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节翻转是一种精巧性设计,需要教师有统筹把握意识。在《燕子》这篇课文赏析时,针对燕子外形特点展开的描写,引发学生热议,经过情节翻转,促使学生展开多重讨论,最终在迁移性训练中,实现思维对接,帮助学生建立崭新学习认知。
[关键词]燕子;情节翻转;思维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7-01
所谓课堂情节翻转,其实是教师利用巧妙设计,为学生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进入之后自省而走出的过程。课堂教学引入情节翻转,可以造成学生思维波浪式前进,并在自我经历、自我感知中赢得学习认知成长。有一位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时,便成功利用教学设计引导情节翻转,启迪学生展开主动思维探索,获得不错课堂效果。
师:课文第一段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只是写了燕子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这样写是不是不够完整呢?
生1:这样写真的不是很完整。
生2:我认为需要加上头部和肚子的描写。应该这样写: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的翅膀,还有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生3:我感觉还不完整,燕子还有小细爪子呢?
生4:那就再加上“细小的爪子”。
生5:我读了读,感觉很别扭,好像有些啰嗦了。
师:那如何写最为合适呢?可以再读读课文,对比一下。
生6:我感觉课文更好,作者写燕子抓住了主要特征,羽毛、翅膀、尾巴等,描写生动形象。而小燕子的头、肚子和爪子和其他鸟没有太多区别,这不算个性特征,不需要都写出来。
生7:我也感觉描写不能面面俱到,哪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如果那样描写,就不能突出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了。
師:大家说得真好,作者这样安排是最为合理的。你能够用这种写法描写一种你熟悉的动物吗?
生8: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这就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生9:长长的脖子,长长的腿,一身花纹甚是好看,这是高傲的长颈鹿。
生10:大大的耳朵,短短的腿,两个鼻孔卷起来,这是小胖猪。
……
在这节课堂实录中,教师巧妙设置“陷阱”,学生自己走进去,又走出来,实现了情节的自然翻转。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需要对教学走向有清晰把握,特别要对学生学习基础有准确判断。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在质疑设计时,为让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认识,不是直接指出文本描写的“不完整”,而是对课文描写进行分析,摆出描写片段,让学生得出“不完整”的结论。为支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为文本补齐描写。学生此时的学习思维已经进入教师布设的“圈套”之中,自然不知教师的设计意图。当学生蓦然回首,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教学情节开始出现波折,学生学习思维也出现了矛盾和纠结。
学生自发展开对比,发现了问题,自己修改的地方和原文没有可比性,学生此时才知道重新考虑文本作者描写设计用意,自然推出“抓主要特征”的正确结论。教师本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接受这个观点,却让学生绕了一圈,由学生自己探索出来,这便是教师的设计初衷。学生通过自发对比,发现原文描写设计更为经典,随之得到正确结论,完成情节的最后翻转。
教学情节翻转虽然结束,但教师引导还在深入,让学生模仿文本描写方法,找出熟悉的动物进行迁移性训练,这个环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学生知道描写操作的基本原则,但还不能形成真正的能力。教师趁机设计迁移训练,将学生仿写推向前台,学生有了具体操作思路,非常顺利地给出描写示例。到这里,教学设计和引导目标已经达成,学生学习认知深刻、鲜活,这无疑是教师精巧设计的结果。经过这一系列操作体验,学生对于形象描写便有了清晰认知。
《燕子》这篇课文有不少经典描写,为让学生获得更深刻认知,教师利用巧妙设计,为学生主动思维创造学习动机,引发学生主动认知思维,在情节翻转中建立崭新认知,教学设计、发动、引导、纠正等操作都贴近学生思维,教学运行过程顺理成章。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燕子;情节翻转;思维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7-01
所谓课堂情节翻转,其实是教师利用巧妙设计,为学生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进入之后自省而走出的过程。课堂教学引入情节翻转,可以造成学生思维波浪式前进,并在自我经历、自我感知中赢得学习认知成长。有一位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时,便成功利用教学设计引导情节翻转,启迪学生展开主动思维探索,获得不错课堂效果。
师:课文第一段写小燕子的外形时,只是写了燕子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这样写是不是不够完整呢?
生1:这样写真的不是很完整。
生2:我认为需要加上头部和肚子的描写。应该这样写: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俊俏的翅膀,还有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生3:我感觉还不完整,燕子还有小细爪子呢?
生4:那就再加上“细小的爪子”。
生5:我读了读,感觉很别扭,好像有些啰嗦了。
师:那如何写最为合适呢?可以再读读课文,对比一下。
生6:我感觉课文更好,作者写燕子抓住了主要特征,羽毛、翅膀、尾巴等,描写生动形象。而小燕子的头、肚子和爪子和其他鸟没有太多区别,这不算个性特征,不需要都写出来。
生7:我也感觉描写不能面面俱到,哪有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如果那样描写,就不能突出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了。
師:大家说得真好,作者这样安排是最为合理的。你能够用这种写法描写一种你熟悉的动物吗?
生8: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这就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生9:长长的脖子,长长的腿,一身花纹甚是好看,这是高傲的长颈鹿。
生10:大大的耳朵,短短的腿,两个鼻孔卷起来,这是小胖猪。
……
在这节课堂实录中,教师巧妙设置“陷阱”,学生自己走进去,又走出来,实现了情节的自然翻转。
一、巧妙设置,制造课堂争议机会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需要对教学走向有清晰把握,特别要对学生学习基础有准确判断。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教师在质疑设计时,为让学生能够得到切实的认识,不是直接指出文本描写的“不完整”,而是对课文描写进行分析,摆出描写片段,让学生得出“不完整”的结论。为支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为文本补齐描写。学生此时的学习思维已经进入教师布设的“圈套”之中,自然不知教师的设计意图。当学生蓦然回首,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教学情节开始出现波折,学生学习思维也出现了矛盾和纠结。
二、展开对比,完成情节翻转操作
学生自发展开对比,发现了问题,自己修改的地方和原文没有可比性,学生此时才知道重新考虑文本作者描写设计用意,自然推出“抓主要特征”的正确结论。教师本可以直接引导学生接受这个观点,却让学生绕了一圈,由学生自己探索出来,这便是教师的设计初衷。学生通过自发对比,发现原文描写设计更为经典,随之得到正确结论,完成情节的最后翻转。
三、迁移引导,引爆学生学习思维
教学情节翻转虽然结束,但教师引导还在深入,让学生模仿文本描写方法,找出熟悉的动物进行迁移性训练,这个环节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学生知道描写操作的基本原则,但还不能形成真正的能力。教师趁机设计迁移训练,将学生仿写推向前台,学生有了具体操作思路,非常顺利地给出描写示例。到这里,教学设计和引导目标已经达成,学生学习认知深刻、鲜活,这无疑是教师精巧设计的结果。经过这一系列操作体验,学生对于形象描写便有了清晰认知。
《燕子》这篇课文有不少经典描写,为让学生获得更深刻认知,教师利用巧妙设计,为学生主动思维创造学习动机,引发学生主动认知思维,在情节翻转中建立崭新认知,教学设计、发动、引导、纠正等操作都贴近学生思维,教学运行过程顺理成章。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