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财经资讯编辑的严洲应该算是“消息灵通人士”了,但对他来说,股市连续多日的震荡还是有点猝不及防。“套倒不算套,可是若再回落就危险了”,他对记者说,他买的是“七匹狼”。现在的情况,就像是狼把头伸进了绳套,要么绳套收紧,要么缩头解套,上天入地,都在瞬息之间。
股市跌了,要的是股民的命;可若是股市一路狂涨,势必产生泡沫,导致通胀,物价上涨,钱不值钱,到底该怎么办呢?很多媒体在提及通胀的时候用了一个词:魅影。魅,就是鬼,而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但通胀却是确实存在的,只是何时会来的问题。所以通胀不是魅影,而是历史上的常客,就像潘石屹说的“通胀像病毒一样潜伏”。在通胀预期的压力下,我们该如何生活?
一线城市楼市泡沫惊人?
这阵子,被媒体称为独立经济学家的名嘴谢国忠再次举起了唱衰大旗,这次被他唱衰的除了股市,还有房市,这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因为中国房市,始终挂着“刚性需求”这块免战牌。
谢国忠在他的博客里连续贴出了《泡沫惊梦》和《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可能被高估了一倍》等几篇文章,认为:“出口萧条时的信贷宽松政策给股市和房市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通胀恐慌形成的泡沫将适时爆发。如果通胀率是6%,银行的储蓄率是2%,纸币每年就损失4个百分点,或是每月损失0.33个百分点。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可能被高估了一倍,只有持续20年的、相对较高的通胀率才能让它们的价值显得比较合理。然而,持续的高通胀率将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资本外逃,最终带来资产市场的崩溃。”
谢国忠是惯于唱衰的,所以有人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就像他唱衰股市一样,股市总是有跌有涨,涨的时候大家都在数钱,没人追究为什么涨,但是跌的时候,就想起谢国忠他们的‘唱衰一派’了,就觉得有道理,其实股市里有涨有跌是常事。”股民胡大姐觉得,经济学家的话对市场、至少对投资者的信心还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最好不要乱说话。
还是跳回“刚性需求”这个问题上来,这一直是中国城市房价未来“山河一片红”的“定心丸”。但是高唱“刚性需求”的结果就是,真正有刚性需求的那部分城市白领、新移民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在上海滩买房的,好多却是“拿着百分百现金来购房的海外投资者”。一个享有国家众多优惠政策的产业,当然不能只以满足外国投资者的需求为第一宗旨,所以,还是应该比照城市人的收入,才知房价合理与否。
谢国忠说:“当时东南亚的房地产价格高于美国,但是‘专家’和政府官员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尽管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些事情同样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只要你相信它是合理的,你就能找到理由,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理论。
持有以上观点的并非只有谢国忠那样的经济学家,还有严洲那样在上海打拼的白领。他在老家常州买了房子,那里房价是4000多一平米,差不多是上海房价的五分之一。他告诉记者:“没必要在上海买房,一线城市的楼市泡沫太大了。开发商都在去库存化,拉高出货。”做财经媒体的他满口术语,还劝记者不要买房:“上海房子均价过2万,我觉得不合理,炒作因素太多。等我们的下一代长大了,每家都有几套房子,根本没人住,房价能不降下来吗?”这与谢国忠对人口下降导致房价下降的看法惊人地相似。“等城际铁路开通吧,常州到上海就一个多小时。”那时,他就可以住在常州,去上海上班了,就像东京、巴黎的很多搭城际铁路上班的人一样,或许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
但谢国忠似乎等不到下一代再调整房价,他觉得,被高估了50%甚至100%的中国股市与房市,“很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出现调整”,因为存在“大量泡沫”。
谢国忠也看到了比股市和房市下降更可怕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一代,对真正的工作兴味索然,反而沉迷于股市投机,开始产生幻觉,认为自己能在股市里面挣到大钱。”楼市、股市泡沫了其实无所谓,降下来就是;可人的进取与勤劳若是泡沫化了,那才是危机之始。
鼓吹泡沫的人,
谁能站出来为损失负责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网民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高的。比如在看过某网站《股市6天蒸发3.4万亿,基金展开肉搏战》的标题之后,就有网民愤怒地说:“什么叫‘蒸发’?股市的钱都没了吗?非也,只是被重新分配了而已,请不要误导股民。”8月初连续多日的震荡,让很多股民再次陷入了去年年底的焦虑之中。
很多一直在回望4000点的股民,现在都把目光朝向了2600点。6月份时还在鼓吹“每一次下跌都是买入的机会”的人,如今却在四处建议别人减仓。
