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竹林
1947年7月生于河南省滑县四间房乡,系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2007年,“秦氏绢艺”代表作“蝈蝈白菜”获第八届民间手工艺最高奖“山花奖”,且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同年,“蝈蝈白菜”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价“大白菜”
一棵“大白菜”标价八万八千元!
2010年8月26日,在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这棵“白菜”因它不可思议的材质被人称奇。它层层叶子白嫩如玉,根须造型完好。更神奇的是,白菜上还停驻着一只蝈蝈,前腿微翘,后腿强劲地蹬着,额头饱满,眼睛炯炯有神,鼓鼓的肚子似乎还在随着呼吸不停地起伏。就连大腿上和须上的一根根毛刺都清晰可见,两根高傲的长须随风颤动,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人们甚至不敢走近它,生怕有了响动,它会马上跳走。当作者秦竹林说,这些都是绢布所做时,每个人都震惊了。这就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秦氏绢艺”。
这件作品名叫“国聚百财”,是秦竹林和两个儿子秦彦良、秦彦勇耗时半年时间才完成的。“国聚百财”以精巧的手工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各位评委,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冯骥才观看“秦氏绢艺”后题词:“秦氏绢艺,华夏神品。”
隐藏的国宝
秦竹林与“绢”的关系很不一般,其家族的渊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28年),第一代艺人秦兴旺获得唐伯虎一幅名作“蝈蝈白菜”,爱不释手,日日观研,后突发奇想,试用绢布仿制,后又用绢试制草虫(如天牛、蝴蝶、蜻蜓等),经过长期刻苦钻研,终于练就了一手制作绢艺的精湛技术。从他手中做出的绢艺作品每一件都栩栩如生,秦兴旺也以此技艺养家糊口。之后他就立下家规,此项技术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几百年来,秦氏家族始终不敢违背祖训,每一代都在改进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传到秦竹林时,已是第十二代了。
1965年在上海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秦氏绢艺”得到了当时华东局副书记陈书谷的高度赞扬:“秦氏绢艺夺天工,蝈蝈白菜更绝伦,只知世上有高手,何处寻得此能人?”1986年书法大师启功看到“蝈蝈白菜”欣喜不已,随即诗曰:“蝈蝈鸣声闻千里,大地似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乐,咏唱祖国富强曲。”
魔术般的“绢”
“绢艺”顾名思义就是用绢质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从艺术主题上讲,秦氏绢艺包括了人物、景物、花卉、果蔬、动物、昆虫等。从工艺上讲从绘画、木雕、泥塑、戏曲以及其他工艺门类中吸取精华。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了秦氏祖辈的智慧和专注,绢才在秦竹林手里有了魔术般的神奇,几块绢布几乎能变出一个“动物园”——任何昆虫动物花鸟,都可以用绢做出来,而且做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远观以为是真,近观可以乱真,让人真假难辨,达到“似真非真强似真”的境界。
从四五岁帮爷爷父亲做抽绢丝的活,到15岁开始独立完成作品拿到市场上销售,秦氏绢艺的上百道工序,秦竹林才算刚刚掌握。仅仅制作用的镊子、刻刀、剪刀、毛笔、勾线笔就有近百件,绢料选用有大缎子、平缎子、绉缎、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等。一只蝈蝈通常由6种绢料制成,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用材各不相同,要制成一只完整的蝈蝈需要耗时20天,经过118道工序。单是须,便有40道工序,它抽自雪白的绢丝,最终却形成由粗渐细、带有绒毛的褐色硬须,且不同的蝈蝈其胡须并不相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构成一只蝈蝈极好的状态写照。再看白菜,色彩脆嫩水灵,层次分明,白菜的每片叶都严实地裹到一起,就连白菜的根和须也都做得相当逼真。虽然白菜做起来工序比蝈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样是用绢,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一块绢布,一个熨斗,一个输液用的吊瓶,再加上一只吃饭用的小勺子,就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白菜叶子。熨斗在绢布上行走,白菜的纹路就出现了,用小勺子做出白菜叶子上的坑坑凹凹,输液用的吊瓶可以做出白菜根部的窝。看上去色彩很简单的一片白菜叶子,需要上几十遍不同的颜色,颜色画上去时什么都看不见,经过高温烤制,白菜的颜色才可以出来。就这样经过艺术家的妙手匠心,两只“蝈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变成了秦氏绢艺的代表作“蝈蝈白菜”。
