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环节。通过建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内业资料工作室,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依托行业企业引领内业资料工作室,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凝聚校企资源合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校企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 键 词] 中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业资料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224-02
多年来,由于校企间缺乏纽带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校企合作虽发展迅速,但多流于形式,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深度融合。这对中职学校提高校企合作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实现校企共建共赢。与此同时,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教学占三分之二的课时,而实践教学则占不到三分之一的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则仍以传统的讲述为主,学生仅凭想象式的操作训练,必须自身将理论自行内化实践;师资方面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占了三分之二,甚至于半数没有掌握实践操作指导技能,因此不能胜任实践指导教师工作。整体教学环境呈现“学生实际项目操控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较少”。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方法不科学、教学效果差。
建筑工程技术内业资料是反映施工现场实体最终成果的重要性资料,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施工、交付、竣工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泉州地区自2019年1月1日起,城建档案馆正式执行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所有的工程竣工资料归档前必须送至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整理装订,扫描数字化加工,资料齐全、合格后再移送档案馆归档并出示档案验收报告。本文以惠安开成职校建筑内业资料工作室(校企合作基地)为例,针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一、建筑内业资料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之路
(一)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为促进企业参与中职学校办学,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改善工程资料学科实训环境、畅通工程资料专业就业渠道,校企双方共同商议成立建筑内业资料工作室(校企合作基地)。工作室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分两个学习小组,第一组是工程资料方向;第二组是档案管理方向。工作室为建筑内业专业教师对外交流与培训的基地,是在校生对接校外在建项目、教师实施项目教学的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老师组成管理及教学团队。
校企实践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内业资料工作室的建设。以共建工作室为平台,搭建教育教学合作载体。在教学任务的形式设计上,借鉴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的运作流程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以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为指导向学生解读项目实施的工具、流程与路径,以此完成职业化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空间。同时,基于校企合作构建远程空中课堂,依托远程教学、现场录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工程师、工匠大师等高质量授课资源,并且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完善教学评价设计,借此进一步营造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建立企业的实践方案和考评制度,使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落实到位,保证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协调。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既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学校的“产品”是人才,用人单位是“上帝”,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企业用人崗位的职业要求,摸清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专业素养等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过学校的充分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场上紧缺建筑内业资料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邀请企业提前介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商讨下,校企双方多次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参照国内行业的相关标准,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成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相融合的课程模块,将职业技能需求转化为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内容,使职校学生与内业资料员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以保证毕业生一毕业即上岗。
(三)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建筑内业资料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教学过程。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兼任教师,采用融入实际工程的项目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将教科研项目融入课堂,实现教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即在学校授课的同时参与企业实践,推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在完成在建工程内业资料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激发实践热情,加强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重构课堂,使“教室+校企合作基地” 向企业“岗位情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场所转变。改变原先普通教室的教学场所,增加了设在企业内部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教学场所;按照企业工作模式,实现教学内容同工程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在工作室学习的学生反映,与以前的顶岗实习不同,虽然主要也是在岗位见习或实操,但有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有问题既可以问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及时请教老师。课外时间一般有课程教学与讨论,很忙很累,但觉得很充实。 利用校企合作基地这个平台,借助企业技术骨干和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营造贴近生产、贴近岗位的“教学做一体化”全新教学环境。人才培養质量大大提高,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企业的欢迎。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凝聚校企资源合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学习与市场产业紧密结合,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及形式,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基于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教材内容创新与教学资源开发,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平台,由企业教师结合企业一线生产现场与岗位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照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素材,由校内教师结合教学要求补充理论要点、完善教学设计。同时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师授课的时候,直接带着学生对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讲解,学生带着项目学习,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推动了教法改革。依托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可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的密切衔接,形成协同交互的教学共同体,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共谋校企人才合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上应秉持多元化原则,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双师型”特色教师团队,聚焦专业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层面,由学科带头人、理论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聚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维度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实践指导与综合项目训练等教学服务;在校外层面,从企业选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教师直接参与在建项目的资料整档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探讨后,更新知识架构和教学方法,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校授课,组织校内教师跟班听课、学习专业工程知识和经验,课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相互探讨磨合,总结出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经验,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三)技术引领依托行业,校企互动合作共赢
依托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内业资料工作室,为企业提供资料和档案技术服务,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建筑内业资料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实践和理论密切融合,为产教融合创造条件。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推荐本专业学生去学习和实习,企业逐渐建立工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理论和工程案例,以此建立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应以积极推动“专业+德育”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建构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环节为载体,引入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7S管理理念、先进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巩固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深化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同时,加强对“德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丝不苟、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并在课堂上以工作室教学环境为依托,将职业道德规范、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行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终身学习、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以此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三、结语
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渐被市场所看重,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的工作模式改变而相应改革,学习过程体现工作过程。本文从校企合作内业资料工作室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一些模式,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将成为大趋势。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把握前沿动向,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打下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为进一步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2]黎丽.浅析影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三大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1(8).
