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更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鲜明、品格健全的人。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很多教师仍然刻意以“冷漠”、“严肃”的面孔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压抑,课堂仍如一潭死水。笔者认为,课程改革首先得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将课堂变成活力四射、轻松愉快的场所。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激发创新的灵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植根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只有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激活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情感资源,以亲切自然的教态和充满激情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切忌高高在上。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课本剧时,师生共同分担角色,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与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再次,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创设言论自由的交流空间。一方面,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看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定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不同看法,形成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尽量呵护学生的创新性,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活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学会知识更重要。所以,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去获取呢?首先,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教无定法,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应根据不同的年级与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次,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而且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感悟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更多的应是体验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其次,教师应努力构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发、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快乐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功能,由此形成师生同乐的良性互动。师生心灵的交融,唤醒了学生生命的律动,激起了稚嫩童心的升华。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当教师以快乐的情绪教学时,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与教师一般情绪下的教学相比有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积极快乐的互动最终会带来教与学的双赢。再次,实现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及讨论性的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和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
四、以人为本,促使个性张扬
语文是关系到人的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还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把课堂当成学生淋漓尽致展示个体才华和放射光彩的大舞台。“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总之,善学者不如好学者。语文课堂只有充满活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各种学习方法才有用武之地,获得的知识才能得到主动的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并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宽松的氛围,激发创新的灵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植根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只有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激活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情感资源,以亲切自然的教态和充满激情而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吸引学生。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切忌高高在上。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课本剧时,师生共同分担角色,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与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再次,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创设言论自由的交流空间。一方面,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看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权威”定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不同看法,形成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尽量呵护学生的创新性,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活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会学。”在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如何学会知识更重要。所以,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去获取呢?首先,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教无定法,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应根据不同的年级与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次,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如此,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而且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感悟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更多的应是体验式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长、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其次,教师应努力构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借助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发、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快乐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功能,由此形成师生同乐的良性互动。师生心灵的交融,唤醒了学生生命的律动,激起了稚嫩童心的升华。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当教师以快乐的情绪教学时,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与教师一般情绪下的教学相比有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积极快乐的互动最终会带来教与学的双赢。再次,实现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及讨论性的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和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
四、以人为本,促使个性张扬
语文是关系到人的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还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把课堂当成学生淋漓尽致展示个体才华和放射光彩的大舞台。“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总之,善学者不如好学者。语文课堂只有充满活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各种学习方法才有用武之地,获得的知识才能得到主动的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并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