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便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及增强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写作 问题 对策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写作是体现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低。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一直是困扰考生的最薄弱环节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言简单。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词简单。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写英语文章时,大脑似乎短路了,对于很多学过的单词怎么都想不起来,只能想到一些最基本的词汇。第二,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单一。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只会使用简单句,不会使用复合句,一使用复合句就错误百出。据统计,学生写作时使用最多的句子结构有:主谓宾、主系表结构的简单句;there be句型;I think引导的宾语从句;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after,before和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等。而且这些句子通常都是主动态,使用同一主语,看起来大同小异,读起来节奏单一、毫无起伏,令人乏味。
2.中式英语表达法。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错误:
(1)There has a tree.→正确:There is a tree.
(2)I think he is not a good teacher.→正确:I don’t think he is a good teacher.
(3)Yesterday rained a whole night.→正确:Yesterday it rained all through the night.
(4)Although he worked hard,but he failed.→正确:Although he worked hard,he failed.
这些典型的中式英语表达法正是学生用汉语思维模式进行写作的结果。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许多学生写作时都是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汉语句子,再翻译成英语,把母语的某些语言项目直接迁移到目的语中去。如第一个例句,学生们脑子里想的汉语句子是“那有一颗树”,而“有”在英语里对应的单词是“have”,因此就出现了“There has a tree.”的低级错误。实际上,学生对there be句型的用法已经十分熟练,只是用汉语模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容易让他们忽视英语的习惯用法,致使写出汉语模式的英语句子。
3.结构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许多学生在平时写作训练时就没有养成先列提纲再进行写作的习惯,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导致文章内容零乱,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一点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有所体现。四、六级考试的写作部分一般会给出三点提纲,这其实有助于学生在写作前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逻辑框架。而实际上,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每点内容进行扩充,在下笔前并没有进行整体构思,没有考虑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致使整篇文章结构松散,没有连贯性,甚至有的学生写到最后竟与自己之前阐明的观点完全相反。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
1.增加写作课时。
目前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以听说课和精读课为主,并没有专门的写作课。
而且现行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中,写作仅附属于单元教学内容,只出现在每单元的课后习题中,对于写作技巧也没有系统而全面的讲解。有时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这仅有的写作练习也会被跳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适当增加写作课时,让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教学单元内系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此外,教师在精读课上也可以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来介绍一些写作技巧,并设计一些写作训练活动,如改写文章中的句子、对课文进行缩写或续写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篇章段落和作文模式的感性认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意识。
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他们对于写作的话题无话可说,通常都是想一句写一句,凑够字数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一写起文章就感到自己词穷句尽,满肚子的话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表达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又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不要在学生写作前就给出范文,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单一的让学生背诵范文、模仿范文的教学模式,只能让他们被动地接收信息,不利于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变通,这种表达法行不通时换另外一种,在下笔前要仔细搜索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寻找以前学过的合适的词汇、短语,甚至用篇章加以套用,不要使用自己没有把握的表达方式。
3.重视汉英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写作当中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错误,尽量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英汉的交际策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利用母语优势,归纳总结出英汉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强化母语的正迁移,弱化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只有了解了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才能在写作中的语篇层面自觉地遵循英语的思维特点、把握整理思路,写出地道的英语。
4.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框架意识。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上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与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因此,中国学生写英语文章也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大体内容,养成下笔前先列提纲的写作习惯。教师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也可以对不同文体的框架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文章应如何从整体上下手。
如果作文框架意识良好,写作就成为一个填空的过程了。框架万变不离其宗,适当地填入观点、素材,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立起来了。
5.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反馈。
单靠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而且耗费的时间太长,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已有学者提出“评改培训—同学自评—同学互评—心得交流—教师评改”五步法,尽管这种多级评价法的实际操作还有待考究,但它体现了多元性、互动性、合作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学生互评的评价法已在实际教中得以运用,它既符合合作学习理论,又能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提高他们对自身优缺点的认识,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对文章的主人翁感,对教师评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心得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写作经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写作技巧。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及时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程平,刘小娟.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结构性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54-56.
[3]宋岩.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2):144-146.