与谢国忠的“两市自行调整是要挤出泡沫”的观点不同,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经济学家左小蕾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假戏成真”的噩梦模式:强烈的通胀预期使消费者认为价格会不断上涨,开始抢购一些并不必须的商品;生产者由此认为价格会不断上涨,会改变正常的销售行为,刻意囤积商品不立即出售,随着价格上涨,将来用更高的价格出售,谋取更高收益和利润,人为造成供给不足。需求的上升和供给不足,结果是推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价格上涨要求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对货币需求乃至货币供给上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如此循环,通胀预期转变成真实通胀”。
所以,与谢国忠的“通胀派”针锋相对的是,左小蕾的看法是:如果过度地夸大“通胀风险”,心理防线的脆弱往往会导致噩梦成真,“学者成天喊通胀是在误导政策”,在政策上进行有效的调整才是正解。
而相对于左小蕾“防微杜渐”式的政策建议,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的樊纲的论断则轻松得多:“未来两年内中国没有发生通胀的可能,现在讨论通胀还为时尚早。”他认为世界经济走势是“L”,会长期在低谷徘徊,但是中国经济是“U”,会立马抬头奋进,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肆无忌惮的谢国忠在他的博客里继续写道:“那些鼓吹泡沫的人,谁能够站出来,为造成的损失负责?”显然,高枕无忧的樊纲在谢国忠的定义里是属于“泡沫鼓吹者”的。让一个学者来担负经济损失的责任显然会危害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但是没有约束的学术,也显然会变得像娱乐圈一样“信口雌黄”。
买房对应通胀是个天大陷阱
资产泡沫也好,通货膨胀也罢,最主要的后果,便是财富转移。资产泡沫是对投机者的奖励,通货膨胀则是对穷人的掠夺。
大笔投资与相对宽松的信贷,都极有可能导致通胀。但是无论是奥巴马政府还是中国政府,都选择了这样的方法来复苏经济,或者说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复苏经济。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给通胀鼓掌叫好的人。宽松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送达了度过严冬的“救命钱”。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成为人们寄以希望的保值资产,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爆。房地产业市场火爆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又开始财源滚滚而来。
除了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受益者还有一些资源性、垄断性的企业。因为大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充裕的资本实力。而且与各级政府的良好关系使得这些企业会优先地得到信贷支持,即使他们并不是最急需帮助的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通胀“谈之色变”的。有一个佐证,就是在“通胀预期”的话语笼罩下,“买房防通胀”的骗局就开始铺天盖地,而那显然非常符合地产商的利益。《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张庭宾在他的文章中大声疾呼:“买房防通胀是个天大的陷阱。我必须严重警告的是,中国的房地产,特别是北京、上海、杭州的房地产已经陷入了严重疯狂的泡沫之中。中心城市的诸多地段的房租收益率低于3%,租房比买房所缴纳的利息要便宜得多。”
资产投资的铁律是,当最多的人、最疯狂地热议某个投资品的时候,就是这种投资品进入疯狂泡沫期的大众情绪征兆。这时候理性的投资者应当坚决抛出这种资产,而不是买入,而现在恰恰是楼市的疯狂期。
张庭宾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买黄金,因为那是唯一被价值严重低估的投资品,因为国际金融巨头炒家在有意压制黄金,或者是自己在狂收黄金,然后忽悠各国老百姓多买美元,多持纸币,最终成为金融寡头控制下的“奴仆”,因为手握黄金的人,可以对纸币的价格升降呼风唤雨。
张庭宾给出的最佳投资策略是:除非你现金非常富裕,一般坚决不再买房。租房,然后将准备买房的一半资金购买实物黄金储备起来。
通胀中最受伤的人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立即缩水,而他们在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另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向了更加贫困的边缘。
通胀从来就不是什么魅影,而是像病毒一样潜伏在生活中的常客。如果非要把通胀和鬼魅相联系的话,就是有人在利用通胀的概念在“装神弄鬼”,牟其私利。尽量减少透支,多多储备你的生活保障,才是抵御通胀的最佳方法。
股市跌了,要的是股民的命;可若是股市一路狂涨,势必产生泡沫,导致通胀,物价上涨,钱不值钱,到底该怎么办呢?很多媒体在提及通胀的时候用了一个词:魅影。魅,就是鬼,而世界上是没有鬼的,但通胀却是确实存在的,只是何时会来的问题。所以通胀不是魅影,而是历史上的常客,就像潘石屹说的“通胀像病毒一样潜伏”。在通胀预期的压力下,我们该如何生活?
