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中相继遭遇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随后又遇到另一大污染,就是电磁场的污染。过去习惯于称电磁辐射,但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环境卫生标准都明确采用更为确切的“电场、磁场和电磁场”术语,而不采用“电磁辐射”这一提法。
电磁辐射的产生和危害原理
电磁场污染又称电磁波污染。凡是有电流通过或有电器在工作,都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场和磁场,合称电磁场,它们由各种不同的波长频率的电磁波组成。比如,高压电力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通信设备、雷达站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自动化设备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电磁场。
电磁场对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决定于电磁源的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越大。通常电磁波的频谱可粗略划分为工频(50赫兹/60赫兹)、射频或高频(1千赫兹~100兆赫兹)和微波(大于1吉赫兹,1千赫兹=1000赫兹,1兆赫兹=1000千赫兹,1吉赫兹=1000兆赫兹)。
电磁场的能量大小,称为辐射强度。辐射强度越大,对人和生物体的危害也越大。电磁场的强度通常以功率密度表示,单位为:瓦(毫瓦)/每平方厘米。有时也以电场强度表示,单位为:伏(毫伏)/米,或磁场强度:安(毫安)/米来表示。不过,在实际测量中,也有以磁感应强度高斯(Gause,简称Gs)表示。当然,还用另一种磁感应强度,即磁力线密度单位特斯拉(Tesla)来表示,其实它们是一回事,只是量的大小而已,因为1特斯拉等于10000高斯。
电磁场能量通常以辐射源为中心,以传播距离为半径的球面形分布。所以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值成反比。
电磁场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可以用几个效应来解释,即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所谓热效应是指,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因而对器官组织造成伤害。而非热效应是指,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在健康人体它们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人体内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就遭到破坏,人也会因此而受损生病。累积效应则是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者作用于人体并致伤害后,机体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又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这时,人体受电磁辐射的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电磁辐射还要区分两个概念,“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前者指的是极高频的电磁波(x射线与r射线),它们具有足够的光子能量来断开细胞中的DNA化学键,即产生电离化。而后者是指电磁频谱中频率和能量较低频段部分造成的辐射效应,该频率段中光子能量太微弱,不足以断开细胞分子间的化学键。它们包括紫外线(uv)辐射和可见光波、红外线、射频与微波,以及极低频与静止的电场和磁场。不论“非离子辐射”的强度有多高,都不能在生物系统中引起电离化。
电磁场有几宗“罪”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已将极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列为可疑致癌物,这只是电磁场最为显著的污染之一。综合起来,电磁场有下面一些“罪行”。
一是可能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二是电磁场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代谢功能。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三是诱发儿童患白血病(血癌)。四是影响人的生育力,在男性表现为精子质量降低,而孕妇则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五是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残缺。六是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眼睛对电磁场比较敏感,过高的电磁辐射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电磁场的这些危害过去已有很多研究结果加以证明,而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电磁场的危害。这里可以有选择性地加以说明。
比如,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DNA损害,包括引起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的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活性的改变,影响血中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及受体的表达等。
射频电磁场是电磁场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一项研究选择310名连续3个月以上与微波接触的工作人员和109名同一地区非接触微波线务员进行对照免疫功能研究。暴露组接触的微波的频率是34~42千兆赫兹,强度小于10微瓦/平方厘米。结果发现,虽然微波组和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但微波组的免疫球蛋白G、M和D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微波组的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A的测定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物质,它们的减少和缺失都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因而会患各种疾病,包括癌症。
如何免受电磁场危害?
