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充满趣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andt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学”的课堂,教师应当从学生出发,让语文学习充满趣味。
  关键词: “学”的课堂 语文学习 情趣性教学原则
  在《我的“五重”语文教学观》中,于永正用“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概括了语文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讲究趣味性。
  《小语鉴赏学》在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中,特别列出一条“情趣性原则”,作者陈志华这样论述原委: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反思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实在太少,尤其缺的是情趣。
  在语文情趣性教学原则下,如何构建“学”的课堂?我认为必须让语文学习充满趣味。
  一、两种课堂:“教”的课堂和“学”的课堂
  教育发展到今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不上课似乎就不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来说,不上课似乎就意味着没有接受教育教学。课堂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凸显。
  在实际生活中,就课堂中的人的主体地位看,课堂有两种形态:“教”的课堂和“学”的课堂。
  “教”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也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教师的教学以讲为主,学生的学习以听为主。在“教”的课堂中,教师占据课堂的高地:发号施令、照本宣科。
  “学”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显著,学生的学习以自己学为主,教师的教学以引导学为主。“学”的课堂中,学生占据课堂的高地:经历学习过程,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思想,“学”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用的课堂,才是真正促进学生精神、思维、情感成长的课堂。“学”的课堂的构建从学生出发设定课堂目标,设计课堂流程,检测课堂效果。教师要面向学生,以知识及承载知识的教材或学材为中介,通过设置问题,加以引导,把教的活动改变为学的活动,把教的活动渗透到学的活动中,教和学共同面对新知识,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此时,“教”和“学”是同向的,在这种方向下,“教”和“学”是融合的、一体的、共进的,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的真正内涵。
  二、“学”的课堂:学习为主的课堂
  “学”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学”的课堂中,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就是经历学习过程。
  一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活动的学习过程。问题牵引学生的学习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个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提出。为了发现问题,教师总是让学生自行阅读文本,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充分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无法一下子解决,就作为全班的问题进行讨论,多方面地思考问题,直到解决问题。著名教学专家孙双金的课堂总是用学生的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他有许多经典课例,这里略作汇总。
  在《泊船瓜洲》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甄别主要问题:“何时还?怎样还?为什么不还?”一个“还”字产生的连锁问题,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巧妙转换为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古诗四首》中,引导学生对每一首提出问题,其中第一首《赠汪伦》的问题是:“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李白开船的时候来送?”第二首《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问题是:“李白他看了多久?”第三首《别董大》的问题是:“如何让老朋友高高兴兴上路?”第四首《渭城曲》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送别老朋友?”这几个问题牵引学生自己思考、自己阅读、自己想象,古诗常规的教学方式读读、背背、想想、说说被颠覆了,成了以学习为主的课堂。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独独用石头这没有生命的物体来形容有生命的人物?这妥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就从“教”转变为“学”。
  二是以任务驱动的为主的学习过程。一堂课四十分钟,学生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完成了任务就表示学习结束。任务驱动的课堂把教学时间变成学习时间,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己朗读,自己写作,自己表达——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游泳教练最拿手的教学方法和最有用的教学手段。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课程每天都有20分钟至40分钟不等的语言实践课程,教师不得讲授任何的知识,必须放手由学生进行语言操练,读读、写写、画画、说说。这样的语言教学经验,对“学”的课堂的启示在于:学的课堂必须放手由学生经历学的过程。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任务引领语文学习,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练习三》中《处处留心》的教学为例:
  任务一:朗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读顺、读准,读出当时的气氛;听别人读,说出自己听读之后的感觉;和别人交流读得好的心得,再次朗读,达到流利、生动。
  任务二:讲讲三国故事:朗读这些成语,读出自己的感觉;选择一个自己了解的故事,讲给同座听;推荐一个同学或者毛遂自荐来展示故事;听听别人听完你故事后的看法并表示感谢,和对方展开有关“怎样讲好故事”的互动。
  任务三:课堂学习的自我小结:从朗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中你得到有关如何读名著的启发吗?从讲三国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教益?
