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高职教育工作的优化与完善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实际的工学结合模式一直存在责任不清、管理不力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价值。现代高职院校必须从理念、制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对以往的工学结合模式展开深层次的剖析,这样才能通过有效的调整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培養出更多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形式,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职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同时在学习环境中工作,通过二者的结合来实现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则是保证工学结合模式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出现。高职院校必须清晰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通过更加创新的管理方针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帮助。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1.1外部环境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首先就体现于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乃至生活带来的改变。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学生的生活环境会从学校过渡到企业,对于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的学生来说,这种外部环境的变更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学校环境更加关注对学生思想与知识的引导,“育人”才是校园环境的基调。而社会环境的主要目标则是对利益的追求,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其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其次,学校与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天壤之别。校园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虽然更加轻松,但却是在学校的集体制度下生活的。而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喜好,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1.2信息不对等导致管理效率持续的降低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工作是工读交替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校的管理方式由集中变得更加分散。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与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生产管理,而学校的管理与教育重心则更加全面。一旦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存在延迟或障碍,就很容易导致二者的衔接出现脱节,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与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学生管理机构,学校用学校的办法管理学生,企业用企业的方式管理员工。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校企双方在责任分工、考核监控、教学指导等方面并没有达成确切的意向,最终会给双方各自的工作带来新的问题。而且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工学结合期间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带队教师,这些教师对企业的生产并没有系统的认识。而企业方面指派的指导人员很多也没有专业的教育能力,无法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有效的指导。
1.3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冲击
除以上两点之外,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学生的身份就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学校的教学氛围依然是学生所熟悉的。这些熟悉的人际交往方式与个体角色并不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在进入工学结合模式之后,学生的身份会迅速从学生转变为学徒,随之而来的陌生角色体验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就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到“学徒”的身份之后,自然就会失去以往“天之骄子”般的自豪感。这种社会地位落差带来的冲击,会让很多高职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2.1完善工学结合理念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在明确认识到了现阶段“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学生管理问题之后,校企双方必须基于发展需求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而通过更加立体化的管理体系来提升“工学结合”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来说,校企双方必须正确对待教育与管理在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实际比重。对于学生来说,“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管理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能满足企业对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学校方面不仅要为学生开展专业技术教育,同时也要为学生带来职业道德与社会常识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修养,并且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必须合理确认双方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责任比重。在“工学结合”模式当中,学生更多是以学徒工的身份来参与到学习与生活中的。这就决定在管理工作当中,更多的应该以企业管理为主,同时以学校的管理工作为辅。校企双方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更加科学的奖惩机制,这样才能通过制度的确认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而在惩罚措施方面,校企双方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绪,坚持以说教为主的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2优化三方管理机制建立共同管理平台
在确认了基础的管理理念之后,校企双方就要从实际的管理措施角度出发,强化高职学生管理质量。一方面来说,校企双方必须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来说,虽然已经无法给学生带来全面的管理指导,但也应该关注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实习单位实际考察学生工作情况,同时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为了迅速解决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浮现的具体问题,学校可以将每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让小组长定期向学校汇报组员的实习情况。而对于企业来说,面向普通员工的管理制度是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企业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制定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对于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企业要更多的进行鼓励与引导。
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实际价值,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实习中取得实际的进步。企业可以对学生的到岗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通过网络渠道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校乃至学生家长方面。同时企业单位可以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来专门成立一个学生管委会。在工学结合期间,企业可以通过管委会来下达相应的管理措施。而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单位的实际考察,来对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验证与处理。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方面的合作,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随时访问的学生服务网站,并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免费为已经步入社会中的学生提供维权服务、心理调节、就职指导等服务。除此之外,校方也应该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利益。在制定具体的工学结合计划时,要从三方的利益角度出发,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确保“工学结合”模式能够取得长久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通力合作。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则是“工学结合”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崭新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通过与企业方面的合作为学生的工学结合制定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保障各方权益的同时,让“工学结合”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修丹.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思路初探[J]. 人才资源开发,2015(24):47-48.
[2]王琪.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研究[J]. 职教论坛,2016(14):85-88.
[3]徐进. 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J]. 教育与职业,2013(35):33-34.