[4]周文博.大学英语写作多级评改模式探析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167-169.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写作 问题 对策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写作是体现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低。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一直是困扰考生的最薄弱环节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了解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言简单。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用词简单。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写英语文章时,大脑似乎短路了,对于很多学过的单词怎么都想不起来,只能想到一些最基本的词汇。第二,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单一。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只会使用简单句,不会使用复合句,一使用复合句就错误百出。据统计,学生写作时使用最多的句子结构有:主谓宾、主系表结构的简单句;there be句型;I think引导的宾语从句;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after,before和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等。而且这些句子通常都是主动态,使用同一主语,看起来大同小异,读起来节奏单一、毫无起伏,令人乏味。
2.中式英语表达法。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错误:
(1)There has a tree.→正确:There is a tree.
(2)I think he is not a good teacher.→正确:I don’t think he is a good teacher.
(3)Yesterday rained a whole night.→正确:Yesterday it rained all through the night.
(4)Although he worked hard,but he failed.→正确:Although he worked hard,he failed.
这些典型的中式英语表达法正是学生用汉语思维模式进行写作的结果。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许多学生写作时都是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汉语句子,再翻译成英语,把母语的某些语言项目直接迁移到目的语中去。如第一个例句,学生们脑子里想的汉语句子是“那有一颗树”,而“有”在英语里对应的单词是“have”,因此就出现了“There has a tree.”的低级错误。实际上,学生对there be句型的用法已经十分熟练,只是用汉语模式进行思维的习惯容易让他们忽视英语的习惯用法,致使写出汉语模式的英语句子。
3.结构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许多学生在平时写作训练时就没有养成先列提纲再进行写作的习惯,往往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导致文章内容零乱,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一点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有所体现。四、六级考试的写作部分一般会给出三点提纲,这其实有助于学生在写作前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逻辑框架。而实际上,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每点内容进行扩充,在下笔前并没有进行整体构思,没有考虑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致使整篇文章结构松散,没有连贯性,甚至有的学生写到最后竟与自己之前阐明的观点完全相反。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
1.增加写作课时。
目前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以听说课和精读课为主,并没有专门的写作课。
而且现行的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中,写作仅附属于单元教学内容,只出现在每单元的课后习题中,对于写作技巧也没有系统而全面的讲解。有时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这仅有的写作练习也会被跳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适当增加写作课时,让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教学单元内系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此外,教师在精读课上也可以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来介绍一些写作技巧,并设计一些写作训练活动,如改写文章中的句子、对课文进行缩写或续写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篇章段落和作文模式的感性认识,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意识。
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他们对于写作的话题无话可说,通常都是想一句写一句,凑够字数敷衍了事;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一写起文章就感到自己词穷句尽,满肚子的话不知如何表达。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能够表达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又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教师不要在学生写作前就给出范文,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单一的让学生背诵范文、模仿范文的教学模式,只能让他们被动地接收信息,不利于形成主动的学习意识。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变通,这种表达法行不通时换另外一种,在下笔前要仔细搜索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寻找以前学过的合适的词汇、短语,甚至用篇章加以套用,不要使用自己没有把握的表达方式。
3.重视汉英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写作当中母语负迁移所产生的错误,尽量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对比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英汉的交际策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还应利用母语优势,归纳总结出英汉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强化母语的正迁移,弱化母语的负迁移。学生只有了解了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才能在写作中的语篇层面自觉地遵循英语的思维特点、把握整理思路,写出地道的英语。
4.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框架意识。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上遵循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与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因此,中国学生写英语文章也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大体内容,养成下笔前先列提纲的写作习惯。教师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也可以对不同文体的框架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文章应如何从整体上下手。
如果作文框架意识良好,写作就成为一个填空的过程了。框架万变不离其宗,适当地填入观点、素材,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立起来了。
5.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及时反馈。
单靠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不仅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而且耗费的时间太长,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已有学者提出“评改培训—同学自评—同学互评—心得交流—教师评改”五步法,尽管这种多级评价法的实际操作还有待考究,但它体现了多元性、互动性、合作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学生互评的评价法已在实际教中得以运用,它既符合合作学习理论,又能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提高他们对自身优缺点的认识,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对文章的主人翁感,对教师评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心得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写作经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完善写作技巧。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及时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程平,刘小娟.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结构性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54-56.
[3]宋岩.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0,(2):144-146.
[4]周文博.大学英语写作多级评改模式探析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