽恨传;或是烟花中的美人,倚窗愁对秋空,感叹韶华一去寂无踪,拂筝,琮琮铮铮声在勾栏瓦舍间回荡。
汪琪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
喜欢坐在有风的地方,回过头来遥望远方那段来时的路,寻找已被岁月抹灭的成长足迹。时间牵引,又走过一个秋冬。明天是晴,就张开双臂;明天是雨,就淋个痛快,展开蝴蝶洒脱的羽翼。如果还能站立,就继续前进。带着羞涩、倔强、骄傲,一起长大,体验破茧而出的美丽……
陈锦妍珠海艺术学院舞蹈专业
我知道,无论我跌倒,无论我走得多远,爸爸妈妈一直都在,永远不会放弃我。我伤心的时候,他们会比我更难过,而我成功的时候,他们笑得比我更甜。所以,我要一直让他们笑下去,无比灿烂。我的倔强任性会不小心伤害了疼我的爸爸妈妈。我还需要快快长大,要懂事体贴。小刺猬要学着自己长大。说好了,以后要还很多幸福给爸爸妈妈。
番芳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时间匆匆溜走了好多好多年,还是特别怀念小时候的今天,呵呵,芭比娃娃、公主裙、肥皂泡泡、草莓蛋糕……
吉木阿索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
在大多数人看来,艺校女生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不否认艺校女生有你们说的那种人。但非艺校女生同样也有。中国那么大。女人男人都那么多,什么样的人没有?艺校女生去夜场,或进娱乐圈,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人活着不就为了生存吗?也不想说太多,希望每个人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不想当明星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2008年10月,我们在重庆艺术学校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采访,这是第一次和“传说”中的艺校学生真实地面对面。要承认的是,在这之前,我们对艺校学生的印象,和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甚至,并不明白“艺校”到底教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次走进艺校,看到的便是几个抱着铜管乐器的学生,在校园操场的树荫下,对着面前的乐谱,一声一声地吹着长短高低不同的音节。我们一边好奇地议论着这样的上课方式,一边猜测着那些乐器的名字,后来从同学那里得到的答案是我们没一个人猜对。他们是重庆艺术学校音乐专业的学生。
穿过校园操场时,正赶上下课铃响。原本关闭着的几扇大门打开,一群群身穿紧身练功服的男生女生涌出来,满头满脸的汗水,手里抱着平时穿的衣服,气喘吁吁地走在学校操场里。他们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刚刚在空旷的练功房里,结束了一堂基本功训练课。
第一天采访下来,这些艺校生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早熟!”
绝大多数考入艺校的学生,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出自对艺术的热爱。就如最好的学校里也一定有很差的学生一样,艺校里的学生也不可能保证每一个都很“艺术”,而即使是少数“混在艺校”的学生,他们所具有的艺术基础,也是普通学生望尘莫及的。
几乎所有的艺校学生都不讳言他们对数理化的厌恶,正是这样的反感,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进入艺校以前,学校生活都不正常,而从小因为“艺术”就具有的张扬个性,又让他们都很叛逆而桀骜不驯,都不是很“规矩”的学生,逃课、离校、对抗,成为他们经常性的行为。
这样的经历,却让他们更早地接触和认识到了现实的生活规则,不再相信童话般的虚幻想像。采访的时候,我们竟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丰富曲折的经历,十七八岁的年龄对于生活和社会的透彻解读,甚至连我们也会自叹不如。然而,当他们连自己都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开始思考为自己的青春选择归宿和未来的时候, “艺术”就成为了他们重返校园的最好通道。
许多人非议艺校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才到艺校选择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从本质上说,这和一个普高学生选择理科还是文科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选择自己的优势,为未来努力。而与普高学生相比, “艺术”的特殊性,实际上让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如果想考上理想中的高等艺术院校或专业艺术院团,他们将面对的是数百比一录取率的惨烈竞争,而“文化”更是他们逃不过的“劫”。
艺校学生对于自己的现状和处境,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专业被他们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专业的学习自觉而主动,除了课上的学习内容,课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上面。在艺校,优秀的专业水平,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而他们,对于真正具有实力的同学,却是心服口服,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功再用功。
某种程度上,这些艺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上已和社会同步。比如,他们会参加很多国内外各种比赛,跟随国家访问团出访世界,承担本市的重要文艺演出任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作为文艺下乡的主力深入穷乡僻壤,从国际舞台到村头地角,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脚迹。这样的经历和视野,早已让他们超越了校园围墙的隔离,明显比同龄人更成熟。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普高学生在他们眼里“很幼稚”,和曾经的同学聚会时,能够谈论的话题已越来越少。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艺校里的这些“未来明星”们,定是追星的狂热一族。这和我们去之前的印象一样,事实是,我们在这一点上遭受了重大“打击”。在采访的艺校学生里,几乎没有人能清楚地说出自己到底喜欢哪位明星。并非说他们不追星,而是他们追得很专业。他们喜欢的,更多是作品本身,而和明星本身没有太多的关系。
就如刘德华这样的巨星,在艺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看来,他是唱歌最差劲的一位,因为他犯了唱歌的致命大忌,一直就没有把音唱准过,从来都是低了半个调。
我们不甘心地逼着他们,非得找出几个自己的“偶像”来。在列出来的名单里,他们崇拜的,都不是所谓的流行偶像,而是各自的专业里,具有非凡造诣和实力的真正的“艺术之星”。
艺校学生大多家庭环境优越,生活从容,大约也是如此,他们的心态比许多同龄人放松。而从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已没有回头路,无论有多苦,无论将遇到多少困难,自己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坚持,往前走!
现在在艺校里的学生,也绝大多数都是“90后”。与同龄人一样,在他们看似不羁的个性、娱乐的言行背后,藏着的同样是对梦想的执着和努力。不同的在于,特殊的经历和环境,让他们显得更理性而清醒,早熟而独立,借助艺术这处舞台,更早地触及了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