作者简介:
郭连业,男,1987年9月,民族:汉,山东潍坊人,硕士学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 学生管理。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引言
“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的主要形式,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职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学习,同时在学习环境中工作,通过二者的结合来实现高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对高职学生的管理,则是保证工学结合模式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问题随之出现。高职院校必须清晰认识到“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通过更加创新的管理方针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帮助。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1.1外部环境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首先就体现于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乃至生活带来的改变。工学结合过程中,高职学生的生活环境会从学校过渡到企业,对于社会经验严重不足的学生来说,这种外部环境的变更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学校环境更加关注对学生思想与知识的引导,“育人”才是校园环境的基调。而社会环境的主要目标则是对利益的追求,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其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其次,学校与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天壤之别。校园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虽然更加轻松,但却是在学校的集体制度下生活的。而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喜好,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自律意识。
1.2信息不对等导致管理效率持续的降低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工作是工读交替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校的管理方式由集中变得更加分散。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与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生产管理,而学校的管理与教育重心则更加全面。一旦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存在延迟或障碍,就很容易导致二者的衔接出现脱节,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学习。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与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学生管理机构,学校用学校的办法管理学生,企业用企业的方式管理员工。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校企双方在责任分工、考核监控、教学指导等方面并没有达成确切的意向,最终会给双方各自的工作带来新的问题。而且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工学结合期间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带队教师,这些教师对企业的生产并没有系统的认识。而企业方面指派的指导人员很多也没有专业的教育能力,无法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有效的指导。
1.3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冲击
除以上两点之外,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学生的身份就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学校的教学氛围依然是学生所熟悉的。这些熟悉的人际交往方式与个体角色并不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在进入工学结合模式之后,学生的身份会迅速从学生转变为学徒,随之而来的陌生角色体验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就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到“学徒”的身份之后,自然就会失去以往“天之骄子”般的自豪感。这种社会地位落差带来的冲击,会让很多高职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
2.1完善工学结合理念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在明确认识到了现阶段“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学生管理问题之后,校企双方必须基于发展需求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而通过更加立体化的管理体系来提升“工学结合”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来说,校企双方必须正确对待教育与管理在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实际比重。对于学生来说,“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管理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能满足企业对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学校方面不仅要为学生开展专业技术教育,同时也要为学生带来职业道德与社会常识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修养,并且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必须合理确认双方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责任比重。在“工学结合”模式当中,学生更多是以学徒工的身份来参与到学习与生活中的。这就决定在管理工作当中,更多的应该以企业管理为主,同时以学校的管理工作为辅。校企双方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更加科学的奖惩机制,这样才能通过制度的确认来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而在惩罚措施方面,校企双方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绪,坚持以说教为主的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2.2优化三方管理机制建立共同管理平台
在确认了基础的管理理念之后,校企双方就要从实际的管理措施角度出发,强化高职学生管理质量。一方面来说,校企双方必须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来说,虽然已经无法给学生带来全面的管理指导,但也应该关注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实习单位实际考察学生工作情况,同时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为了迅速解决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浮现的具体问题,学校可以将每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让小组长定期向学校汇报组员的实习情况。而对于企业来说,面向普通员工的管理制度是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企业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制定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对于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企业要更多的进行鼓励与引导。
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实际价值,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实习中取得实际的进步。企业可以对学生的到岗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通过网络渠道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校乃至学生家长方面。同时企业单位可以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来专门成立一个学生管委会。在工学结合期间,企业可以通过管委会来下达相应的管理措施。而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单位的实际考察,来对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验证与处理。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方面的合作,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随时访问的学生服务网站,并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免费为已经步入社会中的学生提供维权服务、心理调节、就职指导等服务。除此之外,校方也应该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利益。在制定具体的工学结合计划时,要从三方的利益角度出发,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确保“工学结合”模式能够取得长久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通力合作。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则是“工学结合”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崭新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通过与企业方面的合作为学生的工学结合制定更加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保障各方权益的同时,让“工学结合”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修丹.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思路初探[J]. 人才资源开发,2015(24):47-48.
[2]王琪.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研究[J]. 职教论坛,2016(14):85-88.
[3]徐进. 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J]. 教育与职业,2013(35):33-34.
作者简介:
郭连业,男,1987年9月,民族:汉,山东潍坊人,硕士学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 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