  以上三个任务,都是从学习的角度设计的,教师把课堂活动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读、讲、总结,在亲身经历学习后,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让学习质效优异:激趣与点拨
  “学”的课堂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刻意回避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而降低学习质效。对于这个问题,我从追求学习质效优异的角度,吸收“教”的课堂的优越的方面即在激趣与点拨两方面的长处,让“学”的课堂趣味盎然。   1.激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
  如果只是按照理论所讲的用问题牵引或者以任务驱动,就是能够让“学”的课堂正常运行。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智特点,注定因对于学习任务的“恐惧”而逃避学习——他们对学习目的麻木感和对学习内容中的内在的知识的趣味的迟钝反应使他们对学习兴趣保持时间短暂而没有顽强的耐力,他们对外在的新奇刺激很在意。所以,教师要在学习过程的开始、中途等环节展开激趣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学习动力。
  教学《“番茄太阳”》时,我在开篇这样激趣:
  课始激趣,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获取重要信息:“太阳不是番茄,番茄不是太阳,可是课文题目偏偏说《“番茄太阳”》,这样的题目有没有问题?为什么?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两遍,找到让人信服的理由,开展交流。”
  课中激趣,引导学生思考主要人物的命运,体会父母的用心:“明明不是明明,父母叫他明明;明明是番茄,明明叫他太阳。明明是错的,明明是对的。你说为什么?朗读有关内容,道出原委。”绕口令似的句子,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立刻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课末激趣,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提升认识水平:“番茄是太阳,太阳是番茄。明明不是明明,明明还是明明。有了番茄,明明变成明明;有了太阳,我们都是明明。”这句话是对上面两处激趣的综合,但是更有提升:从人物的言行上升到品质,从个人的品质扩展到人类对美好的追求。
  一堂课三次激趣,使课堂学习活泼生动,学习质效大大提高。
  2.点拨:让学生品味学习的内涵。
  如果完全依赖学生的学习,学习质效就不会提高。因为,学生毕竟没有老师那样的思维深度、广度、角度。事实上,教师发表看法也是学习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教师在学习进程中的地位看,应当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之一,所以,教师在学的课堂中要善于和敢于表达观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但是要防止大段占用学习时间,这种发表最好采用“点拨”方式:语句简短,深刻理性,耐人寻味。教完《第一次抱母亲》后,我问有没有问题了,学生都回答“没有”,我提出看法:为什么母亲这样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是对谁说的?我想啊,这里的哪个母亲不仅仅指自己——作者的母亲,还指母亲的母亲——作者的外婆,还指母亲的公婆——作者的奶奶,还指护士的母亲——别人的母亲,还指读者的母亲,还指古今中外无数的忠诚家庭勤俭持家的母亲们……
  一经点拨,教室顿时陷入一片寂静,继而孩子们不由自主发出恍然大悟的“哦”。这一片“哦”声是孩子们体会到学习内涵的一种愉悦之声。
  另外,针对学习进行精神奖励有助于学生快乐学习,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比如奖励故事、奖励图书、奖励设计游艺活动、奖励家庭聚会等。这些奖励都是因为学习表现上佳才有的,这种正向激励将产生持久动力,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四、结语
  基于“学”的课堂教学,一定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内在的、持久的,学生一旦明白这种乐趣的真谛就会爱上学习,爱上钻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小语鉴赏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11,第一版.
  [2]小学语文教学,2014(2):7.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基于对南京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用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满意度及质量差距,利用重要性/满意度矩阵确定相对优先的改进方向,并概述实践教学特色和创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满意度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
摘 要: 黄哲伦的《蝴蝶君》是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重要剧作。文章从心理学视角入手,通过对伽利玛的东方幻想与现实矛盾的冲突进行分析,认为伽利玛面对现实威胁时产生的自我强者认同和自我性别认同危机,是导致其走向自杀悲剧的根本原因。这对处在日益复杂社会文化矛盾中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蝴蝶君》 伽利玛 自我认同 认同危机  1.引言  美国华裔作家
摘 要: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社会压力增大,工作竞争激烈,职业心态失衡现象日益严重。教师作为承受压力较大的群体之一,急需调整心态。心态失衡的危害不可低估,不仅对人的身心影响巨大,还会带来职业困扰,成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调整高职英语教师心态,探索调整措施,进行有效教学,对教师自身乃至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师心态 高职英语教师  教师的心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见于小学语文课本,故事的大意是:小白兔与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老山羊为了表示感谢,分别送给他们一车白菜。小灰兔很高兴地收下了,小白兔却拒绝了,而是向老山羊要了一包白菜种子。小白兔回去之后,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了白菜的丰收,不但自己吃了有余,还挑了一担送给老山羊。这个故事教育意义颇多,我仅谈谈我对阅读教学中所体现的三种境界的思考。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
摘 要: 李清照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她是“女作家中唯一一位卓然立于男作家群中而毫不逊色的女作家”,她以女性身份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20世纪宋词研究中仅次于苏轼的第二大研究“热点”。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艺术成就 叛逆性格 爱国情怀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文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
摘 要: 英语的语感是英语学习的支点,对学生学习英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来自语言实践,同时指导语言实践,语感的培养要从小学低年级抓起。教师要明确语感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谈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英语语感的重要性及策略。  关键词: 英语语感 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引发了对语感的研究。在我国,夏丏尊先生首先提出语感概念,其后叶圣陶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分组合作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的智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生本课堂 教学效率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将班里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人的
2010年12月2日下午,我们随指导老师前去北碚区第二十四中参加教研活动,由年轻帅气的张老师讲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电阻》一节,课后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分析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及电阻的决定因素,教学重点为电阻是导体的属性和电阻的决定因素,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结合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及电阻与各因素间的初步关系,属于物理技能范
摘 要: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少数青少年思想不成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群体,极易从众。因此,如何引导中职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加强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