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涎香来自抹香鲸消化道内的分泌物,其产量稀少,功效独特,自古就是价值连城的名贵香料,常被誉为“灰色的金子”。以前人们认为,只有雄抹香鲸体内才能产生龙涎香,现在知道雌鲸也能产香。公元6世纪之前,靠近印度洋的阿拉伯人就已开始使用龙涎香了,以后又逐渐传播到东西方的许多国家。在阿拉伯语中,龙涎香的发音近似“anbar”、“ambar”,所以中国古代曾将之音译为“阿末”香,后来就将出产阿末香的鲸鱼称为“抹香鲸”。
百年修得龙涎香
雄性抹香鲸体型巨大(雌鲸较小),而且潜水可达千米以下,能在深海捕食体型巨大的乌贼、章鱼等动物。但所吞食的动物体内含有角质喙等坚硬、锐利的部分,很难消化,而且还会划伤肠道,不能直接排出体外。而抹香鲸消化道内产生的一些特殊分泌物,则可以医治胃肠道内被划出的伤口,而且还能包裹住那些尖锐之物。
一些未能完全消化掉的角质喙、软骨等,连带着这些分泌物会一起从抹香鲸的肠道排出体外,或从口中吐出,或随鲸鱼的尸体腐烂而散浮在水中,这就是龙涎香。刚刚排出体外的龙涎香多为偏黑色的黏稠物,有很浓的腥臭气。这些漂浮在海上的“黏稠物”,经过阳光的曝晒,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会渐渐变硬而成为蜡状的固体。杂质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浅,由最初的偏黑色变为灰褐色、灰色,最后近于白色。同时腥臭味也慢慢减退,以至消失,并逐渐出现香气,于是就形成了成熟的龙涎香。最后,在海面上、礁石间或海滩上被人们拾获。
天然的龙涎香是成“块”的,小者仅有几两重,大者则有几十斤甚至上百斤。
龙涎香在海上漂浮、浸泡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浅,其品质也越好,所以白色的龙涎香最为名贵,而其形成往往也需要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时间。
与日月共存
虽然有些龙涎香也能散发浓香,但大多数龙涎并没有明确的芳香,而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富于“动情感”的、难以指明的气息。
龙涎香的挥发极其缓慢,留香时间甚长,现在已知的其他任何一种香料,包括以留香持久而著称的麝香,也远远比不上龙涎。所以,人们常常将龙涎香加入其他香料中,以增强整体香气的持久性。西方曾有“龙涎之香与日月共存”的赞美之词。据说,墙壁上涂有龙涎的建筑物,其香气能绵延上百年之久。
龙涎香还有聚烟的功能。熏香中加入龙涎,可使烟气凝聚,不易飘散,甚至可以将烟“剪”分开来。“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
龙涎香是古代阿拉伯国家的名贵物产,也是阿拉伯医学中的重要药材。而在中医里,较少以龙涎入药,可能与中国的龙涎香过于稀少有关。
中国在唐代已有关于龙涎香的记载。历代以来,龙涎香一直被视为最名贵的香料之一,也是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重要物品。历史上,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还经常将龙涎香当作国礼贡入中国。由于龙涎价格昂贵,北宋时还出现了许多假货,于是那时的人们便想出了一些鉴别真伪的方法,比如把“龙涎”放入水中,若能吸引游鱼,则是真品;点燃“龙涎”来熏衣,若衣物的香气能持久不衰,则为真品。
龙涎香来自何处
