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操作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操作教学;作用;策略;内涵;小学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必要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动手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操作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操作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1、有助于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采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比较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更轻松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而促进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仍然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实践来感知事物、获得表象,从而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小学数学教材里的一些运算定理、规律、公式等基本上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进行判断推理就要容易许多。
2、有助于易化学习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布鲁纳曾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概念教学,特别是起始概念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概念,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计算。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计算教学中通过操作教学,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应用题。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观性。他们在对抽象文字叙述的应用性问题解答中经常遇到困难,动手操作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用具把题意直接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我国传统教育过多地让学生听、记、模仿,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地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操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体验知识探究过程,并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操作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其基本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或认知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获得充足的感性材料,为理性飞跃做准备。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包含一系列的操作,它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地再现,而需要运用一定规则进行重组。对小学生而言,认知操作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学策略的设计要创设双重表征与情节记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有目的地操作,并与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相结合,这样数学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发展。
3、利用学具操作,促进知识理解。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一方面,它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形象和表象,有助于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提供学具,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还可以通过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操作体验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进而掌握高效知识表征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数学学科与数学学习的特点。
关键词:操作教学;作用;策略;内涵;小学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必要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动手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操作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操作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1、有助于培養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采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比较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更轻松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而促进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仍然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实践来感知事物、获得表象,从而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小学数学教材里的一些运算定理、规律、公式等基本上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进行判断推理就要容易许多。
2、有助于易化学习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布鲁纳曾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概念教学,特别是起始概念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概念,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计算。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计算教学中通过操作教学,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应用题。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观性。他们在对抽象文字叙述的应用性问题解答中经常遇到困难,动手操作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用具把题意直接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我国传统教育过多地让学生听、记、模仿,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地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操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体验知识探究过程,并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操作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其基本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或认知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获得充足的感性材料,为理性飞跃做准备。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包含一系列的操作,它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地再现,而需要运用一定规则进行重组。对小学生而言,认知操作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学策略的设计要创设双重表征与情节记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有目的地操作,并与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相结合,这样数学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发展。
3、利用学具操作,促进知识理解。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他们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一方面,它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动作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形象和表象,有助于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提供学具,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可以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还可以通过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操作体验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进而掌握高效知识表征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数学学科与数学学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