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编导的创作工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何将生活中的原始材料变为舞台上的艺术作品,这当中需要经历多个创作环节,其中包括酝酿创作意图,选择题材,提炼主题,考虑人物活动与事件发展的布局,寻找最恰当的表现形式,实际排练,上台演出等。每一个环节都相辅相成,环环相扣,这当中涉及到编导的多方面能力,如观察生活的能力、元素提炼的能力、编创舞蹈语汇的能力等等。总的来说,就是编导从生活到舞台的进行艺术转化的综合能力。
一、舞蹈选材的定义
舞蹈选材,就是为舞蹈作品的创作选取合适的材料。舞蹈题材的选择,是对整部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最直接的定位。它体现了编导的专业能力、审美品位以及对作品最后走向的把握。选材得当与否,是舞蹈创作前期最关键的因素,它对作品最终能否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创作主体要在选材过程中确定一个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并以此为立足点,只有在这一立足点的基础上选择素材,创作思路才清晰,作品的素材与主题才能统一。
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可以归纳为两个历程。一个由外到内的历程、一个由内到外的历程。“由外到内”,也就是舞蹈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心有所感、意有所属进而酝酿形成为舞蹈题材的过程。同样的生活,因创作者透视点和取材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艺术构思的作品。只有始终明确选材之初的立足点,才能找到贴切之材,准确之材。
二、舞蹈构思的艺术化演变
舞蹈构思是创作者对生活原料进行改造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其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中加工制作成为一种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舞蹈作品的构思阶段,是从舞蹈选材到舞台呈现的中间环节,构思阶段通过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直至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成艺术形象,从而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1、舞蹈构思的确立
随着创作过程中对构思的深入思考,创作主体会对不断对所选题材进行处理,对构思产生引申和补充,从而挖掘出舞蹈作品的主题,这一过程往往会产生新的视角和理解,使作品构思相比起最初阶段更加具有艺术美。这是一个编导调动审美经验进行综合思考的过程。
2、艺术化过程的引申和补充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需要根据构思对作品进行美化、深化、细化的艺术化加工,为舞蹈作品润色。在创作中,我们有必要将概念化、一般化、类型化的东西形象化、个性化、具体化。所谓“引申”与“补充”其实就是强化特点,挖掘出多侧面、多角度的表现方式,让一个构思、一个形象得到多方面的表现,只有这样作品才能丰满、充实、有力量。
3、艺术化过程中的元素提炼
进入到构思环节时,创作主体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所选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工作,即元素提炼。所选的元素在舞台上需具有美感和表意功能,能为舞蹈创作所充分运用,这是舞蹈作品从生活形态到舞台呈现转化的第一步。舞蹈作品中的元素必须精挑细选,任何元素在舞蹈作品中的出现都应该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而不能“滥竽充数”。对元素取舍得当,那么舞蹈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言简意赅。
4、作品的意义提炼
作品的意义就是创作者意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创作过程初始,也许创作者尚未明确意识到创作意图 , 它作为一种模糊的情绪和冲动, 在暗中规范和引导作者的创作思维和肢体操作。而随着创作的完成,当作品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创作者总是希望看到主题思想在作品中得到升华。意义的提炼是整个作品的“神来之笔”,一个作品能不能立得住,很多时候是依靠意义提炼。这“神来之笔”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关系上的顺理成章,还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阅历,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寻找到“点睛之笔”,否则,就可能只是“画蛇添足”。
三、编创时的舞蹈手段运用
编舞的手段运用是作品从无到有再到登上舞台得以呈现的“生产环节”。编舞的手段多种多样,结合自我的创作实践,这里主要谈谈动作动机设计,形象的拟人化和对比手法。
1、舞蹈动作动机设计
舞蹈动机是塑造舞蹈形象、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内涵的最基本动作凝聚形式,是构成整体舞蹈语言的最小结构单位。动机本身具备一定的结构样式,同时又富有某种表达能力,因而也就具备了某种艺术个性和塑造形象的功能。在一个舞蹈中,如果动机设计成功,并且变化得当,那么则能为形象提供准确而又丰富的动作语汇。动机是捕捉形象的物质基础,是发展舞蹈语汇的核心。同时,它还是舞蹈在舞台呈现时统一风格的要素。
