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从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觉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得到主动发展,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此,本人就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置谈了几点看法。
一、情境设置要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向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转变。
例1,“剪纸游戏探索规律”教学情境设计:
题目:将一张较大的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一个再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个更小的正方形。(教师示范后,学生动手操作)①如此循环下去剪4次,一共剪出多少个正方形?②如果剪50次,共能剪出多少个正方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③设s表示正方形个数,n表示剪的次数,则s与n有什么关系?等等。
这样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细心归纳,体味求知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其创新精神,从而使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二、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情境的设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不恰当的数学情境也不时地出现在课堂上,使得课堂表面轰轰烈烈,但学生实际是头脑空空。
例2,“用图形验证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题目:①写出平方差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②a2-b2能用下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吗?你发现了什么?③移动图⑴中小正方形的位置(如图(2)),阴影部分面积有没有变化?④将阴影部分的面积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如图(3)),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⑤比较上面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显然,若只让学生探究问题②学生难以得到结论,也不知道教师的目的何在,问题③④提供了引导学生合理认识的台阶,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情境设置须服从于教学内容,情境设置必须服从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情境设置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容量
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许多情境都是当堂生成的,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介入”。要做到: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
例3,“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学情境设计:
题目:①任意给定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②请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小棒(3cm、4cm、7cm、8cm各一根),要求学生用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然后要求各小组讨论,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显然,按①的设计,要求学生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较大的难度,让学生讨论20分钟,可能也没有效果。若按②的设计,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的引导,能较自然地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情境设置针对不同内容有不同方法
在数学情境设置时,要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生活应用入手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要善于利用问题的探究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变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认知和情感氛围,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教学中,可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在“正方形的镶嵌”的教学中,可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在“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可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三堂街镇中心学校)
一、情境设置要有利于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分三个维度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向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转变。
例1,“剪纸游戏探索规律”教学情境设计:
题目:将一张较大的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大小、形状一样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其中一个再按同样的方法剪成四个更小的正方形。(教师示范后,学生动手操作)①如此循环下去剪4次,一共剪出多少个正方形?②如果剪50次,共能剪出多少个正方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③设s表示正方形个数,n表示剪的次数,则s与n有什么关系?等等。
这样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索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细心归纳,体味求知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其创新精神,从而使三维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二、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情境的设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不恰当的数学情境也不时地出现在课堂上,使得课堂表面轰轰烈烈,但学生实际是头脑空空。
例2,“用图形验证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题目:①写出平方差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②a2-b2能用下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吗?你发现了什么?③移动图⑴中小正方形的位置(如图(2)),阴影部分面积有没有变化?④将阴影部分的面积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如图(3)),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⑤比较上面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显然,若只让学生探究问题②学生难以得到结论,也不知道教师的目的何在,问题③④提供了引导学生合理认识的台阶,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情境设置须服从于教学内容,情境设置必须服从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个性化特点,教学内容具有普遍性要求,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情境设置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容量
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中,许多情境都是当堂生成的,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介入”。要做到: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
例3,“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教学情境设计:
题目:①任意给定三条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②请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根小棒(3cm、4cm、7cm、8cm各一根),要求学生用其中的三根,首尾连接,摆成三角形。然后要求各小组讨论,是不是任意三根都能摆出三角形?若不是,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显然,按①的设计,要求学生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较大的难度,让学生讨论20分钟,可能也没有效果。若按②的设计,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的引导,能较自然地得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四、情境设置针对不同内容有不同方法
在数学情境设置时,要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生活应用入手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要善于利用问题的探究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变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认知和情感氛围,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在情感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教学中,可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在“正方形的镶嵌”的教学中,可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在“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可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通过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三堂街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