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下,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现占地面积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于1992年2月建成开放。中国丝绸博物馆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其基本陈列包括序厅、历史文物厅、蚕丝厅、染织厅、现代成就厅五部分。
历史悠久
源起东方。踏入馆内,目光就被各种图案精美、做工精细的丝绸所吸引。中国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先民创立了以桑蚕丝为特色的蚕桑丝织技艺,在古代有很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史料记载和神话传说,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蚕茧、纺织工具、丝绸残迹等实物,都在科学上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就已出现了蚕桑丝绸业。欣赏这些简单却又精致的器具,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周律汉韵。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蚕桑丝绸业的技术和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丝绸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不仅家蚕的蚕种培育和养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开口的踏板织机和以专门程序来控制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极大丰富了丝绸的种类。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基本上打通了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形成了一条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促进了丝绸的生产和技术上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两千多年的丝绸文明,成为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盛世气象。隋唐五代时期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产区空前扩大,丝绸贸易十分发达,以束综提花机为代表的多種织机的使用极大丰富了丝绸的品种。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汉以来的古典丝绸生产体系在吸收大量新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体系,并主导了此后的丝绸技术主流。
时代新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桑品种、缫丝、丝织、印染整理、生产管理、工艺设备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丝绸成为国家重要外贸创汇产品,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80年代末90年代初跨入自动化电子信息时代,20世纪末通过“东桑西移”等措施,中国丝绸走出低谷,再续辉煌。
文化深厚
五色体系。“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这里的“绿”就是荩草,其中含木樨草素,加入绿矾能生成绿色,加入草木灰能生成黄色。自商周以来,中国人利用天然的矿物颜料及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染色体系。丰富多样的色泽是中国丝绸闻名遐迩的原因之一。高超的染色技术,赋予了丝绸新的生机,使丝绸艺术得到了完美体现。看着展出的布料,色彩艳丽却又清新,带着一种自然的美感。
蚕乡遗风。蚕桑丝织是江、浙、蜀等地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孕育了蚕乡特殊的蚕事习俗。蚕桑花暖蚕事始,清明的时候蚕乡各地要轧蚕花,这是一种祈盼蚕神保佑和蚕桑丰收的活动。蚕花由红、黄、绿三色的彩纸或绢做成,它象征着蚕神,是蚕农心目中的吉祥物。
清水丝绵。丝绵是一种轻柔御寒佳品,以次茧加工而成。浙江余杭是丝绵主产区,有“茧前处理、蒸煮、漂洗、扯绵、干燥、包装”一整套制绵工艺,其中以漂洗最为关键,一定要用清水反复漂洗,才能制成白如玉、薄如纸、软如云的上等丝绵。1929年,“余杭清水丝绵”荣获首届西湖博览会展品特等奖。传统而朴素的技艺,却织就了精致而实用的丝制品。
提花织机。为了使织机能反复有规律地织造复杂花纹,人们先后发明了各类提花机。提花机的基本概念是将提花规律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利用提花规律来控制提花程序的织机。凡有花纹的纺织品织造时,将提花信息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这种记忆信息就能得到循环使用。馆内有各种人物模型,展示的是正在用织机织布的样子,或低头,或操弄机器,形态各异,十分生动。
历史悠久
源起东方。踏入馆内,目光就被各种图案精美、做工精细的丝绸所吸引。中国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先民创立了以桑蚕丝为特色的蚕桑丝织技艺,在古代有很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史料记载和神话传说,近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蚕茧、纺织工具、丝绸残迹等实物,都在科学上证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就已出现了蚕桑丝绸业。欣赏这些简单却又精致的器具,不得不让人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周律汉韵。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蚕桑丝绸业的技术和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丝绸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不仅家蚕的蚕种培育和养蚕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且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开口的踏板织机和以专门程序来控制经线提升规律的提花机,极大丰富了丝绸的种类。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基本上打通了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形成了一条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促进了丝绸的生产和技术上的传播、交流和融合。两千多年的丝绸文明,成为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盛世气象。隋唐五代时期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产区空前扩大,丝绸贸易十分发达,以束综提花机为代表的多種织机的使用极大丰富了丝绸的品种。在这样的背景下,秦汉以来的古典丝绸生产体系在吸收大量新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体系,并主导了此后的丝绸技术主流。
时代新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桑品种、缫丝、丝织、印染整理、生产管理、工艺设备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丝绸成为国家重要外贸创汇产品,自20世纪70年代起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80年代末90年代初跨入自动化电子信息时代,20世纪末通过“东桑西移”等措施,中国丝绸走出低谷,再续辉煌。
文化深厚
五色体系。“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这里的“绿”就是荩草,其中含木樨草素,加入绿矾能生成绿色,加入草木灰能生成黄色。自商周以来,中国人利用天然的矿物颜料及植物染料进行染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染色体系。丰富多样的色泽是中国丝绸闻名遐迩的原因之一。高超的染色技术,赋予了丝绸新的生机,使丝绸艺术得到了完美体现。看着展出的布料,色彩艳丽却又清新,带着一种自然的美感。
蚕乡遗风。蚕桑丝织是江、浙、蜀等地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孕育了蚕乡特殊的蚕事习俗。蚕桑花暖蚕事始,清明的时候蚕乡各地要轧蚕花,这是一种祈盼蚕神保佑和蚕桑丰收的活动。蚕花由红、黄、绿三色的彩纸或绢做成,它象征着蚕神,是蚕农心目中的吉祥物。
清水丝绵。丝绵是一种轻柔御寒佳品,以次茧加工而成。浙江余杭是丝绵主产区,有“茧前处理、蒸煮、漂洗、扯绵、干燥、包装”一整套制绵工艺,其中以漂洗最为关键,一定要用清水反复漂洗,才能制成白如玉、薄如纸、软如云的上等丝绵。1929年,“余杭清水丝绵”荣获首届西湖博览会展品特等奖。传统而朴素的技艺,却织就了精致而实用的丝制品。
提花织机。为了使织机能反复有规律地织造复杂花纹,人们先后发明了各类提花机。提花机的基本概念是将提花规律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利用提花规律来控制提花程序的织机。凡有花纹的纺织品织造时,将提花信息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这种记忆信息就能得到循环使用。馆内有各种人物模型,展示的是正在用织机织布的样子,或低头,或操弄机器,形态各异,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