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爱护孩子,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随着咱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师从原来的旧房子搬进了宽敞的新房子。我家的小金鱼也长大了,它们也需要搬入一个大鱼缸。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金鱼设计几个新家,好吗?”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动脑,经小组合作讨论,为小金鱼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家。如此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创新欲望。
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发现、发明等活动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则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想象、大胆创新。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直接让学生想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了许多方案。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想象中都含了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这种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性往往开始于疑问,而由疑问到创新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把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向权威挑战!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2 2=2*2,而3 3不等于3*3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研讨,大家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类似这样有价值的提问,每个教师都会遇到。我们只要有针对f生地给予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设计开放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开放题指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而需补充,或答案不唯一的非常规性题目。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多向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性问题,要把握好两个度。
1.材料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们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2.50元、书包每个30.5元、钢笔每支10.6元、小刀把1.65元、文具盒每个10.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思考。
2.思考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如在教学“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时,先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随着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的棵数,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接着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最后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五、体验成功,诱发创新动力
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乒乓球、积木等放在一个袋子里,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后设计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其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坚信,只要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孩子。爱护孩子,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随着咱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师从原来的旧房子搬进了宽敞的新房子。我家的小金鱼也长大了,它们也需要搬入一个大鱼缸。今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金鱼设计几个新家,好吗?”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动脑,经小组合作讨论,为小金鱼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家。如此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创新欲望。
二、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发现、发明等活动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则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想象、大胆创新。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直接让学生想象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出了许多方案。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想象中都含了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的实质,就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这种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性往往开始于疑问,而由疑问到创新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把鼓励学生质疑作为培养其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向权威挑战!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2 2=2*2,而3 3不等于3*3呢?”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研讨,大家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类似这样有价值的提问,每个教师都会遇到。我们只要有针对f生地给予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设计开放练习,拓宽创新渠道
开放题指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而需补充,或答案不唯一的非常规性题目。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多向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地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性问题,要把握好两个度。
1.材料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如在教学“小数减法”一课中,我们提供了以下的材料: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2.50元、书包每个30.5元、钢笔每支10.6元、小刀把1.65元、文具盒每个10.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思考。
2.思考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度。如在教学“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时,先给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随着让学生补上苹果树和梨树的棵数,教师对具体数据略加调整写出:“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接着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分组讨论到底有几种改编方法,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最后教师提出: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方法?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五、体验成功,诱发创新动力
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可以选取许多学生熟悉的物体,如乒乓球、积木等放在一个袋子里,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这样一来,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合作体验,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后设计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速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是对其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坚信,只要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