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以本院消毒供应室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细节管理前后,护理质量、临床满意度等指标变化。结果:实施管理后,器械的供给和收回及时度、包装质量满意度等临床满意度评分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和差错防范意识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与实施管理前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减少因消毒等导致的医疗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实施。
关键词:细节管理;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和用品的消毒工作,工作中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所以工作中常因细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院内感染。早期工作多是经验性进行,在操作中一些明显的误区易引起警觉,但细节容易被忽视,是引起不良事故甚至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1]。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细节护理,对提高工作质量,控制医院感染尤为重要,现将具体实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消毒供应室的医务人员共24名,男性11名,女性13名,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5年以上在本科室的工作经验。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不实施细节管理,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细节管理,两时间段无工作人员变动,无工作内容差异,比较两时间段管理差异。
1.2方法 细节管理方法,首先健全质量监管机制,并由科室的护士长带头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定期全员开会强调安全防范意识,对消毒供应室的各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在细节处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细致认真地监督整改。科室内成员定期培训,通过强化其服务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实行岗位培训和考核,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因工作的重复性和繁琐性而疏忽。通过分析以往工作疏漏引起的院内感染等恶性事件,提高差错防范意识和安全识别能力。通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清洗流程。要求全科室的医务人员都熟练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无菌物品装卸等操作设备,熟练应用消毒灭菌流程。每次操作按照规范消毒灭菌流程进行,根据器械性能进行消毒,选择适宜方法清洁和干燥。清洗消毒合格的器械立即进入包装室分类,进行医疗物品的包装、发放、回收、分类,检查其干燥度、清洁度及性能,规范物品包装,根据器械选择最适宜的包裹形式,以延长有效期。按照指标筛选,将不合格物品重新清洗消毒。对包装好未启用的无菌物品定时检查,发放前严格遵循查对制度,发放时遵照收发流程。盛放物品的车使用前后严格消毒,存放于固定位置。无菌物品回收车与发放车严格区分,可在车体或把手附近粘贴醒目标示,避免一车两用,物品混淆发生感染。工作人员严格区分,回收人员不得进行发放和接触无菌物品,发放人员不得回收和触碰污染物品[2]。
1.3评价指标 通过评估物品的供给和收回及时度、包装质量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安全识别能力和差错防范意识等评分,对实施管理前后的临床满意度进行比较,每个维度以10分表示满意,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通过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和差错防范意识等评分,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每个维度满分1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将两时间段的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用表一表示如下:
3讨论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器械消毒的场所,是为医院、为患者提供无菌服务的保证。从实施管理前后的结果对比看出,开展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更高。过去消毒供应室工作主要是经验管理,因为规章制度不健全,所以工作中常发生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细节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工作,从规范流程、组织学习、建立质量小组,到加强自我防护、完善安全管理制度[4],监督诊疗器材的包装、发放、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等系列工作,抓好每一个细节,以“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对待每一项操作[5],所以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提高,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从被动遵守制度开展工作到主动工作,不仅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后,消毒供应室走向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还有效减少职业损害,防止院内感染,说明注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隐患的细节管理,是医务人员和病人安全的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减少因消毒等导致的医疗差错的值得推广实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兰丽萍,易秀连.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60-261.
[2]曾苑.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46-147.
[3]连秋宜.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9):23-24.
[4]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5]谭美红.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34-135.
关键词:细节管理;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各种医疗器械和用品的消毒工作,工作中会接触各种病原微生物,所以工作中常因细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院内感染。早期工作多是经验性进行,在操作中一些明显的误区易引起警觉,但细节容易被忽视,是引起不良事故甚至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1]。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加强消毒供应室的细节护理,对提高工作质量,控制医院感染尤为重要,现将具体实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消毒供应室的医务人员共24名,男性11名,女性13名,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5年以上在本科室的工作经验。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不实施细节管理,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实施细节管理,两时间段无工作人员变动,无工作内容差异,比较两时间段管理差异。
1.2方法 细节管理方法,首先健全质量监管机制,并由科室的护士长带头建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定期全员开会强调安全防范意识,对消毒供应室的各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在细节处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细致认真地监督整改。科室内成员定期培训,通过强化其服务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实行岗位培训和考核,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因工作的重复性和繁琐性而疏忽。通过分析以往工作疏漏引起的院内感染等恶性事件,提高差错防范意识和安全识别能力。通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清洗流程。要求全科室的医务人员都熟练应用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无菌物品装卸等操作设备,熟练应用消毒灭菌流程。每次操作按照规范消毒灭菌流程进行,根据器械性能进行消毒,选择适宜方法清洁和干燥。清洗消毒合格的器械立即进入包装室分类,进行医疗物品的包装、发放、回收、分类,检查其干燥度、清洁度及性能,规范物品包装,根据器械选择最适宜的包裹形式,以延长有效期。按照指标筛选,将不合格物品重新清洗消毒。对包装好未启用的无菌物品定时检查,发放前严格遵循查对制度,发放时遵照收发流程。盛放物品的车使用前后严格消毒,存放于固定位置。无菌物品回收车与发放车严格区分,可在车体或把手附近粘贴醒目标示,避免一车两用,物品混淆发生感染。工作人员严格区分,回收人员不得进行发放和接触无菌物品,发放人员不得回收和触碰污染物品[2]。
1.3评价指标 通过评估物品的供给和收回及时度、包装质量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安全识别能力和差错防范意识等评分,对实施管理前后的临床满意度进行比较,每个维度以10分表示满意,得分越高满意度越好。通过服务意识、安全识别能力和差错防范意识等评分,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每个维度满分10分,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将两时间段的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用表一表示如下:
3讨论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器械消毒的场所,是为医院、为患者提供无菌服务的保证。从实施管理前后的结果对比看出,开展细节管理后,消毒供应室的临床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更高。过去消毒供应室工作主要是经验管理,因为规章制度不健全,所以工作中常发生问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细节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工作,从规范流程、组织学习、建立质量小组,到加强自我防护、完善安全管理制度[4],监督诊疗器材的包装、发放、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等系列工作,抓好每一个细节,以“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对待每一项操作[5],所以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提高,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从被动遵守制度开展工作到主动工作,不仅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后,消毒供应室走向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还有效减少职业损害,防止院内感染,说明注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隐患的细节管理,是医务人员和病人安全的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应用细节管理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减少因消毒等导致的医疗差错的值得推广实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兰丽萍,易秀连.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60-261.
[2]曾苑.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实施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46-147.
[3]连秋宜.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细节管理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9):23-24.
[4]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5]谭美红.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