以假乱真的遗憾
“蝈蝈白菜”因其令人叫绝的工艺获奖无数,2006年以国宝之名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2006年4月,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代表作“蝈蝈白菜”荣获金奖。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7年11月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节上荣获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7月11日,在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上,绢艺“蝈蝈白菜”荣获奇品奖,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08年11月18日,河南滑县秦氏绢艺作品“蝈蝈白菜”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上脱颖而出,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性收藏,标志着“秦氏绢艺”这门罕见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作品首次入驻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殿堂。
说到“山花奖”时,秦竹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06年,他带着“蝈蝈白菜”去参赛,“蝈蝈白菜”得了银奖。赛后,秦竹林专门请教专家评委,“蝈蝈白菜”还有哪方面的不足?专家的一席话让秦竹林哭笑不得。专家们说,白菜做得很好,只是蝈蝈是标本,可惜了。专家又提出白菜的颜色过于逼真,艺术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专家们建议,明年带着你的“蝈蝈白菜”再来吧。
蝈蝈的问题好解决,秦竹林说,为了验证自己的蝈蝈不是标本,他已经不止一次地用剪刀剪开蝈蝈了。可是什么样的白菜颜色最好呢?为了寻找适合白菜的最佳颜色,秦竹林几乎着了魔。他看到白菜就仔细地观察,各种白菜的叶子从里到外一层层剥离,仔细分辨白菜叶子的颜色变化。他到处搜集白菜的资料,什么山东胶州大白菜、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南方的大白菜是北方引种的,其品种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他自己还种植了很多品种的白菜,都快成白菜专家了。2007年的参赛时间就要到了,秦竹林还是定不下来哪个白菜的颜色最好看。眼看要过年了,秦竹林去白菜窖里帮妻子拿白菜,他把被冻坏的和腐烂的叶子一层层剥掉,忽然眼前一亮,他大声叫道:“找到啦,找到啦,就是它啦!”秦竹林抱着白菜惊喜地跳了起来。秦竹林的妻子说:“从来没见过他这么开心,这么兴奋。”
想建博物馆
近年来,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秦氏绢艺”也曾经面临过断代的危险。
秦竹林回忆幼年时,多数时间几乎都是帮助家里人做绢花等小活。忽然间不知什么原因,一夜之间家里的一切东西都没了,制作工具被破坏了,很多漂亮的绢艺作品被烧掉了。为了生计,秦竹林曾经在很多地方上班,安阳卷烟厂、南阳特种工艺美术厂等。他做过戏曲头面,表扬用的奖品大红花,小孩子头上戴的绢花等。不管白天上班多么辛苦,秦竹林一直没有忘记祖辈的手艺。他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学习绢艺,他感觉祖辈们做的蝈蝈虽然也很形象,但是细节还不够好,他捉来最漂亮的蝈蝈做模特,被蝈蝈后腿上的刺吸引,他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绢的特性,经过几年的实验终于找到制作蝈蝈后腿刺的方法。他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祖辈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中断了。”
现在的秦氏家族,已经有13代传人了,每一代传人因为时代的不同和个人对绢艺的感情不同,造就出各有特色的绢艺作品。再加上各个时代制造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绢艺的细节纹路表现也有不同。所以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尽快建造一个“蝈蝈白菜”博物馆,尽量多地将现有保存完好的先人作品和他不同时期研究出来的作品珍藏陈列,为后代留下真实的资料。
最后秦竹林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否则历史将在此断代,传统将在此断裂,文化将在此失传。”
1947年7月生于河南省滑县四间房乡,系秦氏绢艺第十二代传人。2007年,“秦氏绢艺”代表作“蝈蝈白菜”获第八届民间手工艺最高奖“山花奖”,且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同年,“蝈蝈白菜”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价“大白菜”
一棵“大白菜”标价八万八千元!
