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真:
高级经济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兴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906年,美国小说《丛林》细致描写了当时芝加哥肉类罐头工厂令人作呕的牛肉罐头的加工过程,引起了强烈的民愤,促成了190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检查委员会的成立,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因此上了一个台阶,度过了初期原生态的恐怖无序状态。
刘晓真把目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作美国的“丛林”事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痼疾。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食品问题的根本原因
对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刘晓真认为应从全维的视角,有一个客观、辩证、全面的认识。
首先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我国的食品工业脱胎于传统的小农经济,与新兴行业相比,食品行业属相对落后的行业。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水平低,作坊式生产占主体,手工劳动比重大。在去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曾披露,在我国40多万家的食品企业中,多是百人以下的小型企业,而且其中有十六、七万家未获得任何证照。
其次食品问题的出现也跟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传统的经济观念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将带动CPI的增长,一味地压制食品价格。因此在成本大幅增长、价格严格控制的双重压力下,牺牲产品质量一时成了行业生态的基本面,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等现象,屡屡出现,整个食品产业集中表现出“三低”:低水平、低档次、低价格。
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最重要因素则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因素。从发展的眼光看,食品安全事故多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难以回避的固有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是食品等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这一阶段。我国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用了30多年,而要进一步从“吃饱”过渡到“吃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
食品添加剂等于“毒药”?
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刘晓真谈的最多的还是添加剂问题,他认为现在人们谈“添”色变的原因,在于食品添加剂被恶魔化了,他要为食品添加剂正名。
刘晓真的企业是乳化剂的行业老大,乳化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应用在奶类、面包制品中。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它首先满足了食品生产和消费需求,所有的造成重大食品安全违纪的事件都不是添加剂造成的,是非食品工业的物质进入行业,破坏了添加剂的名声,或者有些企业滥用添加剂。加之一些所谓的专家似懂非懂的曲解、行政部门的多头管理,使食品添加剂在消费者心中进一步妖魔化。”刘晓真说。
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容易将“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弄混,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其实是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
这种错误认识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而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说是好东西,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
据卫生部网站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只要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食品添加剂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刘晓真认为,若将食品添加剂一棒子打死,现代生活只能退回原始社会,虽然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并且浪费粮食资源。
必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兴起一股“返祖热”,刘晓真就在一次食品展上,看到有人用石磨磨面粉,在他看来这恰是最不安全的,因为用石磨的过程中大量的硅粉会进入面粉。“要想真正安全我们干脆回到原始社会好了,这简直是思想上的大倒退。”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得提高食品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蒸馒头的99%都没有营业执照,都是小作坊,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就是发生在五六个人的小作坊里。”刘晓真说,这些多如蝼蚁的小作坊,加大了政府监管难度。
要提高产业化水平,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规模化,也包含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内涵,覆盖了原料、生产、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而就目前我国食品业现状而言,通过一些措施对小作坊进行整合,将其纳入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成为销售网络的一部分,代理销售优质的产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消费者的饮食教育,并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包括消费者不合格食品鉴别能力的提高,让消费者明白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同时也包括消费观念的改善,不能一味地将价格作为选择标准。
“在日本,小学就有一门课叫食育,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吃什么,这很重要。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刘晓真说。
高级经济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省面制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兴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906年,美国小说《丛林》细致描写了当时芝加哥肉类罐头工厂令人作呕的牛肉罐头的加工过程,引起了强烈的民愤,促成了190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检查委员会的成立,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前身,美国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因此上了一个台阶,度过了初期原生态的恐怖无序状态。
刘晓真把目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作美国的“丛林”事件,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痼疾。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食品问题的根本原因
对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刘晓真认为应从全维的视角,有一个客观、辩证、全面的认识。
首先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我国的食品工业脱胎于传统的小农经济,与新兴行业相比,食品行业属相对落后的行业。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水平低,作坊式生产占主体,手工劳动比重大。在去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曾披露,在我国40多万家的食品企业中,多是百人以下的小型企业,而且其中有十六、七万家未获得任何证照。
其次食品问题的出现也跟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传统的经济观念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将带动CPI的增长,一味地压制食品价格。因此在成本大幅增长、价格严格控制的双重压力下,牺牲产品质量一时成了行业生态的基本面,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等现象,屡屡出现,整个食品产业集中表现出“三低”:低水平、低档次、低价格。
食品安全问题频现的最重要因素则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因素。从发展的眼光看,食品安全事故多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难以回避的固有问题。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的时候,是食品等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这一阶段。我国解决温饱问题基本用了30多年,而要进一步从“吃饱”过渡到“吃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
食品添加剂等于“毒药”?
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刘晓真谈的最多的还是添加剂问题,他认为现在人们谈“添”色变的原因,在于食品添加剂被恶魔化了,他要为食品添加剂正名。
刘晓真的企业是乳化剂的行业老大,乳化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应用在奶类、面包制品中。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它首先满足了食品生产和消费需求,所有的造成重大食品安全违纪的事件都不是添加剂造成的,是非食品工业的物质进入行业,破坏了添加剂的名声,或者有些企业滥用添加剂。加之一些所谓的专家似懂非懂的曲解、行政部门的多头管理,使食品添加剂在消费者心中进一步妖魔化。”刘晓真说。
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容易将“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弄混,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其实是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
这种错误认识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而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说是好东西,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
据卫生部网站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只要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食品添加剂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刘晓真认为,若将食品添加剂一棒子打死,现代生活只能退回原始社会,虽然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并且浪费粮食资源。
必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兴起一股“返祖热”,刘晓真就在一次食品展上,看到有人用石磨磨面粉,在他看来这恰是最不安全的,因为用石磨的过程中大量的硅粉会进入面粉。“要想真正安全我们干脆回到原始社会好了,这简直是思想上的大倒退。”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得提高食品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蒸馒头的99%都没有营业执照,都是小作坊,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就是发生在五六个人的小作坊里。”刘晓真说,这些多如蝼蚁的小作坊,加大了政府监管难度。
要提高产业化水平,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规模化,也包含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内涵,覆盖了原料、生产、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而就目前我国食品业现状而言,通过一些措施对小作坊进行整合,将其纳入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成为销售网络的一部分,代理销售优质的产品,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消费者的饮食教育,并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举措,包括消费者不合格食品鉴别能力的提高,让消费者明白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同时也包括消费观念的改善,不能一味地将价格作为选择标准。
“在日本,小学就有一门课叫食育,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吃什么,这很重要。我们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刘晓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