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具备做一个出色的人的基本的素质,对于我们当前素质教育的实现有很大的作用。
  我认为,当前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的学生逐渐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我们能够一次次从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这些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上善若水的博大胸襟
  
  老子在道德中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品德最高尚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而我们学生也应当具备这样的美德,在问社会能给予我们什么之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能给社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保持平和的心境,保持处处为他人着想,却又不计较得失的博大胸襟。
  
   3、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孔子所说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体现着这种意识,并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而我们当代的学生欠缺的就是这种意识,多数人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努力奋斗也是为了将来自己能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从不想为国家为民族能做些什么。我们有义务让他们知道,这种想法是狭隘的,是不可取的。
  
  4、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我们有义务发扬下去。不故步自封,不夜郎自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断进步。
  
   5、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
  
   曾国藩曾经说过“少大言,多条理,久之必成大器”,只要我们养成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向着我们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没有不成功的。而我们好多学生胸怀天下,自己的房间却和狗窝一样,试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知道“天下大事做于细”,要放下身段,放下所谓的清高,从点滴小事做起,让纷乱的生活有条理起来,才有助于成功。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完美的结合,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音乐新课标倡导新的教学理念,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对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深入分析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提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在现实中初中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普遍低下、互动不足。本文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法的改进、语言表达的引导示范、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互动交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
小学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就体现在作文上。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固然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教学,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上下功夫,不但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    一、训练观察    1.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然后设法接近他,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以防“身在
新老隧道人行横通道爆破施工控制技术在国内可供借鉴的方法较少。以广清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天坪岭新老隧道拼接人行横通道施工为例,对隧道工程开挖施工爆破地震波的振动监测方法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呢?  一、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
在山地、重丘地带修建公路时,隧道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工程。隧道施工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影响当地的地下水环境,因此,如何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不仅需要关注施工期的措施,还
2009年地理科考试说明强调:命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强调能力、注重探究性,注意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以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和事业发展。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复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巩固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有地理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以有利于学生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这是今后能否更好地成长的关键。学生的创新意识依赖于教育和培养。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体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其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作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感悟生活    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是对学生
一、中学生认知音乐的过程分析    1.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首先就要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时不能要求他们去刻意理解很多,只要能大致感觉到音乐的好听、不好听、忧愁的、欢快的、兴奋的、悲痛的、激动的、平静的等情绪,就可以加以褒奖。因为对音乐的初步感知是进一步理解和学习音乐的必要条件。我们看到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每日苦苦训练,从基础音阶开始,一直到掌握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