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核心要素,其次归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第二课堂推进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最后探索发挥第二课堂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促进作用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第二课堂 汉语国际教育 人才培养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担负起大学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关键。山东大学已进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一流教育,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新阶段。如何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挥好第二课堂在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一、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
1.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山东大学凸显“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国际性”,培养最优秀本科生的办学目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及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意识;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山东大学对外国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中外学生区别化培养方式,以基础医学院、经济学院为代表。一种是中外学生绝对一体化培养方式,中外学生规模悬殊的学院全部采用这种方式。一种是中外学生相对一体化培养方式,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代表。区别化培养方式通常采用英文给外国学生单独授课,可以让外国学生更容易地进入专业学习,但也阻断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绝对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没有顾及外国学生的语言水平,无法适应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给外国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为语言及专业学习的差距,外国学生与同班学习的中国学生虽然在一个教学环境中学习,但并没有太多互动与沟通。相对一体化培养方式下,外国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根据其实际汉语水平分散进入各级语言班强化汉语学习,三年级和四年级再进入专业学习,同年录取的中外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并不完全同步。综合来说,相对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是最契合中外学生培养现状的一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中外学生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共同的成长需要,但是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培养上仍然存在不足。
2.第二课堂在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传统高校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有两条人才培养路径:一条是第一课堂,主要指专业培养计划内的课程学习;一条是第二课堂,指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是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整体。在全员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了更高的一致性。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应当有着差别化的功能定位。就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而言,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专业培养计划内的课程学习让学生获得系统性、结构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二课堂活动应为学生创设多个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通常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中外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为例,在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过程中,中外学生要协作组织规模不一的中外文化主题活动,这对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教育学、二语习得、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教学设计与分析等专业理论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二,第二课堂支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二课堂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化的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实践机会,更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成长的需要。山东大学第二课堂共有十大类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设计上涵盖了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既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又满足个体的阶段性成长诉求。每一项主题活动都包含“学校规定项目”和“学院特色项目”两大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素质拓展需求和时间安排有计划地选择活动项目,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第二课堂是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专业理论学习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检验和内化,学生需要借助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意识。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活动,一般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每支团队至少配备1名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优秀报告与专业培养都有很高的结合度。此外,每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的实践团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
第四,第二课堂是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的有效平台。评价一所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不能简单地看外国学生的规模及比重,更重要的是考量高校是否搭建了有效的跨文化背景学习与交流平台,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否已经形成。基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山东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够满足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现实需求。第二課堂凭借其灵活、开放、包容的特点,可以在孕育多元文化交流共生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方面先行一步。国际教育学院迎新晚会是第二课堂发挥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功能的典型案例。中外学生合作完成演出任务,为中外学生互动交流创设进阶容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真实情境。中外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更容易在协作与交流中自觉构建跨文化沟通渠道,进而提高跨文化理解力、敏觉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核心要素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活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学生更有主动权。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活动从发起、组织实施到结果呈现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导。国际教育学院每个班级、社团和学生会,学生都可以向学院团委申报活动项目,团委审核通过后将纳入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由学院提供经费资助开展活动。这些活动项目的发起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兴趣为出发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独立组织实施,学生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梯度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大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架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不仅要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等主题教育项目,还要设计符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项目,建立梯度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一年级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设计应侧重对学生素质潜力的全面激发,重点定位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树立自信、探索学涯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上应侧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将引导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科研意识的目的嵌入丰富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中。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侧重于职业生涯技能的强化训练及学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强化团队建设,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
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代表的学生组织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有独有的优势,可以将零散的、自发的、个体的文化交流整合到一起、以团体的形式显现出来,规模更大,资源占有度更广,活动影响力也更深。同时,学生组织有自己的活动自主性,避免了过多的学校行政干预的痕迹,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会,通过明确的组织架构和内部职责划分将不同年级的同学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学生组织成员通过协作交流共享智慧成果,对团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他们会将学生组织承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作本职工作推进,全体成员协同合作,全方位投入到这项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中。学生组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成员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上升空间。学生会的任职经历有助于学生完成学生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转化,让学生逐渐自觉地以社会价值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锻炼学生的执行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提升。
