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语文课程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并且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么大众文化究竟为何如此受青少年的青睐,它与语文课程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大众文化,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笔者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做深入探讨,试图解决上述困惑与难题。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双重效应;隐性课程。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现代传媒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正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影响、甚至塑造着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它与主流文化、民间文化、精英文化共同形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景观。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的强劲势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语文教育领域。
  青少年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群体。当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时,它便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校园生活,影响着语文教育。一边是社会、教师、家长对大众文化影响的担心和怀疑,一边是学生对大众文化乐此不疲地追捧和义无反顾地喜爱。这"一边冷一边热"给语文教育带来了种种尴尬,并引起了我们对语文教育的反思。一味地漠视和排斥大众文化是没有用的,我们的教育者该做的是:研究大众文化受青睐地深层原因、找出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地联系、以合理利用大众文化为媒介,达到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思想、激发青少年语文学习兴趣和开发他们的创造性的目的,使大众文化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从加强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角度看,大众文化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对当代语文课程有什么影响?它在课程资源方面具有哪些价值?我们的语文课程又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吸纳大众文化?这些正是语文课程面临的困惑与难题。本文从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内涵的阐释入手,对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作一个全方位的探讨,进而提出大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措施,尝试解决以上困惑与难题。
  
   一、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关系
  
  对于"大众文化"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等。【1】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即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2】 语文课程资源非常广泛,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个框架中定义,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通过上述对大众文化和课程资源的分析界定,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课标的课程总目第二条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文化多样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又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都表明了大众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联系,它完全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给语文学习带来的双重效应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大众文化对语文学习的影响也不例外。仔细审视大众文化,它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带来了双重效应。
  (一) 大众文化对语文学习的正面效应:
  1、大众文化的形式多样化容易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众文化如网络文化、影视艺术,他们通过听觉和视觉把相关信息传递给人们,强化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全都是通过观看电视,而不是阅读文本。此外,网络中的论坛、博客、聊天室等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讨论、探究热点话题的一个平台。这些网络空间强烈的吸引学生用文字尽可能准确地抒发真情实感或发表独特见解,如果能合理开发利用,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另一种空间和环境。
  2、大众文化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有许多关于联系生活的规定。例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远离学生日常生活,语文教师往往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输,忽略了与现实生活、文化的结合。这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隔膜",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语文源于生活,也应该用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大众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学生更容易从大众文化中主动探究文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3、大众文化的正面效应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且尚未形成稳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时, "大众文化自然就会发挥自身的对内控制功能,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4】例如: 台湾作家刘墉的畅销书《萤窗小语》、《我不是叫你诈》等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生活, 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李宁牌运动系列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启发学生拥有积极乐观, 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热播的电视剧《家有儿女》讲述了一家五口人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和谐快乐地生活, 教导学生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创和谐社会;流行歌曲《隐性的翅膀》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歌词"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飞过绝望……"鼓励人们勇敢地走出困境, 追寻理想。大众文化中的正面情感因素引导着学生们热爱生活, 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二)大众文化对语文学习的负面效应:
  在看到大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正是这种负性面影响,令诸多家长和教师甚为担忧。
  1、大众文化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能力的形成。
  大众文化中充斥着大量庸俗、无聊、混乱而且不合语法规范的语言,污染了学生语言学习环境。这一点在网络流行语中尤为突出,并且有不少学生把这些网络符号用语应用于作文中。如:TMD(他妈的)、BT(变态)、MM(美眉)、GF(女朋友),很多学生开口"哇塞",闭口"好酷"。有的故意曲解一些词语,如可爱=可怜得没人爱;天才=天生蠢材等等。长期沉迷在被污染的语言环境中,难免会亵渎我们祖国语言的纯洁与美丽,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极为不利。
  2、大众文化弱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大众文化以影视、网络、卡通等视听文化为主,学生如果过分依赖会抑制思维品质的培养。大众文化多为"快餐型"文化,往往以流动绚丽的画面、节奏鲜明的音乐吸引受众,大脑在接受时往往失去思考时间。有人甚至宣称大众传播带来了"读图时代"、"浅阅读时代"。大量地阅读图像会弱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思维难以集中,造成创造性和想象性思维能力降低。
  3、大众文化误导学生对现实的认识。
  一些大众文本简化、歪曲现实生活,误导学生对现实的认识。比如,好莱坞电影中梦幻般的画面、贵族化的生活剥离了现实的真实性,使缺乏现实体验的中小学生追求享乐和奢华的愿望得以诱发,导致狂热追星、盲目追求时尚的现象出现。此外,大众文化中的暴力、色情、恐怖色彩对学生思想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使他们人际关系错位,人生态度畸变,学习风气浮躁,对语文课程的德育渗透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三、大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措施
  
