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工作,大脑会思考”。这表明,双手对于人来说很重要,双手对于发展儿童智力来说更是举足轻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实践操作就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手脑并用,能充分发挥大脑思维功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实践操作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亮点。
一、创设操作情景,体验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有意识为学生创设操作的情景,使多种器官协同获得知识,让操作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能力,运用数手指(或小棒)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次,孙悟空捧回了一个大西瓜,馋得猪八戒口水直流,伸手便想去夺。孙悟空说:“不行,你必须回答出我的问题才能吃”。猪八戒已顾不上那么多了,满口应承。孙悟空对八戒说:“你和沙师弟一人吃这个大西瓜的1/2,一人吃它的1/3,请问,你想吃哪块?”八戒一手摸了摸后脑勺,一手抹了抹口水想:“3比2大,所以1/3这块西瓜也肯定比1/2那块多”。于是便大声嚷道:“猴哥,猴哥,我要吃大西瓜的1/3,沙师弟吃大西瓜的1/2。”同学们,猪八戒和沙师弟究竟谁吃的西瓜多?现在我样来比较一下,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把它剪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圆,然后把其中一个圆中间对折,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份,把另一个圆分成大小相等的三份,折完后涂上颜色,各涂出一份。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谁涂的颜色多?同学们都说中间对折的那份多。于是我因势利导:把一个大西瓜分成两份后,其中一份就表示1/2,即两份中的一份;把一个大西瓜分成三分后,其中一份就表示1/3,即三份中的一份,所以八戒吃的西瓜就没有沙师弟的多了。通过折纸活动,引发了学生求知心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发现问题的快乐。
二、引导实践操作,鼓励自主探索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器官的运动,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深化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等实践操作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例如,在教学“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时,我首先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课桌面和黑板的面相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黑板面当然要比课桌面大得多,这也太容易了吧。”学生有点不屑一顾。我趁机问:“为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能比较出黑板面和课桌面的大小呢?”有的学生说:“这是我用眼睛看到的。”我肯定地说:“对。这是因为它们相差太远了,所以用观察法能比较得出,但有时,我们的眼睛也会骗人,不信,大家瞧”。我接着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中,右边图形长一些,左边图形宽一些,看你还能不能直接用眼睛辨认它们的大小?同学们可以把附页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通过旋转、平移、翻转等操作方法,使两个图形重叠,再观察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通过先画格子,再数一数格子数量来确认图形大小;有的学生通过割补、拼合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后,再做比较……。学生操作完后,我接着问学生:“比较不同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哪些?你使用了哪种方法?”通过深入引导学生实践操作,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學生不但经历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而且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很多,尤其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
三、强化实践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出一个魔方让学生观察、触摸,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学生根据魔方不同颜色准确地数出正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追问:“假如我用的这个正方体不是魔方,它们六个面颜色都相同,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上下、左右、前后共六个面。其中,上和下相对,左和右相对,前和后相对。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我再拿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正方体,有的把长方体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是一致的。最后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摆到桌面,让学生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何不同?”最后一次“逼”学生思考。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致。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其6个面的大小、形状均一致。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意识。使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操作情景,体验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心强等心理特点,有意识为学生创设操作的情景,使多种器官协同获得知识,让操作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能力,运用数手指(或小棒)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次,孙悟空捧回了一个大西瓜,馋得猪八戒口水直流,伸手便想去夺。孙悟空说:“不行,你必须回答出我的问题才能吃”。猪八戒已顾不上那么多了,满口应承。孙悟空对八戒说:“你和沙师弟一人吃这个大西瓜的1/2,一人吃它的1/3,请问,你想吃哪块?”八戒一手摸了摸后脑勺,一手抹了抹口水想:“3比2大,所以1/3这块西瓜也肯定比1/2那块多”。于是便大声嚷道:“猴哥,猴哥,我要吃大西瓜的1/3,沙师弟吃大西瓜的1/2。”同学们,猪八戒和沙师弟究竟谁吃的西瓜多?现在我样来比较一下,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把它剪成两个大小一样的圆,然后把其中一个圆中间对折,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份,把另一个圆分成大小相等的三份,折完后涂上颜色,各涂出一份。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谁涂的颜色多?同学们都说中间对折的那份多。于是我因势利导:把一个大西瓜分成两份后,其中一份就表示1/2,即两份中的一份;把一个大西瓜分成三分后,其中一份就表示1/3,即三份中的一份,所以八戒吃的西瓜就没有沙师弟的多了。通过折纸活动,引发了学生求知心理,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到发现问题的快乐。
二、引导实践操作,鼓励自主探索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器官的运动,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深化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等实践操作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例如,在教学“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时,我首先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课桌面和黑板的面相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黑板面当然要比课桌面大得多,这也太容易了吧。”学生有点不屑一顾。我趁机问:“为什么同学们一下子就能比较出黑板面和课桌面的大小呢?”有的学生说:“这是我用眼睛看到的。”我肯定地说:“对。这是因为它们相差太远了,所以用观察法能比较得出,但有时,我们的眼睛也会骗人,不信,大家瞧”。我接着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中,右边图形长一些,左边图形宽一些,看你还能不能直接用眼睛辨认它们的大小?同学们可以把附页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剪下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通过旋转、平移、翻转等操作方法,使两个图形重叠,再观察比较出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通过先画格子,再数一数格子数量来确认图形大小;有的学生通过割补、拼合转化为规则的图形后,再做比较……。学生操作完后,我接着问学生:“比较不同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哪些?你使用了哪种方法?”通过深入引导学生实践操作,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學生不但经历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而且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很多,尤其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
三、强化实践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出一个魔方让学生观察、触摸,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学生根据魔方不同颜色准确地数出正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追问:“假如我用的这个正方体不是魔方,它们六个面颜色都相同,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上下、左右、前后共六个面。其中,上和下相对,左和右相对,前和后相对。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我再拿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正方体,有的把长方体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操作,使同学们初步感知到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是一致的。最后我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摆到桌面,让学生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何不同?”最后一次“逼”学生思考。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致。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其6个面的大小、形状均一致。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意识。使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