2、 舞蹈形象拟人化
舞蹈中的拟人化,是借鉴了文学修辞手法中的拟人修辞方式,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这样表现事物的方法,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事物的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创作主体的情感,让舞台下的观众感到所表现的事物不再是通常的生活中认知的形象,而是舞台上更鲜活、动人的艺术形象。
可以说,拟人化的手法常常作品是得以发展和进行的重要方法。它不仅为形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合理依据,同时,还帮助创作者发挥想象力,大胆的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投注到作品中。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尤其是在以非人物形象为载体的舞蹈作品创作中,拟人化的方法是一个能够为创作主体提供更多创新契机的方法。当然,拟人化的方法也有一个“度”的把握。我认为,拟人化要在尊重事物原始属性的基础上,以艺术真实为目的,并充分考虑到转变过程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既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才能使舞台形象不脱离人们的认知,从而达到代替创作者来表达主题的目的。
3、舞蹈编排的对比手法
在舞蹈中,为了增加舞台呈现的视觉可看性,常常通过对比手法,把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创作主体可以运用对比手法,把感觉特征相反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舞蹈作品的编排中,对比手法小到动作高低空间的对比,节奏快慢的对比,大到形象性格的对比,舞段风格的对比等等。有很多人说:“舞蹈是对比出来的”,虽不一定绝对,但由此可见对比手法对舞蹈这一舞台艺术和视觉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一个作品的形成包括选材,确立构思,进行元素取舍,对原始材料进行艺术化补充和引申,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作品意义的提炼等诸多环节,同时还包括实际排练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动机设计,动作语汇编排以及舞段之间的整体把控。这些环节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这整个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时而需要动用感性思维去获取灵感,时而又需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结构,经过不断地推翻、重构、修改、完善。作为创作者,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更娴熟地掌握好诸多手法,更好的掌控作品整体,从而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选材的定义
舞蹈选材,就是为舞蹈作品的创作选取合适的材料。舞蹈题材的选择,是对整部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等最直接的定位。它体现了编导的专业能力、审美品位以及对作品最后走向的把握。选材得当与否,是舞蹈创作前期最关键的因素,它对作品最终能否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创作主体要在选材过程中确定一个自己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并以此为立足点,只有在这一立足点的基础上选择素材,创作思路才清晰,作品的素材与主题才能统一。
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可以归纳为两个历程。一个由外到内的历程、一个由内到外的历程。“由外到内”,也就是舞蹈编导对客观生活情景心有所感、意有所属进而酝酿形成为舞蹈题材的过程。同样的生活,因创作者透视点和取材角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艺术构思的作品。只有始终明确选材之初的立足点,才能找到贴切之材,准确之材。
二、舞蹈构思的艺术化演变
舞蹈构思是创作者对生活原料进行改造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其任务是将生活素材在头脑中加工制作成为一种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舞蹈作品的构思阶段,是从舞蹈选材到舞台呈现的中间环节,构思阶段通过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直至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成艺术形象,从而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1、舞蹈构思的确立
随着创作过程中对构思的深入思考,创作主体会对不断对所选题材进行处理,对构思产生引申和补充,从而挖掘出舞蹈作品的主题,这一过程往往会产生新的视角和理解,使作品构思相比起最初阶段更加具有艺术美。这是一个编导调动审美经验进行综合思考的过程。
