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来”的习作兴趣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一节阅读交流课
  本学期学校推荐书目中的《父与子》是一本漫画集,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交流课上,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抢着上台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台上是眉飞色舞,台下是笑声不断,我注意到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小琴也举起了手,尽管还有些犹犹豫豫……
  在掌声中,小琴略显羞涩地走上讲台,她带给大家的故事是《生发水》:“爸爸买来一瓶生发水,期待自己能长出浓黑茂密的头发,临时有事,他把生发水放在桌上。儿子以为……”我发现,小琴的眼睛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声音也比平时响亮,叙说绘声绘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加入了想象,故事里多了很多画面上没有的内容。要知道,平时课堂上从来听不见她的声音,作文也是干巴巴凑字数,经常需要重写,今天的她和作文课上的那个她判若两人。
  这是一节成功的阅读交流课,基本达到了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提出的“好课”标准:“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们个个都是课堂的主人,在交流分享中尽情享受名作名篇带来的享受。他们似乎个个成了《父与子》的作者,讲着文本中的故事,也讲着自己的故事,那些画面之外的内容让人惊喜连连。
  拓展:由“画”到“话”惊喜多
  这节课后,班上的学生阅读《父与子》的兴趣更浓了,他们迫不及待去翻看阅读交流时听到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课外也常常看到他们谈论漫画内容,有时候甚至因为不同的理解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意思的是,经常有学生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再让他们讲一次《父与子》的故事。
  那段时间,学校正在进行微课程的开发研究,主题为《基于教师优势专业智能的学科性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选择切入口小的主题,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们的热情引发了我对开发语文微课程的兴趣,我想:习作,向来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疼的任务,能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入手,引导他们由“画”到“话”,让习作变得轻松,变得兴味盎然,从而减少对习作的畏惧排斥心理?
  我的微课程其实就是主题阅读的拓展训练,为了“润物细无声”,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开始了《由“画”到“话”》这一微课程的实施。
  活动一:我们班的《父与子》
  还是一节阅读课,我让学生们继续讲漫画故事,尽管大家还是兴致勃勃,但书中的精彩故事毕竟是有限的,正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父与子》的作者呀?想不想也来编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大家一下子愣住了,我启发大家想想自己和家长之间发生的好笑的故事,或者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孩子和家长间的幽默事例,很快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小明考砸了,爸爸很生气,让他滚,他立即在地上滚了起来。”
  “爸爸爱抽烟,我偷偷在他的烟里滴了辣椒水,爸爸抽烟时辣得受不了,眼泪都出来了。”
  ……
  学生们如同兴奋的小鸟,叽叽喳喳里满是亲情的温暖,回忆的甜蜜。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这些故事画一画,写一写,于是,我们班有了一本自己的《父与子》。
  活动二:整合资源拓展阵地
  课文中的插图为我们提供了训练素材,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很多活动:“画外音设计”“补插图”“续编故事”……这些训练都是在文本基础上的重要内容拓展,成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另一种有效训练途径。
  学校经常有一些主题教育宣传,如禁毒教育、反腐教育、健康教育等。每次都有宣传画、公益广告画展览,这些也成了我们训练的题材,我们走出教室,欣赏漫画作品,谈论漫画中反映的主题,蕴含的道理。回到教室,大家根据主题自己创作,去画,去说,去写。就在这一次次训练中,我发现孩子作文中“文不对题”的现象少了,事情能表述具体了,想象也愈发合理生动了。即使离开了画,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专家指出:“一门微课程就是一棵智慧树,众多的微课程形成智慧林。儿童登山的过程就是培植、欣赏、体验一棵棵智慧树的过程。”为儿童服务,这是课程建构的目的;基于儿童,体现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建构的立场;教师与儿童一起建构,这是课程建构的主体。
  习作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言之有物;指导写作,更重要地应该是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由“画”到“话”这一微课程,其意义在于基于教师的特长兴趣,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解除束缚,挖掘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广阔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在这一基础上渐渐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通过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感受语文课的有趣好玩,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巧用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适时引用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词 农家乐 看图趣说 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
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也在这条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学生在不同作者相同主题、同一作者不同文本、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的形式中进行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在群文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收获。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
【案例背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节在五年级上的李清照《如梦令》。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心情。一个坐我身边、表现很活跃、估计也很聪明的学生说出了“词人当时很难受”的答案……  【案例描述】  一次提问:满脸疑惑  ……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词人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怎么理解“沉醉”?  生:我觉得李清照很快乐,因为词中出现了“兴尽”,“沉醉”说明她陶醉了。  生:我
【摘要】本文在陶行知“小先生制”思想关照下,提出伙伴学习的具体概念,并且经过小学数学实践课例的探究,提出“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教学实施的组织策略和指导策略,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总结出“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的高效性原则。  【关键词】伙伴学习 实践探究 策略 高效性原则  南京市从2016年起提出“促进学习,促进生长”的概念,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而当我们站在学生立场上回顾学生的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蔚然成风,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研修的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但从现实情况看,尽管各地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校本研修的模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实际效果仍然不如人意:有的专家讲座隔靴搔痒,同伴互助迫于学校强制要求,个人反思往往流于形式,公开课有些是表演秀,参观考察大多走马观花等等。在给学校增加了经济成本,给教师个人增加了时间、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与生的互动,教学的拓展离不开作业的布置,作业的反馈离不开适时的评价。师生间的沟通大部分采用说教手段,并以思想教育为辅,作业的评价多数仍用全班评讲、笔头批改、记录分数,或是等级评价的方法。这些只体现结果,无法客观描述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做法,不仅使学生对作业的评价逐渐失去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塑造产生了制约的影响。其实,小小的作业本中短短
【摘要】数学学习的评价改革应该是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走进如今的数学课堂,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是一如既往的空缺或单一,只以成绩论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数学学习评价现状中加以分析、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在反思中有效研究,初步形成数学课堂学习多主体评价的改革主张,更多地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数学发展,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评价 多主体评价方式 学生数学发展  一、数学课堂学
【摘要】绘本是低年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活动的媒介,已经逐渐走进课堂。《生气汤》是一节具有代表性的负面情绪管理课例,本文尝试以《生气汤》绘本心理课为切入口,利用绘本故事告诉学生情绪管理的“道理”,对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进行调节,让学生的“爱恨情仇”在活动体验中化解,对低年级学生实施情绪管理教育。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情绪管理 绘本心理课  低年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低年级学生善于掌握自我、控制调节情
中国传统诗词是世界文学中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化遗产。一首好诗,常常蕴藏着一份心情,一个故事甚至一段历史。  笔者前不久再次执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在研课的过程中,改变以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等所谓“有效”的教学模式,着重关照语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审美情趣的培育与提升,经典文化的濡染与传承,引领学生触摸古诗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片段一:感受西湖美景,重吟诵,轻描述
摘要:育人先育德,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结合教材进行融汇、渗透是重要途径。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透过《司马光》一文,了解司马光一人,走近历史先贤,感悟这一类人群的美好品质,学人物,学做人;咀嚼语言文字,了解小古文的独特与奇妙,感受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