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平台。物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高中物理教育目标不侧重于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素质培养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高中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创造性。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三、加强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四、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学了电流磁场,就可以制作电磁铁、电磁继电器;学了电磁感应就可以制造发电机:学了通电导体在磁场受力作用而运动就可以制造电动机:等等。这些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很好素材,教学中必须发挥物理学的这一优势。深入宣传邓小平同志的这个重要观点,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学习、运用科学。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素质,就可以自觉地运用科学解决一些未曾遇到过的问题。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比较注意宣传科学和科学的巨大作用,对技术和发明的作用宣传不够,这是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发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的现象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换向器,线圈还是不能持续转动下去,因此做不成电动机:回旋加速器的原理虽然离不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但如果没有设计巧妙的“D形盒”,原理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从科学到生产力,离不开技术,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发明,纠正重理论轻技术的观念,这是当前我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有的人还以“亲眼所见”作为证明其正确的论据。其实它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材料要丰富全面,观察要客观求实,实验要重复可比,结论要逻辑明确”相违背。
  五、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相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六、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总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围绕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正成为素质教育形势下教育界同行研究的热点,许多学科也都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成果。但受追求升学率、功利性选择专业的影响,历史学科普遍被认为是副科,倍受“冷落”。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本地区历史教学普遍地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虽有了一些探索,大多数在课堂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转折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呈现出丰富性和活跃性,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我们应怎样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我们将会在这样的时代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怎样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一、当代青少年如何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  从当前的国际大环境来看,世界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
期刊
高中政治不仅是一门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更是一门对于提升学生成绩至关重要的课程。但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让高中政治教学水平很难提升,这就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方面加强。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取得一席之地,取得优异的成绩呢?其实很简单,只要策略够创新,思想够活跃,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够独特,就一定能够在教学上取得质的飞跃。  在解决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问题时必须清楚问题的所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问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面向联机事务处理(OLTP),以处理日常事物为目的,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保证完成每个具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教师提出了各种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内容设计、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师传统的角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着、更是学习者、反思者、研究者。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真正转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研究能
从2008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进行。这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对象是: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
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是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活动的遗迹。既不会重演,又无法实验。但是,历史都具有突出的情景性,要把过去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并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想象,开展思维活动获得正确历史知识并有所创新。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
任何一节好的地理课,需要老师的精心准备,也和学生的好学、乐学是分不开的,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想轻松上好一节地理课,就需要老师未雨绸缪,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那么什么样的学习习惯是我们地理课堂所必须的呢?又是如何培养的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了解教学目标  (一)学生要充分了解学习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重难点能够把握的话,
王宁(化名)是位刚毕业、在某跨国公司任职的白领,感觉白天上班如打仗,下班到家“人都被掏空了”,可就是这样,11点半上床后,就开始用手机刷抖音、追剧、玩游戏, “似乎只有到
期刊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作为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