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最常见、最基础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说小学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提问,提问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提问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确保提问质量,才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重视提问,合理设计,综合运用教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45-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采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教材。即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重点难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设计问题应从教学目的出发,以教学的关键为主线,把问题串在这一主线上,真正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之效。同时,也只有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才能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课本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针对学生。也就是说,提问要紧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等。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所能够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程度、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方方面面,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反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提问要有引导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故事性的教学文本,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们较为准确地获知文章的大意,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对故事后折射出的一些思想与情感有较好的领会,要进一步透过故事领会文章的主旨,也让教学提问更自然更深入地展开。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更深入的感受,我首先从“镇定”入手,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并且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会给大家适时地补充一些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读后分小组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平时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特别注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发扬学生的创造潜力。整个问题的设计呈现出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趋势。教者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语,然后以“撞”这一训练点切入,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体会“撞”与“磕、碰”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撞”中所蕴含的“勇敢”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者设问:“那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呢?”针对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围绕各自观点热烈争辩。如此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争辩能力、表达能力。
四、提问要有拓展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当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展开想象。
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我这样假想问:“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20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學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五、提问要有激励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
如教学《落花生》时,当学到父亲把花生的好处与苹果、桃子相比较时,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苹果、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并不是缺点。正如现在做好一则广告所产生的良好效益一样,勇于发现自己,推销自己并没有错。这位同学的见解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我也及时表扬他有个人的见解,但又话锋一转,点出在本文中,父亲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赞美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非贬低苹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应该鼓励。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最佳方式,不断地推敲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有质的飞跃,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封桂花.有效问答,共享对话——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6(9).
[2]朱月玲.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12):49-49.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145-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思维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采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教材。即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重点难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设计问题应从教学目的出发,以教学的关键为主线,把问题串在这一主线上,真正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之效。同时,也只有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才能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课本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针对学生。也就是说,提问要紧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等。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所能够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程度、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方方面面,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反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提问要有引导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故事性的教学文本,对于这类文本,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们较为准确地获知文章的大意,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对故事后折射出的一些思想与情感有较好的领会,要进一步透过故事领会文章的主旨,也让教学提问更自然更深入地展开。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更深入的感受,我首先从“镇定”入手,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并且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会给大家适时地补充一些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不仅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读后分小组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平时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特别注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发扬学生的创造潜力。整个问题的设计呈现出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趋势。教者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语,然后以“撞”这一训练点切入,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体会“撞”与“磕、碰”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撞”中所蕴含的“勇敢”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者设问:“那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呢?”针对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围绕各自观点热烈争辩。如此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争辩能力、表达能力。
四、提问要有拓展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当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展开想象。
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我这样假想问:“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20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學生纷纷举手发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五、提问要有激励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举措。
如教学《落花生》时,当学到父亲把花生的好处与苹果、桃子相比较时,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苹果、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并不是缺点。正如现在做好一则广告所产生的良好效益一样,勇于发现自己,推销自己并没有错。这位同学的见解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我也及时表扬他有个人的见解,但又话锋一转,点出在本文中,父亲主要是通过比较来赞美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并非贬低苹果和桃子,不同的看法应该鼓励。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课堂提问的最佳方式,不断地推敲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有质的飞跃,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封桂花.有效问答,共享对话——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6(9).
[2]朱月玲.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12):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