4.重视指导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容易滑入“有乐无教”的误区,第二课堂充分发掘其育人功能不能忽视指导教师所起的作用。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严把第二课堂政治关,强化学生组织建设,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设计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全程关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一类是专业教师,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计适合专业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目标,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的知识拓展功能,带领优秀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研究,完成学术启蒙。专业教师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是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
以社会实践为例,团委指导学生会完成社会实践团队招募、组织评审、材料报送、实践跟踪、结项答辩等组织工作。一支社会实践团队能否成长为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最关键的因素来自团队的指导教师。分析国际教育学院所有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将发现其实践主题都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指导老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选题,把一次社会实践变为一次专业性的社会调研,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激发科研兴趣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有可能帮助学生找到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
三、限制性因素
1.中外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平衡,外国学生的中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掘。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以中国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过程中,外国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给了中国学生更多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外国学生仍然缺少实践机会,主动性没有完全调动,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仍然是不均衡、不充分的。
2.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及部分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因自身知识结构和阅历的限制等因素在第二课堂发挥专业创新育人功能方面难有作为,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需要全体专业教师的参与。
3.针对第二课堂在中外学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欠缺,在涉及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工作经验总结,缺少理论指导和业务培训。
四、优化路径
1.以建立留学生联谊会,接纳外国学生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方式,在中外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的跨文化背景交流与学习平台,推动中外学生组织建立常态化的联系,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规模,创设多元文化校园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外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对容易操作,外国学生在学生会、学生社团中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追踪和干预的主题。外国学生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早有实践,但没有外国学生在学生组织中真正做到有同等席位和发言权。真正国际化的学生组织管理难度绝不是1 1=2,尤其是在团队组建初期,需要引导双方打破传统壁垒,真诚地接纳对方,不是以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身份,而是以同伴身份建立新的团队,形成新的国际化的团队文化和工作理念。在外国学生生源质量稳定的情况下,真正国际化的学生组织的构建至少需要3年-5年的积累过程。
2.学生工作部门指导学生会设计更多与专业知识拓展相关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学院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让更多专业教师认识到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是职责所在,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开设科研启蒙沙龙等活动是教书育人的另一個阵地,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期待有研究意向的专业老师可以开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用于日后中外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理论指导。学院可以考虑为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提供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的机会,进而提高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昌东.第二课堂: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
[2]方宏建,夏威.大学生发展指导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
关键词: 第二课堂 汉语国际教育 人才培养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问题,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担负起大学人才培养重要使命的关键。山东大学已进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展一流教育,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新阶段。如何做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发挥好第二课堂在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是本文的逻辑起点。
一、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
1.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山东大学凸显“引领性、人文性、时代性、国际性”,培养最优秀本科生的办学目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及国际文化传播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中坚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意识;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山东大学对外国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中外学生区别化培养方式,以基础医学院、经济学院为代表。一种是中外学生绝对一体化培养方式,中外学生规模悬殊的学院全部采用这种方式。一种是中外学生相对一体化培养方式,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代表。区别化培养方式通常采用英文给外国学生单独授课,可以让外国学生更容易地进入专业学习,但也阻断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绝对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没有顾及外国学生的语言水平,无法适应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给外国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为语言及专业学习的差距,外国学生与同班学习的中国学生虽然在一个教学环境中学习,但并没有太多互动与沟通。相对一体化培养方式下,外国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根据其实际汉语水平分散进入各级语言班强化汉语学习,三年级和四年级再进入专业学习,同年录取的中外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并不完全同步。综合来说,相对一体化的培养方式是最契合中外学生培养现状的一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中外学生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共同的成长需要,但是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培养上仍然存在不足。
2.第二课堂在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传统高校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有两条人才培养路径:一条是第一课堂,主要指专业培养计划内的课程学习;一条是第二课堂,指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是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整体。在全员协同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了更高的一致性。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应当有着差别化的功能定位。就中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而言,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专业培养计划内的课程学习让学生获得系统性、结构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需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第二课堂活动应为学生创设多个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通常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中外文化嘉年华系列活动为例,在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过程中,中外学生要协作组织规模不一的中外文化主题活动,这对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教育学、二语习得、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教学设计与分析等专业理论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二,第二课堂支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二课堂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为学生提供层次化的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实践机会,更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成长的需要。山东大学第二课堂共有十大类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设计上涵盖了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既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又满足个体的阶段性成长诉求。每一项主题活动都包含“学校规定项目”和“学院特色项目”两大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素质拓展需求和时间安排有计划地选择活动项目,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第三,第二课堂是实践育人的主阵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专业理论学习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检验和内化,学生需要借助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意识。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活动,一般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每支团队至少配备1名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优秀报告与专业培养都有很高的结合度。此外,每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成果背后都离不开一个目标清晰、分工明确的实践团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