一线城市楼市泡沫惊人?
这阵子,被媒体称为独立经济学家的名嘴谢国忠再次举起了唱衰大旗,这次被他唱衰的除了股市,还有房市,这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因为中国房市,始终挂着“刚性需求”这块免战牌。
谢国忠在他的博客里连续贴出了《泡沫惊梦》和《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可能被高估了一倍》等几篇文章,认为:“出口萧条时的信贷宽松政策给股市和房市注入了更多的流动性,通胀恐慌形成的泡沫将适时爆发。如果通胀率是6%,银行的储蓄率是2%,纸币每年就损失4个百分点,或是每月损失0.33个百分点。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可能被高估了一倍,只有持续20年的、相对较高的通胀率才能让它们的价值显得比较合理。然而,持续的高通胀率将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资本外逃,最终带来资产市场的崩溃。”
谢国忠是惯于唱衰的,所以有人对他的观点不以为然。“就像他唱衰股市一样,股市总是有跌有涨,涨的时候大家都在数钱,没人追究为什么涨,但是跌的时候,就想起谢国忠他们的‘唱衰一派’了,就觉得有道理,其实股市里有涨有跌是常事。”股民胡大姐觉得,经济学家的话对市场、至少对投资者的信心还是很有影响的,所以最好不要乱说话。
还是跳回“刚性需求”这个问题上来,这一直是中国城市房价未来“山河一片红”的“定心丸”。但是高唱“刚性需求”的结果就是,真正有刚性需求的那部分城市白领、新移民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在上海滩买房的,好多却是“拿着百分百现金来购房的海外投资者”。一个享有国家众多优惠政策的产业,当然不能只以满足外国投资者的需求为第一宗旨,所以,还是应该比照城市人的收入,才知房价合理与否。
谢国忠说:“当时东南亚的房地产价格高于美国,但是‘专家’和政府官员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尽管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这些事情同样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只要你相信它是合理的,你就能找到理由,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理论。
持有以上观点的并非只有谢国忠那样的经济学家,还有严洲那样在上海打拼的白领。他在老家常州买了房子,那里房价是4000多一平米,差不多是上海房价的五分之一。他告诉记者:“没必要在上海买房,一线城市的楼市泡沫太大了。开发商都在去库存化,拉高出货。”做财经媒体的他满口术语,还劝记者不要买房:“上海房子均价过2万,我觉得不合理,炒作因素太多。等我们的下一代长大了,每家都有几套房子,根本没人住,房价能不降下来吗?”这与谢国忠对人口下降导致房价下降的看法惊人地相似。“等城际铁路开通吧,常州到上海就一个多小时。”那时,他就可以住在常州,去上海上班了,就像东京、巴黎的很多搭城际铁路上班的人一样,或许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
但谢国忠似乎等不到下一代再调整房价,他觉得,被高估了50%甚至100%的中国股市与房市,“很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出现调整”,因为存在“大量泡沫”。
谢国忠也看到了比股市和房市下降更可怕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一代,对真正的工作兴味索然,反而沉迷于股市投机,开始产生幻觉,认为自己能在股市里面挣到大钱。”楼市、股市泡沫了其实无所谓,降下来就是;可人的进取与勤劳若是泡沫化了,那才是危机之始。
鼓吹泡沫的人,
谁能站出来为损失负责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网民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高的。比如在看过某网站《股市6天蒸发3.4万亿,基金展开肉搏战》的标题之后,就有网民愤怒地说:“什么叫‘蒸发’?股市的钱都没了吗?非也,只是被重新分配了而已,请不要误导股民。”8月初连续多日的震荡,让很多股民再次陷入了去年年底的焦虑之中。
很多一直在回望4000点的股民,现在都把目光朝向了2600点。6月份时还在鼓吹“每一次下跌都是买入的机会”的人,如今却在四处建议别人减仓。
与谢国忠的“两市自行调整是要挤出泡沫”的观点不同,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经济学家左小蕾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假戏成真”的噩梦模式:强烈的通胀预期使消费者认为价格会不断上涨,开始抢购一些并不必须的商品;生产者由此认为价格会不断上涨,会改变正常的销售行为,刻意囤积商品不立即出售,随着价格上涨,将来用更高的价格出售,谋取更高收益和利润,人为造成供给不足。需求的上升和供给不足,结果是推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价格上涨要求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对货币需求乃至货币供给上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如此循环,通胀预期转变成真实通胀”。