古代的龙涎香都是人们在海上直接拾获,却不知它究竟从何处而来。所以对于龙涎香的来源,东西方有各种各样的有趣的猜测和传说。有的说龙涎香是一种特殊的菌类,有的说是生活在岛屿上的大鸟的粪便,有的说是漂浮在海上的蜂蜡。11世纪的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又名伊本·西那,是阿拉伯医学的奠基者,他是最早记述龙涎香的人之一。他曾认为,龙涎香产于海底,又被深海涌出的强烈水流带到海面上来。
在中国,则自唐宋时期就一直有种说法,认为龙涎是一种海上的“龙”吐出的涎沫。它漂浮在水面上,积聚在岛屿四周,常被渔人拾获。“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士人见林鸟翔集,众鱼游泳,争喈之,则没取焉。”
龙涎香的出产
抹香鲸喜欢群居,鲸群常由少数的雄鲸和一大群雌鲸、仔鲸组成,多者可达二三百头。“四海为家”的抹香鲸活动范围非常大,每年因生殖和觅食要进行南北洄游,从大洋中心到濒海的大陆架和海滩,都能见到它的踪迹,所以世界各地的海域也都能发现龙涎香。而17世纪捕鲸业大规模兴起之后,抹香鲸数量锐减,龙涎香也随之渐少而更加珍贵了。
虽然各大洋都产龙涎,但自古以来,其最主要的产地还是印度洋海域,包括阿拉伯海、西印度、非洲东岸、加勒比海、马达加斯加岛、中国南海等地。究其原因,大约是由于印度洋海水温暖,多有抹香鲸喜食的巨乌贼等食物。而且印度洋底部多上升海流,深海的食物容易随海流上涌(巨乌贼平时就生活在半深海及深海区域)。同时,印度洋也是抹香鲸交配繁殖的海域,处于交配期的抹香鲸容易形成龙涎香。
龙涎香的诗词
中国古代的文人常用龙涎制作熏香,以养性怡情,所以很多古代诗词也经常写到它,如宋张元千有“蟹眼汤深轻泛乳,龙涎灰暖细烘香,为君行草写秋阳”。杨万里有“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杨炎正有“微参鼻观犹疑似,全在炉烟未发时”。
元朝初年,南宋皇陵在元朝官府的默许下被抢劫一空,宋理宗尸骨被倒挂三日,惨不忍睹。王英孙、王沂孙等许多文人愤而结社填词,以志家国沦亡之痛,《天香·赋龙涎香》即是他们的赋题之一。王沂孙词作之上阕是: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其大意为:采香之人,夜下赴云烟盘绕的孤礁,入骊龙之宫探采龙涎(铅水)。采回之后,配以蔷薇露(玫瑰花蒸取的香水),制成各种形状的熏香,或如篆体的“心”字,或如圆环,或如手指。点燃之后的龙涎香,“翠烟浮空”,不禁怀念起故乡的海天云气。字面是龙涎香被采离龙宫、化为云烟,真意则是写亡国之哀。
龙涎香与澳门
古代南方沿海地区的官员,常有一个额外任务,就是采集宫廷所需的名贵香料。明世宗(嘉靖皇帝)尤其热衷香料,也使得各地“吏民奔命不暇”。在广东、福建等地,一面是明政府禁止私人海上贸易,一面又要置办香料,官员任务尤重。自嘉靖二十年前后,世宗还特地以重金“悬赏”,四处搜罗龙涎香。
明朝时,活动于南洋一带的葡萄牙商船是广东“进口”香料的一个重要来源。葡萄牙商人得以在澳门居住,就是在嘉靖年间。其直接原因是葡人协助广东剿杀海盗以及贿赂广东官员汪柏。不过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汪柏除了受贿的因素,很可能也是希望能借葡人居住澳门,以便从葡人那里获得龙涎香,既是完成任务,也可向京城邀功。
据史料载,葡人得居澳门(1554年)之后的第二年,嘉靖皇帝急求龙涎,就是户部派人去澳门,以每斤1200两银子的高昂价格,购得了11两龙涎。由此可见,此时的明朝廷对葡人居住澳门一事已经知晓,而此后汪柏又有升迁,且仕途顺畅。所以汪柏准许葡人入澳,也并非简单的擅自行事,很可能是上报过朝廷的,而朝廷之允许,或许也是虑及香料。对此,《明史》也言及葡人入澳与嘉靖求龙涎香有关:世宗“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吏民奔命不暇……又分道购龙涎香,十余年未获,使者因请海舶入澳,久乃得之。”