2010年8月26日,在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这棵“白菜”因它不可思议的材质被人称奇。它层层叶子白嫩如玉,根须造型完好。更神奇的是,白菜上还停驻着一只蝈蝈,前腿微翘,后腿强劲地蹬着,额头饱满,眼睛炯炯有神,鼓鼓的肚子似乎还在随着呼吸不停地起伏。就连大腿上和须上的一根根毛刺都清晰可见,两根高傲的长须随风颤动,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人们甚至不敢走近它,生怕有了响动,它会马上跳走。当作者秦竹林说,这些都是绢布所做时,每个人都震惊了。这就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秦氏绢艺”。
这件作品名叫“国聚百财”,是秦竹林和两个儿子秦彦良、秦彦勇耗时半年时间才完成的。“国聚百财”以精巧的手工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各位评委,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冯骥才观看“秦氏绢艺”后题词:“秦氏绢艺,华夏神品。”
隐藏的国宝
秦竹林与“绢”的关系很不一般,其家族的渊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28年),第一代艺人秦兴旺获得唐伯虎一幅名作“蝈蝈白菜”,爱不释手,日日观研,后突发奇想,试用绢布仿制,后又用绢试制草虫(如天牛、蝴蝶、蜻蜓等),经过长期刻苦钻研,终于练就了一手制作绢艺的精湛技术。从他手中做出的绢艺作品每一件都栩栩如生,秦兴旺也以此技艺养家糊口。之后他就立下家规,此项技术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几百年来,秦氏家族始终不敢违背祖训,每一代都在改进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传到秦竹林时,已是第十二代了。
1965年在上海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秦氏绢艺”得到了当时华东局副书记陈书谷的高度赞扬:“秦氏绢艺夺天工,蝈蝈白菜更绝伦,只知世上有高手,何处寻得此能人?”1986年书法大师启功看到“蝈蝈白菜”欣喜不已,随即诗曰:“蝈蝈鸣声闻千里,大地似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乐,咏唱祖国富强曲。”
魔术般的“绢”
“绢艺”顾名思义就是用绢质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从艺术主题上讲,秦氏绢艺包括了人物、景物、花卉、果蔬、动物、昆虫等。从工艺上讲从绘画、木雕、泥塑、戏曲以及其他工艺门类中吸取精华。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了秦氏祖辈的智慧和专注,绢才在秦竹林手里有了魔术般的神奇,几块绢布几乎能变出一个“动物园”——任何昆虫动物花鸟,都可以用绢做出来,而且做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远观以为是真,近观可以乱真,让人真假难辨,达到“似真非真强似真”的境界。
从四五岁帮爷爷父亲做抽绢丝的活,到15岁开始独立完成作品拿到市场上销售,秦氏绢艺的上百道工序,秦竹林才算刚刚掌握。仅仅制作用的镊子、刻刀、剪刀、毛笔、勾线笔就有近百件,绢料选用有大缎子、平缎子、绉缎、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等。一只蝈蝈通常由6种绢料制成,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用材各不相同,要制成一只完整的蝈蝈需要耗时20天,经过118道工序。单是须,便有40道工序,它抽自雪白的绢丝,最终却形成由粗渐细、带有绒毛的褐色硬须,且不同的蝈蝈其胡须并不相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构成一只蝈蝈极好的状态写照。再看白菜,色彩脆嫩水灵,层次分明,白菜的每片叶都严实地裹到一起,就连白菜的根和须也都做得相当逼真。虽然白菜做起来工序比蝈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样是用绢,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一块绢布,一个熨斗,一个输液用的吊瓶,再加上一只吃饭用的小勺子,就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白菜叶子。熨斗在绢布上行走,白菜的纹路就出现了,用小勺子做出白菜叶子上的坑坑凹凹,输液用的吊瓶可以做出白菜根部的窝。看上去色彩很简单的一片白菜叶子,需要上几十遍不同的颜色,颜色画上去时什么都看不见,经过高温烤制,白菜的颜色才可以出来。就这样经过艺术家的妙手匠心,两只“蝈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变成了秦氏绢艺的代表作“蝈蝈白菜”。