第四,第二课堂是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的有效平台。评价一所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不能简单地看外国学生的规模及比重,更重要的是考量高校是否搭建了有效的跨文化背景学习与交流平台,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否已经形成。基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山东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够满足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现实需求。第二課堂凭借其灵活、开放、包容的特点,可以在孕育多元文化交流共生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方面先行一步。国际教育学院迎新晚会是第二课堂发挥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融合功能的典型案例。中外学生合作完成演出任务,为中外学生互动交流创设进阶容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真实情境。中外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更容易在协作与交流中自觉构建跨文化沟通渠道,进而提高跨文化理解力、敏觉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核心要素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活动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学生更有主动权。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活动从发起、组织实施到结果呈现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导。国际教育学院每个班级、社团和学生会,学生都可以向学院团委申报活动项目,团委审核通过后将纳入本学期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由学院提供经费资助开展活动。这些活动项目的发起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以兴趣为出发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由学生独立组织实施,学生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梯度化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大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架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时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不仅要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等主题教育项目,还要设计符合不同年级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项目,建立梯度化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一年级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设计应侧重对学生素质潜力的全面激发,重点定位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树立自信、探索学涯发展方向。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上应侧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将引导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科研意识的目的嵌入丰富有趣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中。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侧重于职业生涯技能的强化训练及学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强化团队建设,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组织优势。
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代表的学生组织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有独有的优势,可以将零散的、自发的、个体的文化交流整合到一起、以团体的形式显现出来,规模更大,资源占有度更广,活动影响力也更深。同时,学生组织有自己的活动自主性,避免了过多的学校行政干预的痕迹,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会,通过明确的组织架构和内部职责划分将不同年级的同学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学生组织成员通过协作交流共享智慧成果,对团队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他们会将学生组织承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当作本职工作推进,全体成员协同合作,全方位投入到这项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中。学生组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成员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上升空间。学生会的任职经历有助于学生完成学生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转化,让学生逐渐自觉地以社会价值标准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锻炼学生的执行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提升。
4.重视指导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容易滑入“有乐无教”的误区,第二课堂充分发掘其育人功能不能忽视指导教师所起的作用。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严把第二课堂政治关,强化学生组织建设,指导学生组织开展工作,引导学生设计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第二课堂活动方案,全程关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一类是专业教师,主要职责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计适合专业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目标,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的知识拓展功能,带领优秀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研究,完成学术启蒙。专业教师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是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
以社会实践为例,团委指导学生会完成社会实践团队招募、组织评审、材料报送、实践跟踪、结项答辩等组织工作。一支社会实践团队能否成长为山东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最关键的因素来自团队的指导教师。分析国际教育学院所有省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将发现其实践主题都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指导老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选题,把一次社会实践变为一次专业性的社会调研,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激发科研兴趣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有可能帮助学生找到今后的学术研究方向。
三、限制性因素
1.中外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平衡,外国学生的中心作用没有充分发掘。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以中国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过程中,外国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给了中国学生更多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外国学生仍然缺少实践机会,主动性没有完全调动,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仍然是不均衡、不充分的。
2.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及部分专业教师担任,辅导员因自身知识结构和阅历的限制等因素在第二课堂发挥专业创新育人功能方面难有作为,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需要全体专业教师的参与。
3.针对第二课堂在中外学生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欠缺,在涉及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工作经验总结,缺少理论指导和业务培训。
四、优化路径
1.以建立留学生联谊会,接纳外国学生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方式,在中外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的跨文化背景交流与学习平台,推动中外学生组织建立常态化的联系,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规模,创设多元文化校园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外学生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相对容易操作,外国学生在学生会、学生社团中的长期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追踪和干预的主题。外国学生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早有实践,但没有外国学生在学生组织中真正做到有同等席位和发言权。真正国际化的学生组织管理难度绝不是1 1=2,尤其是在团队组建初期,需要引导双方打破传统壁垒,真诚地接纳对方,不是以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身份,而是以同伴身份建立新的团队,形成新的国际化的团队文化和工作理念。在外国学生生源质量稳定的情况下,真正国际化的学生组织的构建至少需要3年-5年的积累过程。
2.学生工作部门指导学生会设计更多与专业知识拓展相关的第二课堂主题活动,学院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让更多专业教师认识到担任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是职责所在,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开设科研启蒙沙龙等活动是教书育人的另一個阵地,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期待有研究意向的专业老师可以开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用于日后中外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理论指导。学院可以考虑为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提供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的机会,进而提高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魏昌东.第二课堂: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
[2]方宏建,夏威.大学生发展指导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