若葡萄牙人得以入住澳门确有香料的因素,则也是龙涎香的一段趣事。不过,此时允许葡人“居住”,与澳门的主权毫无关系。至于后来在清朝时,葡萄牙占据澳门,则纯系以武力强据。实际上,明嘉靖时期的海防力量甚强,与葡萄牙舰船的几次交战,均是以明朝获胜而告终。
【责任编辑】李金
百年修得龙涎香
雄性抹香鲸体型巨大(雌鲸较小),而且潜水可达千米以下,能在深海捕食体型巨大的乌贼、章鱼等动物。但所吞食的动物体内含有角质喙等坚硬、锐利的部分,很难消化,而且还会划伤肠道,不能直接排出体外。而抹香鲸消化道内产生的一些特殊分泌物,则可以医治胃肠道内被划出的伤口,而且还能包裹住那些尖锐之物。
一些未能完全消化掉的角质喙、软骨等,连带着这些分泌物会一起从抹香鲸的肠道排出体外,或从口中吐出,或随鲸鱼的尸体腐烂而散浮在水中,这就是龙涎香。刚刚排出体外的龙涎香多为偏黑色的黏稠物,有很浓的腥臭气。这些漂浮在海上的“黏稠物”,经过阳光的曝晒,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会渐渐变硬而成为蜡状的固体。杂质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浅,由最初的偏黑色变为灰褐色、灰色,最后近于白色。同时腥臭味也慢慢减退,以至消失,并逐渐出现香气,于是就形成了成熟的龙涎香。最后,在海面上、礁石间或海滩上被人们拾获。
天然的龙涎香是成“块”的,小者仅有几两重,大者则有几十斤甚至上百斤。
龙涎香在海上漂浮、浸泡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浅,其品质也越好,所以白色的龙涎香最为名贵,而其形成往往也需要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时间。
与日月共存
虽然有些龙涎香也能散发浓香,但大多数龙涎并没有明确的芳香,而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富于“动情感”的、难以指明的气息。
龙涎香的挥发极其缓慢,留香时间甚长,现在已知的其他任何一种香料,包括以留香持久而著称的麝香,也远远比不上龙涎。所以,人们常常将龙涎香加入其他香料中,以增强整体香气的持久性。西方曾有“龙涎之香与日月共存”的赞美之词。据说,墙壁上涂有龙涎的建筑物,其香气能绵延上百年之久。
龙涎香还有聚烟的功能。熏香中加入龙涎,可使烟气凝聚,不易飘散,甚至可以将烟“剪”分开来。“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烟缕。”(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
龙涎香是古代阿拉伯国家的名贵物产,也是阿拉伯医学中的重要药材。而在中医里,较少以龙涎入药,可能与中国的龙涎香过于稀少有关。
中国在唐代已有关于龙涎香的记载。历代以来,龙涎香一直被视为最名贵的香料之一,也是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重要物品。历史上,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还经常将龙涎香当作国礼贡入中国。由于龙涎价格昂贵,北宋时还出现了许多假货,于是那时的人们便想出了一些鉴别真伪的方法,比如把“龙涎”放入水中,若能吸引游鱼,则是真品;点燃“龙涎”来熏衣,若衣物的香气能持久不衰,则为真品。
龙涎香来自何处
古代的龙涎香都是人们在海上直接拾获,却不知它究竟从何处而来。所以对于龙涎香的来源,东西方有各种各样的有趣的猜测和传说。有的说龙涎香是一种特殊的菌类,有的说是生活在岛屿上的大鸟的粪便,有的说是漂浮在海上的蜂蜡。11世纪的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又名伊本·西那,是阿拉伯医学的奠基者,他是最早记述龙涎香的人之一。他曾认为,龙涎香产于海底,又被深海涌出的强烈水流带到海面上来。