编辑 郭小琴
[关 键 词] 中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内业资料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224-02
多年来,由于校企间缺乏纽带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校企合作虽发展迅速,但多流于形式,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深度融合。这对中职学校提高校企合作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实现校企共建共赢。与此同时,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教学占三分之二的课时,而实践教学则占不到三分之一的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则仍以传统的讲述为主,学生仅凭想象式的操作训练,必须自身将理论自行内化实践;师资方面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占了三分之二,甚至于半数没有掌握实践操作指导技能,因此不能胜任实践指导教师工作。整体教学环境呈现“学生实际项目操控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较少”。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方法不科学、教学效果差。
建筑工程技术内业资料是反映施工现场实体最终成果的重要性资料,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施工、交付、竣工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泉州地区自2019年1月1日起,城建档案馆正式执行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所有的工程竣工资料归档前必须送至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进行整理装订,扫描数字化加工,资料齐全、合格后再移送档案馆归档并出示档案验收报告。本文以惠安开成职校建筑内业资料工作室(校企合作基地)为例,针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一、建筑内业资料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之路
(一)积极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为促进企业参与中职学校办学,构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改善工程资料学科实训环境、畅通工程资料专业就业渠道,校企双方共同商议成立建筑内业资料工作室(校企合作基地)。工作室按照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分两个学习小组,第一组是工程资料方向;第二组是档案管理方向。工作室为建筑内业专业教师对外交流与培训的基地,是在校生对接校外在建项目、教师实施项目教学的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老师组成管理及教学团队。
校企实践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内业资料工作室的建设。以共建工作室为平台,搭建教育教学合作载体。在教学任务的形式设计上,借鉴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的运作流程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以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为指导向学生解读项目实施的工具、流程与路径,以此完成职业化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空间。同时,基于校企合作构建远程空中课堂,依托远程教学、现场录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工程师、工匠大师等高质量授课资源,并且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完善教学评价设计,借此进一步营造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建立企业的实践方案和考评制度,使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落实到位,保证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协调。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既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学校的“产品”是人才,用人单位是“上帝”,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企业用人崗位的职业要求,摸清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专业素养等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置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经过学校的充分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场上紧缺建筑内业资料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邀请企业提前介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人才。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商讨下,校企双方多次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参照国内行业的相关标准,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按照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成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相融合的课程模块,将职业技能需求转化为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内容,使职校学生与内业资料员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以保证毕业生一毕业即上岗。
(三)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建筑内业资料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教学过程。一方面聘请企业专业人才到学校兼任教师,采用融入实际工程的项目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将教科研项目融入课堂,实现教师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即在学校授课的同时参与企业实践,推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在完成在建工程内业资料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激发实践热情,加强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培养。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重构课堂,使“教室+校企合作基地” 向企业“岗位情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场所转变。改变原先普通教室的教学场所,增加了设在企业内部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教学场所;按照企业工作模式,实现教学内容同工程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在工作室学习的学生反映,与以前的顶岗实习不同,虽然主要也是在岗位见习或实操,但有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有问题既可以问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及时请教老师。课外时间一般有课程教学与讨论,很忙很累,但觉得很充实。 利用校企合作基地这个平台,借助企业技术骨干和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营造贴近生产、贴近岗位的“教学做一体化”全新教学环境。人才培養质量大大提高,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企业的欢迎。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凝聚校企资源合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学习与市场产业紧密结合,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及形式,教学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基于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教材内容创新与教学资源开发,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平台,由企业教师结合企业一线生产现场与岗位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照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素材,由校内教师结合教学要求补充理论要点、完善教学设计。同时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师授课的时候,直接带着学生对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讲解,学生带着项目学习,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推动了教法改革。依托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可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的密切衔接,形成协同交互的教学共同体,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共谋校企人才合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上应秉持多元化原则,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双师型”特色教师团队,聚焦专业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层面,由学科带头人、理论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聚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维度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实践指导与综合项目训练等教学服务;在校外层面,从企业选拔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提供实践平台,教师直接参与在建项目的资料整档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锻炼学习,提高专业素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探讨后,更新知识架构和教学方法,对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好。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进校授课,组织校内教师跟班听课、学习专业工程知识和经验,课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相互探讨磨合,总结出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经验,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三)技术引领依托行业,校企互动合作共赢
依托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内业资料工作室,为企业提供资料和档案技术服务,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建筑内业资料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实践和理论密切融合,为产教融合创造条件。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沟通联系,推荐本专业学生去学习和实习,企业逐渐建立工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理论和工程案例,以此建立契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应以积极推动“专业+德育”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建构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环节为载体,引入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7S管理理念、先进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巩固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深化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同时,加强对“德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丝不苟、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并在课堂上以工作室教学环境为依托,将职业道德规范、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行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终身学习、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以此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三、结语
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逐渐被市场所看重,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的工作模式改变而相应改革,学习过程体现工作过程。本文从校企合作内业资料工作室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一些模式,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将成为大趋势。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通过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接受学校专业教育的同时,接触社会,了解行业需求,把握前沿动向,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打下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为进一步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2]黎丽.浅析影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三大因素[J].经营管理者,2011(8).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