在生活中防护电磁场伤害也是有办法的,主要是根据电磁辐射的三大要素,即辐射源的强度、受辐射的时间和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来避免危害,主要有下面一些原则。
首先要对电磁场有判断。如果感觉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或有脱发、掉发,眼睛发涩、发干等症状,应当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与电磁场有关,查血象和血压也可得到确认。比如血压时高时低,白血球有时候过高,心电图检查还可能发现心悸、心律不齐的症状。
其次,敏感人群要多加防护。除了职业场所的工作人员,如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外,其他敏感人群还有:经常使用电脑、电视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等。
生活和工作在这些环境中的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可配备防辐射服装,电脑、电视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等措施减少电磁辐射。
另外,在生活中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同时,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启用。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还有,要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的距离,使用各种电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比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饮食是减少电磁辐射的另一种要素。敏感人群可多食用含有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豆类、螺旋藻类食物,如此可以减少一些辐射造成的危害。当然,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防护电磁辐射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 张田勘
电磁辐射的产生和危害原理
电磁场污染又称电磁波污染。凡是有电流通过或有电器在工作,都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场和磁场,合称电磁场,它们由各种不同的波长频率的电磁波组成。比如,高压电力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通信设备、雷达站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自动化设备以及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电脑、手机等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电磁场。
电磁场对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决定于电磁源的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越大。通常电磁波的频谱可粗略划分为工频(50赫兹/60赫兹)、射频或高频(1千赫兹~100兆赫兹)和微波(大于1吉赫兹,1千赫兹=1000赫兹,1兆赫兹=1000千赫兹,1吉赫兹=1000兆赫兹)。
电磁场的能量大小,称为辐射强度。辐射强度越大,对人和生物体的危害也越大。电磁场的强度通常以功率密度表示,单位为:瓦(毫瓦)/每平方厘米。有时也以电场强度表示,单位为:伏(毫伏)/米,或磁场强度:安(毫安)/米来表示。不过,在实际测量中,也有以磁感应强度高斯(Gause,简称Gs)表示。当然,还用另一种磁感应强度,即磁力线密度单位特斯拉(Tesla)来表示,其实它们是一回事,只是量的大小而已,因为1特斯拉等于10000高斯。
电磁场能量通常以辐射源为中心,以传播距离为半径的球面形分布。所以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值成反比。
电磁场对人和生物产生危害可以用几个效应来解释,即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等。
所谓热效应是指,人体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体内器官的正常工作,因而对器官组织造成伤害。而非热效应是指,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在健康人体它们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人体内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就遭到破坏,人也会因此而受损生病。累积效应则是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者作用于人体并致伤害后,机体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又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这时,人体受电磁辐射的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永久性病态,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电磁辐射还要区分两个概念,“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前者指的是极高频的电磁波(x射线与r射线),它们具有足够的光子能量来断开细胞中的DNA化学键,即产生电离化。而后者是指电磁频谱中频率和能量较低频段部分造成的辐射效应,该频率段中光子能量太微弱,不足以断开细胞分子间的化学键。它们包括紫外线(uv)辐射和可见光波、红外线、射频与微波,以及极低频与静止的电场和磁场。不论“非离子辐射”的强度有多高,都不能在生物系统中引起电离化。
电磁场有几宗“罪”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已将极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列为可疑致癌物,这只是电磁场最为显著的污染之一。综合起来,电磁场有下面一些“罪行”。
一是可能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二是电磁场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代谢功能。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三是诱发儿童患白血病(血癌)。四是影响人的生育力,在男性表现为精子质量降低,而孕妇则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五是可能导致儿童智力残缺。六是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眼睛对电磁场比较敏感,过高的电磁辐射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
电磁场的这些危害过去已有很多研究结果加以证明,而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新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电磁场的危害。这里可以有选择性地加以说明。
比如,低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DNA损害,包括引起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的改变,血清免疫球蛋白活性的改变,影响血中白细胞介素的活性及受体的表达等。
射频电磁场是电磁场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对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一项研究选择310名连续3个月以上与微波接触的工作人员和109名同一地区非接触微波线务员进行对照免疫功能研究。暴露组接触的微波的频率是34~42千兆赫兹,强度小于10微瓦/平方厘米。结果发现,虽然微波组和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但微波组的免疫球蛋白G、M和D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微波组的补体3和免疫球蛋白A的测定值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物质,它们的减少和缺失都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低下,因而会患各种疾病,包括癌症。
如何免受电磁场危害?
在生活中防护电磁场伤害也是有办法的,主要是根据电磁辐射的三大要素,即辐射源的强度、受辐射的时间和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来避免危害,主要有下面一些原则。
首先要对电磁场有判断。如果感觉到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或有脱发、掉发,眼睛发涩、发干等症状,应当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与电磁场有关,查血象和血压也可得到确认。比如血压时高时低,白血球有时候过高,心电图检查还可能发现心悸、心律不齐的症状。
其次,敏感人群要多加防护。除了职业场所的工作人员,如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外,其他敏感人群还有:经常使用电脑、电视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等。
生活和工作在这些环境中的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可配备防辐射服装,电脑、电视防辐射屏,防辐射窗帘,防辐射玻璃等措施减少电磁辐射。
另外,在生活中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同时,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启用。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还有,要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的距离,使用各种电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侵害越小。比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
饮食是减少电磁辐射的另一种要素。敏感人群可多食用含有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豆类、螺旋藻类食物,如此可以减少一些辐射造成的危害。当然,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防护电磁辐射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 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