所以,与谢国忠的“通胀派”针锋相对的是,左小蕾的看法是:如果过度地夸大“通胀风险”,心理防线的脆弱往往会导致噩梦成真,“学者成天喊通胀是在误导政策”,在政策上进行有效的调整才是正解。
而相对于左小蕾“防微杜渐”式的政策建议,被西方媒体冠以“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的樊纲的论断则轻松得多:“未来两年内中国没有发生通胀的可能,现在讨论通胀还为时尚早。”他认为世界经济走势是“L”,会长期在低谷徘徊,但是中国经济是“U”,会立马抬头奋进,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
肆无忌惮的谢国忠在他的博客里继续写道:“那些鼓吹泡沫的人,谁能够站出来,为造成的损失负责?”显然,高枕无忧的樊纲在谢国忠的定义里是属于“泡沫鼓吹者”的。让一个学者来担负经济损失的责任显然会危害学术自由与言论自由,但是没有约束的学术,也显然会变得像娱乐圈一样“信口雌黄”。
买房对应通胀是个天大陷阱
资产泡沫也好,通货膨胀也罢,最主要的后果,便是财富转移。资产泡沫是对投机者的奖励,通货膨胀则是对穷人的掠夺。
大笔投资与相对宽松的信贷,都极有可能导致通胀。但是无论是奥巴马政府还是中国政府,都选择了这样的方法来复苏经济,或者说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复苏经济。房地产商尤其是地方政府将成为给通胀鼓掌叫好的人。宽松信贷已经给房地产企业及时送达了度过严冬的“救命钱”。在通货膨胀预期下,房产成为人们寄以希望的保值资产,因此房产销售有可能会再度火爆。房地产业市场火爆了,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又开始财源滚滚而来。
除了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受益者还有一些资源性、垄断性的企业。因为大笔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充裕的资本实力。而且与各级政府的良好关系使得这些企业会优先地得到信贷支持,即使他们并不是最急需帮助的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通胀“谈之色变”的。有一个佐证,就是在“通胀预期”的话语笼罩下,“买房防通胀”的骗局就开始铺天盖地,而那显然非常符合地产商的利益。《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张庭宾在他的文章中大声疾呼:“买房防通胀是个天大的陷阱。我必须严重警告的是,中国的房地产,特别是北京、上海、杭州的房地产已经陷入了严重疯狂的泡沫之中。中心城市的诸多地段的房租收益率低于3%,租房比买房所缴纳的利息要便宜得多。”
资产投资的铁律是,当最多的人、最疯狂地热议某个投资品的时候,就是这种投资品进入疯狂泡沫期的大众情绪征兆。这时候理性的投资者应当坚决抛出这种资产,而不是买入,而现在恰恰是楼市的疯狂期。
张庭宾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买黄金,因为那是唯一被价值严重低估的投资品,因为国际金融巨头炒家在有意压制黄金,或者是自己在狂收黄金,然后忽悠各国老百姓多买美元,多持纸币,最终成为金融寡头控制下的“奴仆”,因为手握黄金的人,可以对纸币的价格升降呼风唤雨。
张庭宾给出的最佳投资策略是:除非你现金非常富裕,一般坚决不再买房。租房,然后将准备买房的一半资金购买实物黄金储备起来。
通胀中最受伤的人是谁呢?一部分是那些资产结构简单的群体——这包含大部分普通中产阶层,他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一些财富,但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安全保障,因此大多数以现金形式储蓄在银行中。通货膨胀一来,他们的财富立即缩水,而他们在房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则会随着通货膨胀水涨船高。另一个深受通货膨胀打击的是社会底层,他们本来是最脆弱的群体,生存维艰,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将把他们推向了更加贫困的边缘。
通胀从来就不是什么魅影,而是像病毒一样潜伏在生活中的常客。如果非要把通胀和鬼魅相联系的话,就是有人在利用通胀的概念在“装神弄鬼”,牟其私利。尽量减少透支,多多储备你的生活保障,才是抵御通胀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