在中国,则自唐宋时期就一直有种说法,认为龙涎是一种海上的“龙”吐出的涎沫。它漂浮在水面上,积聚在岛屿四周,常被渔人拾获。“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士人见林鸟翔集,众鱼游泳,争喈之,则没取焉。”
龙涎香的出产
抹香鲸喜欢群居,鲸群常由少数的雄鲸和一大群雌鲸、仔鲸组成,多者可达二三百头。“四海为家”的抹香鲸活动范围非常大,每年因生殖和觅食要进行南北洄游,从大洋中心到濒海的大陆架和海滩,都能见到它的踪迹,所以世界各地的海域也都能发现龙涎香。而17世纪捕鲸业大规模兴起之后,抹香鲸数量锐减,龙涎香也随之渐少而更加珍贵了。
虽然各大洋都产龙涎,但自古以来,其最主要的产地还是印度洋海域,包括阿拉伯海、西印度、非洲东岸、加勒比海、马达加斯加岛、中国南海等地。究其原因,大约是由于印度洋海水温暖,多有抹香鲸喜食的巨乌贼等食物。而且印度洋底部多上升海流,深海的食物容易随海流上涌(巨乌贼平时就生活在半深海及深海区域)。同时,印度洋也是抹香鲸交配繁殖的海域,处于交配期的抹香鲸容易形成龙涎香。
龙涎香的诗词
中国古代的文人常用龙涎制作熏香,以养性怡情,所以很多古代诗词也经常写到它,如宋张元千有“蟹眼汤深轻泛乳,龙涎灰暖细烘香,为君行草写秋阳”。杨万里有“遂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杨炎正有“微参鼻观犹疑似,全在炉烟未发时”。
元朝初年,南宋皇陵在元朝官府的默许下被抢劫一空,宋理宗尸骨被倒挂三日,惨不忍睹。王英孙、王沂孙等许多文人愤而结社填词,以志家国沦亡之痛,《天香·赋龙涎香》即是他们的赋题之一。王沂孙词作之上阕是: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其大意为:采香之人,夜下赴云烟盘绕的孤礁,入骊龙之宫探采龙涎(铅水)。采回之后,配以蔷薇露(玫瑰花蒸取的香水),制成各种形状的熏香,或如篆体的“心”字,或如圆环,或如手指。点燃之后的龙涎香,“翠烟浮空”,不禁怀念起故乡的海天云气。字面是龙涎香被采离龙宫、化为云烟,真意则是写亡国之哀。
龙涎香与澳门
古代南方沿海地区的官员,常有一个额外任务,就是采集宫廷所需的名贵香料。明世宗(嘉靖皇帝)尤其热衷香料,也使得各地“吏民奔命不暇”。在广东、福建等地,一面是明政府禁止私人海上贸易,一面又要置办香料,官员任务尤重。自嘉靖二十年前后,世宗还特地以重金“悬赏”,四处搜罗龙涎香。
明朝时,活动于南洋一带的葡萄牙商船是广东“进口”香料的一个重要来源。葡萄牙商人得以在澳门居住,就是在嘉靖年间。其直接原因是葡人协助广东剿杀海盗以及贿赂广东官员汪柏。不过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汪柏除了受贿的因素,很可能也是希望能借葡人居住澳门,以便从葡人那里获得龙涎香,既是完成任务,也可向京城邀功。
据史料载,葡人得居澳门(1554年)之后的第二年,嘉靖皇帝急求龙涎,就是户部派人去澳门,以每斤1200两银子的高昂价格,购得了11两龙涎。由此可见,此时的明朝廷对葡人居住澳门一事已经知晓,而此后汪柏又有升迁,且仕途顺畅。所以汪柏准许葡人入澳,也并非简单的擅自行事,很可能是上报过朝廷的,而朝廷之允许,或许也是虑及香料。对此,《明史》也言及葡人入澳与嘉靖求龙涎香有关:世宗“采木采香,采珠玉宝石,吏民奔命不暇……又分道购龙涎香,十余年未获,使者因请海舶入澳,久乃得之。”
若葡萄牙人得以入住澳门确有香料的因素,则也是龙涎香的一段趣事。不过,此时允许葡人“居住”,与澳门的主权毫无关系。至于后来在清朝时,葡萄牙占据澳门,则纯系以武力强据。实际上,明嘉靖时期的海防力量甚强,与葡萄牙舰船的几次交战,均是以明朝获胜而告终。
【责任编辑】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