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缺乏改革动力,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都成为阻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高职语文教师肩负使命,应主动出击,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密切交流,求同存异。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教学才能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被边缘化。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指标、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基础课,多学点、少学点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难以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两年或两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分一或两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革为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代替。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要么转教一些其他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都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校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范围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语文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实践、运用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想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没有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课内教学课时数是不现实的。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完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法和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三)积极改革,大胆尝试。高职语文教改相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特别是同专业课相比,在课程建设、精品课开发及实践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差距较大。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勇挑重任,积极探索,锐意改革,迎头赶上,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根据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可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应用文写作、文学赏析、书法训练、口语训练等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必选课和任选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以取舍。也可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实训周,集中时间,加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大胆有益的尝试。
(四)明确目标,广泛交流。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但这不能成为束缚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枷锁。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这一角度讲,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华罗庚、钱学森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倡导年轻人学好语文,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正因为如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语文教师更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求同,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存异,各尽其才,百花齐放。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高职语文教学一定会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为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然而,作为基础学科的高职语文却日趋被边缘化。
一、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受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的院、系领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招生指标、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了,毕业时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基础课,多学点、少学点都无所谓。这种心态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领导对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对语文课堂不重视。
(二)难以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数为两年或两年半,为完成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基础课的课时量被大幅压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实际授课量多数在30至60课时,分一或两学期完成。能够开设三或四学期语文课,实际授课量在120课时以上的,几乎不存在。一些学校逐年削减语文课教学课时,部分学校将语文课改革为应用文写作或开设一两门选修课代替。
(三)语文教师缺少工作动力,教学改革停滞不前。高职院校以理工科院校居多,这便决定了语文教师在院校中属于“弱势”群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困难重重,课堂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么改行,要么转教一些其他相关科目,如“就业指导”、“公关礼仪”等。特别缺少年富力强的中青年语文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文性、工具性之争分歧较大。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都在探讨教学改革的出路。在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却出现了较大分歧。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文性的突出地位;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职教育在根本上还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目标必须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用”、“实用”为标准,离开这些目标和标准,一切改革都是空谈。这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给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困惑。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改革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语文教学不能与专业课学校和实践技能训练较好地结合起来,缺少能够大范围推广的成熟的高职语文教改经验等,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主动出击,争取支持。高职语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获得领导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可至关重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教育是终身的。几乎所有语文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语文学习更能体现“学习的终身性”这一重要特点。人处于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学习,还是日常生活起居,甚至是娱乐活动,时刻都在运用和实践语文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口头表达交流,还是书面阅读浏览,这些获取、分析、归纳、编辑、输出各种复杂信息的过程,都是实践、运用和学习语文的过程。而且,语文这一学科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它对于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呼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要想做到这些,重视和依靠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将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二)转变思路,增加课时。没有量的积累,很难产生质的飞跃。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课时量的增加必不可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和实训课内容的大量设置,决定了语文课要想获得大量课内教学课时数是不现实的。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地增加语文教学的课时量。比如:利用午后7、8节课或者晚自习时间,大量开设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选修课、讲座;利用网络,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完成质量较高的阅读笔记;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学生社团,组织书法、演讲、朗诵、辩论等系列活动;利用党团活动,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撰写调查报告;与专业课教师密切合作,深入各种专业课教学和实训教学,协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操作、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只要我们肯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和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活动中,就一定会创造出很多好的方法和方式,最终实现教学改革目标。
(三)积极改革,大胆尝试。高职语文教改相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特别是同专业课相比,在课程建设、精品课开发及实践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差距较大。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勇挑重任,积极探索,锐意改革,迎头赶上,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根据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可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应用文写作、文学赏析、书法训练、口语训练等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将这些模块设置成必选课和任选课,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加以取舍。也可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实训周,集中时间,加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大胆有益的尝试。
(四)明确目标,广泛交流。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但这不能成为束缚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枷锁。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这一角度讲,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华罗庚、钱学森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积极倡导年轻人学好语文,提高文学和艺术修养。正因为如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语文教师更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求同,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存异,各尽其才,百花齐放。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高职语文教学一定会逐步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