2、艺术化过程的引申和补充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需要根据构思对作品进行美化、深化、细化的艺术化加工,为舞蹈作品润色。在创作中,我们有必要将概念化、一般化、类型化的东西形象化、个性化、具体化。所谓“引申”与“补充”其实就是强化特点,挖掘出多侧面、多角度的表现方式,让一个构思、一个形象得到多方面的表现,只有这样作品才能丰满、充实、有力量。
3、艺术化过程中的元素提炼
进入到构思环节时,创作主体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所选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工作,即元素提炼。所选的元素在舞台上需具有美感和表意功能,能为舞蹈创作所充分运用,这是舞蹈作品从生活形态到舞台呈现转化的第一步。舞蹈作品中的元素必须精挑细选,任何元素在舞蹈作品中的出现都应该有它的价值和意义,而不能“滥竽充数”。对元素取舍得当,那么舞蹈作品的舞台呈现则言简意赅。
4、作品的意义提炼
作品的意义就是创作者意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创作过程初始,也许创作者尚未明确意识到创作意图 , 它作为一种模糊的情绪和冲动, 在暗中规范和引导作者的创作思维和肢体操作。而随着创作的完成,当作品形成有机的艺术整体,创作者总是希望看到主题思想在作品中得到升华。意义的提炼是整个作品的“神来之笔”,一个作品能不能立得住,很多时候是依靠意义提炼。这“神来之笔”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关系上的顺理成章,还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阅历,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寻找到“点睛之笔”,否则,就可能只是“画蛇添足”。
三、编创时的舞蹈手段运用
编舞的手段运用是作品从无到有再到登上舞台得以呈现的“生产环节”。编舞的手段多种多样,结合自我的创作实践,这里主要谈谈动作动机设计,形象的拟人化和对比手法。
1、舞蹈动作动机设计
舞蹈动机是塑造舞蹈形象、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内涵的最基本动作凝聚形式,是构成整体舞蹈语言的最小结构单位。动机本身具备一定的结构样式,同时又富有某种表达能力,因而也就具备了某种艺术个性和塑造形象的功能。在一个舞蹈中,如果动机设计成功,并且变化得当,那么则能为形象提供准确而又丰富的动作语汇。动机是捕捉形象的物质基础,是发展舞蹈语汇的核心。同时,它还是舞蹈在舞台呈现时统一风格的要素。
2、 舞蹈形象拟人化
舞蹈中的拟人化,是借鉴了文学修辞手法中的拟人修辞方式,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这样表现事物的方法,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事物的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创作主体的情感,让舞台下的观众感到所表现的事物不再是通常的生活中认知的形象,而是舞台上更鲜活、动人的艺术形象。
可以说,拟人化的手法常常作品是得以发展和进行的重要方法。它不仅为形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合理依据,同时,还帮助创作者发挥想象力,大胆的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投注到作品中。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尤其是在以非人物形象为载体的舞蹈作品创作中,拟人化的方法是一个能够为创作主体提供更多创新契机的方法。当然,拟人化的方法也有一个“度”的把握。我认为,拟人化要在尊重事物原始属性的基础上,以艺术真实为目的,并充分考虑到转变过程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既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才能使舞台形象不脱离人们的认知,从而达到代替创作者来表达主题的目的。
3、舞蹈编排的对比手法
在舞蹈中,为了增加舞台呈现的视觉可看性,常常通过对比手法,把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创作主体可以运用对比手法,把感觉特征相反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舞蹈作品的编排中,对比手法小到动作高低空间的对比,节奏快慢的对比,大到形象性格的对比,舞段风格的对比等等。有很多人说:“舞蹈是对比出来的”,虽不一定绝对,但由此可见对比手法对舞蹈这一舞台艺术和视觉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一个作品的形成包括选材,确立构思,进行元素取舍,对原始材料进行艺术化补充和引申,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作品意义的提炼等诸多环节,同时还包括实际排练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动机设计,动作语汇编排以及舞段之间的整体把控。这些环节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这整个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时而需要动用感性思维去获取灵感,时而又需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结构,经过不断地推翻、重构、修改、完善。作为创作者,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更娴熟地掌握好诸多手法,更好的掌控作品整体,从而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