以假乱真的遗憾
“蝈蝈白菜”因其令人叫绝的工艺获奖无数,2006年以国宝之名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2006年4月,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代表作“蝈蝈白菜”荣获金奖。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7年11月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节上荣获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08年7月11日,在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上,绢艺“蝈蝈白菜”荣获奇品奖,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2008年11月18日,河南滑县秦氏绢艺作品“蝈蝈白菜”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上脱颖而出,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性收藏,标志着“秦氏绢艺”这门罕见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作品首次入驻中国工艺美术最高殿堂。
说到“山花奖”时,秦竹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06年,他带着“蝈蝈白菜”去参赛,“蝈蝈白菜”得了银奖。赛后,秦竹林专门请教专家评委,“蝈蝈白菜”还有哪方面的不足?专家的一席话让秦竹林哭笑不得。专家们说,白菜做得很好,只是蝈蝈是标本,可惜了。专家又提出白菜的颜色过于逼真,艺术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专家们建议,明年带着你的“蝈蝈白菜”再来吧。
蝈蝈的问题好解决,秦竹林说,为了验证自己的蝈蝈不是标本,他已经不止一次地用剪刀剪开蝈蝈了。可是什么样的白菜颜色最好呢?为了寻找适合白菜的最佳颜色,秦竹林几乎着了魔。他看到白菜就仔细地观察,各种白菜的叶子从里到外一层层剥离,仔细分辨白菜叶子的颜色变化。他到处搜集白菜的资料,什么山东胶州大白菜、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阳城的大毛边等。南方的大白菜是北方引种的,其品种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他自己还种植了很多品种的白菜,都快成白菜专家了。2007年的参赛时间就要到了,秦竹林还是定不下来哪个白菜的颜色最好看。眼看要过年了,秦竹林去白菜窖里帮妻子拿白菜,他把被冻坏的和腐烂的叶子一层层剥掉,忽然眼前一亮,他大声叫道:“找到啦,找到啦,就是它啦!”秦竹林抱着白菜惊喜地跳了起来。秦竹林的妻子说:“从来没见过他这么开心,这么兴奋。”
想建博物馆
近年来,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秦氏绢艺”也曾经面临过断代的危险。
秦竹林回忆幼年时,多数时间几乎都是帮助家里人做绢花等小活。忽然间不知什么原因,一夜之间家里的一切东西都没了,制作工具被破坏了,很多漂亮的绢艺作品被烧掉了。为了生计,秦竹林曾经在很多地方上班,安阳卷烟厂、南阳特种工艺美术厂等。他做过戏曲头面,表扬用的奖品大红花,小孩子头上戴的绢花等。不管白天上班多么辛苦,秦竹林一直没有忘记祖辈的手艺。他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学习绢艺,他感觉祖辈们做的蝈蝈虽然也很形象,但是细节还不够好,他捉来最漂亮的蝈蝈做模特,被蝈蝈后腿上的刺吸引,他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绢的特性,经过几年的实验终于找到制作蝈蝈后腿刺的方法。他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祖辈的手艺不能在我这里中断了。”
现在的秦氏家族,已经有13代传人了,每一代传人因为时代的不同和个人对绢艺的感情不同,造就出各有特色的绢艺作品。再加上各个时代制造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绢艺的细节纹路表现也有不同。所以他现在最大的梦想是,尽快建造一个“蝈蝈白菜”博物馆,尽量多地将现有保存完好的先人作品和他不同时期研究出来的作品珍藏陈列,为后代留下真实的资料。
最后秦竹林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否则历史将在此断代,传统将在此断裂,文化将在此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