  如果我们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不失为一种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在语文课程中开发利用。同时,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合理地避开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在开发大众文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拓宽语文课程资源的文化视野。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又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新课标赋予了语文课程文化更宽广的外延,这表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因市场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深刻变革。因此,贯彻落实两个课标的要求,在语文课程中积极引进以电影、电视、图书、网络、广告等以现代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制定的课程目标。
  (二)将大众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有许多关于联系生活的规定。例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做过一些探索:在讲解修辞知识时就经常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例子,如我告诉学生,"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像雾像雨又像风》)是博喻;"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头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同桌的你》)是排比……流行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得当,选择那些较高雅、富有情趣的流行歌曲,不仅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觉得教师与自己趣味相投,有亲切感),而且还能让学生觉得你是位多才多艺的教师进而产生对教师的敬佩感,产生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再比如:我在教授"什么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时,我就举例一些新近播出的电视剧如《金婚》、《家有儿女》,通过大家都熟悉的情节,告诉学生"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对现实生活做高度概括"就是现实主义。这比简单的说概念要形象生动地多。学生一下子就感觉这些抽象用语原来是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贴近。使得学生由喜欢语文教师到喜欢这门课,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乐学、好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升华。
  (三)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优势激活传统的经典文化。
  以现代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有着其独到的优势,例如它可以通过直观而震撼的视听效果、色彩鲜艳的包装效果、寓教于乐的生活休闲气息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育者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等技术,设置情境,激活传统经典文化,引发学生对当下时尚文化的思考。比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如《祝福》、《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早就拍成了电影,可以将电影引进课堂,把小说和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上进行比较、评价,从而正确的引导和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认识。有些流行歌曲本身就根据占典诗词改编而来,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引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的意象;邓丽君的《虞美人》、徐小凤的《别亦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则分别改编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这些具有亲和力的大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师充分发挥"过滤器"作用,引导学生取其精华。
  教师平时读到的美文,不妨印发给学生,阅读交流。让学生的心灵不要荒芜。当教师以一种自由的宽容的心态有技巧地对待流行文化时,学生就会自然地接受语文教学。当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后,他们对流行文化的扬长避短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对比较广博的阅读视野,不但对当下阅读中的流行趋向具有良好的把握和清醒的判断能力,还要能辨析出当代作品和历史经典文本之间的思想沿革与艺术影响关系。"【5】
  教师还可以将主动权归还学生, 在活动课程或假期社会调查中, 从专题或调查的角度, 例如: 揭开"超女"和"快乐男生"的神秘面纱、韩剧的诱惑力究竟有多大、你眼中最经典的广告和流行音乐中的流行因素等, 组织协调他们对大众文化进行探究性的综合学习, 领悟其中暗藏的真谛。对于那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弃其糟粕, 教会他们进行文化识别,认识其不足, 形成坚固的"文化防线"。
  大众文化的发展给语文课程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挑战。它已成为中学生生活成长的大环境之一。唯有客观正确地认清大众文化, 并加以合理的筛选、开发和利用, 大众文化才能成为积极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29。
  [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4]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杨俊蓄:寻找流行读物中的文学经典原型.语文学习,2005,6.23。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期刊
摘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形成和为学生创业提供灵感和机遇。大学生创新需要一个有力的体制机制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才能积极有效的运作。本文提出基于学科竞赛下的长效工作机制,并系统的介绍平台构成和运作模式,使其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机制。    一、引言    社会高速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人把农村人口外流说成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农村出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长期重"农"轻"副"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有: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偏多;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限制;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等。加快劳动力的转移,一是扩大城市和城市经
期刊
摘要: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策略。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期刊
摘 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就是生产和检验、材料、零部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文章就新形势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两个
期刊
摘要: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和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环节。加强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建立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是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基础;财务;会计。    会计基础工作是指单位或部门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考核经济责任的一系列最基本、最基础的
期刊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的特点,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做名副其实的"第一媒介"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这里就我对如何增强与观众接触最为广泛密切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略谈几点浅薄的想法和建议。我认为,扩大新闻信息来源,丰富信息内容是关键。    一、 扩大新闻信息来源    加大新闻播出数量,使之在有限的播出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量,才能满足各个层次的受众的需求,
期刊
军队会计信息是对军队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而军队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军队单位会计核算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虚假。军队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严重误导决策者,更严重是弱化军事资源配置效率。为此,本文针对军队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对策,以期能对优化军事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军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人员因素  1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对于目前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明确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本文仅就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以此为政策、规划的制定者们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
期刊
摘 要: 虚拟组织的出现、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本文采用开放系统的观点,分别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的决策模型、实施形式,并讨论了人力资源虚拟管理后的风险及风险回避,最后指出了虚拟后人力资源部门的新角色。  关键词: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虚拟组织;开放系统;业务外包。    引 言:  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Virtu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