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主要体现为固定化和包办化两大弊病,本文认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问题意识。
关键词:高中 语文阅读教学 高耗低效 举措
从客观角度而言,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可是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阅读能力差强人意。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大纲强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学生、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它的出台昭示着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可是在新课改中却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大纲有所误解,甚至不能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真正含义。现笔者将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固定化。阅读教学固定化让语文失去了应有的灵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通常教法就是让学生阅读一遍文章后就开始进行分析,把原本完整生动的课文分解成语法知识、文学常识、主旨、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等部分。忽视了文章的连贯性,让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固定化的讲解。最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是程序化地分析课文:课文首先被固定化地分成几个部分,再对每部分的段意进行概括,最后介绍语言特色和归纳主旨。把课文分段后往往就是繁冗地分析,分析句子的含义、特色以及句子成分。对于主旨的归纳更是传统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次讲解文章的"压轴戏"就是对主旨的分析。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这种呆板的阅读教学,不但让语文课堂失去应有的趣味性,还使课文失去原有的美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阅读教学包办化。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包办化严重,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都事先给他们设计好问题,让其根据设计的问题去预习课文。这样做法让教学目的变得明确。教学时,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却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其独立阅读能力。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课文时,事先就给学生设置了预习的题目: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怎样表现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这种手法有什么妙处?表现诗歌主旨的是哪两句诗?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教学目的而设计,对于学生理解全诗有一定的帮助,却给他们阅读诗歌设置了一个固定模式,这样学生只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对文章的具体感受根本无法表达,钳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阅读文章是需要创新意识的,"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活动,通过阅读不但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还应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刻的感悟,有较为新颖的见解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总之,阅读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活动。而上述教师设计的预习问题只会让学生片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不利。
正因为存在以上问题,让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概念分析课。如何走出这种低谷,迎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二、应对举措
(一)启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发表对课文的独到见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形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课文。阅读究其本质是一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性活动。默读和领悟是阅读的根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悟课文,让其独立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形成对课文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到见解。在这个独立的感悟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教师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他们提出问题。阅读教学其实是教师、学生、课文之间的三重对话。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宏观把握,同时也肩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职责。学生则是阅读的主角,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阅读、探究性阅读、体悟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适时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总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课文,千万不要用详细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领悟",这样只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停滞不前。
(二)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设置固定理解模式,而应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体会课文的意蕴。全面详细的分析,虽然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却无法提高其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越俎代庖,应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独到之美。其次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做适度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在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往往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教师此时可对其进行指导,让他们找准理解课文的切入点,启发他们思考的方向,训练其思维能力。这方面可充分利用相类似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启发,譬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就可先给学生布置阅读《司马迁传记》一文,让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要完成《史记》?司马迁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撰写该书的?在撰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节时,司马迁是本着什么样的态度撰写的?这些启发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课文的独到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那种灌输式的分析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分析得越详细越好,其实不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详细的分析会适得其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讲解,而在启发;不在详细分析,而在相机诱导"。启发和引导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采用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形成独立解读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庆东等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
[2]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学原理[M]
关键词:高中 语文阅读教学 高耗低效 举措
从客观角度而言,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可是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学生阅读能力差强人意。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大纲强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学生、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它的出台昭示着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可是在新课改中却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大纲有所误解,甚至不能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真正含义。现笔者将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及应对策略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固定化。阅读教学固定化让语文失去了应有的灵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通常教法就是让学生阅读一遍文章后就开始进行分析,把原本完整生动的课文分解成语法知识、文学常识、主旨、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等部分。忽视了文章的连贯性,让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固定化的讲解。最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是程序化地分析课文:课文首先被固定化地分成几个部分,再对每部分的段意进行概括,最后介绍语言特色和归纳主旨。把课文分段后往往就是繁冗地分析,分析句子的含义、特色以及句子成分。对于主旨的归纳更是传统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次讲解文章的"压轴戏"就是对主旨的分析。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这种呆板的阅读教学,不但让语文课堂失去应有的趣味性,还使课文失去原有的美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阅读教学包办化。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包办化严重,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时,都事先给他们设计好问题,让其根据设计的问题去预习课文。这样做法让教学目的变得明确。教学时,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却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其独立阅读能力。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课文时,事先就给学生设置了预习的题目: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怎样表现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这种手法有什么妙处?表现诗歌主旨的是哪两句诗?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教学目的而设计,对于学生理解全诗有一定的帮助,却给他们阅读诗歌设置了一个固定模式,这样学生只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对文章的具体感受根本无法表达,钳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阅读文章是需要创新意识的,"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活动,通过阅读不但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还应对文章的内涵有深刻的感悟,有较为新颖的见解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总之,阅读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活动。而上述教师设计的预习问题只会让学生片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为不利。
正因为存在以上问题,让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概念分析课。如何走出这种低谷,迎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二、应对举措
(一)启发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发表对课文的独到见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形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课文。阅读究其本质是一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性活动。默读和领悟是阅读的根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悟课文,让其独立思考课文中的问题,形成对课文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到见解。在这个独立的感悟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教师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他们提出问题。阅读教学其实是教师、学生、课文之间的三重对话。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阅读方向进行宏观把握,同时也肩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职责。学生则是阅读的主角,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阅读、探究性阅读、体悟式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适时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总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课文,千万不要用详细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领悟",这样只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停滞不前。
(二)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设置固定理解模式,而应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体会课文的意蕴。全面详细的分析,虽然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却无法提高其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越俎代庖,应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启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独到之美。其次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做适度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在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往往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教师此时可对其进行指导,让他们找准理解课文的切入点,启发他们思考的方向,训练其思维能力。这方面可充分利用相类似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启发,譬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就可先给学生布置阅读《司马迁传记》一文,让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要完成《史记》?司马迁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撰写该书的?在撰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节时,司马迁是本着什么样的态度撰写的?这些启发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课文的独到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那种灌输式的分析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分析得越详细越好,其实不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详细的分析会适得其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讲解,而在启发;不在详细分析,而在相机诱导"。启发和引导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出发点,采用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形成独立解读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庆东等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M]
[2]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学原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