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注入,忽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忽视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及解题过程等若干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而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呢?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把学生引入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讲分数的应用题中单位“1”的变化时,先口算一道题,“你们今年12岁,李老师今年36岁,李老师比你们大几岁?”同学们答:“大24岁。”“李老师比你们大24岁,也就是你们比李老师小几岁?”同学们有答:“小24岁。”老师接着问道,“你们今年12岁,李老师今年36岁,李老师比你们大几倍?”同学们说“大2倍。”老师再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你们的年龄比李老师小2倍?”同学们的答案不一致了,同学们开始讨论。这时,通过语言的不断启发追问,激起了学生高潮的学习情绪,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外乎概念、定理公式、训练三个环节。怎样在这三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理、公式,进行题海训练,通过“见多识广”来达到“高分低能”,从而让人一提起数学,就感到是枯燥的做不完的习题,这当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应激发学习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双边活动也频繁,,有问有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热热闹闹,学生掌握知识多,根据布鲁纳的说法:创设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符合其认识需要,并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动机。所以说,要真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认知的情景。
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引导
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全依赖讲课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分析、归纳和引导的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学习简便四则运算时,运用“高斯的故事”,分析高斯的答案是怎样求出来的,并提出如果是偶数相加时和又为多少,偶数和奇数的差为多少等问题。注意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对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的问题积极引导,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从小能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的思维辨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并开发创新思维。
四、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而发展起来的。这就给我们很多创设情景的方法。数学学习很多是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在教材的编排中,一般会以一小段实际生活例子作为引子,继而再给出概念,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参与发现概念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五、注重学习评价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在布置完课堂作业后,我总是手握红笔,在学生间巡视,对学生做对的题目及时打上“√”,对学生在作业中有进步或有创造性的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批改作业时我采用分步评价法:即不只看最后结果,而注重看学生的做题过程和思维过程,学生的作业如果表现突出:字迹工整、满分、有进步、解出了难题我都让他们到学习组长那里去加分。期末,对作业总加分的前几名给予奖励。在作业批改中,我借鉴作文课给学生作文写评语的教法,在学生作业的精彩或疑问处加以批语提示,比如:你真聪明!你的解法很妙!做得真好!再把字写大一些就更好了!或者随手画几个“五角星”。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只要照着新课标进行教学,势必对学生的将来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很自信地说出:“我能行”。
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进行学习、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把学生引入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揭示其中的规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讲分数的应用题中单位“1”的变化时,先口算一道题,“你们今年12岁,李老师今年36岁,李老师比你们大几岁?”同学们答:“大24岁。”“李老师比你们大24岁,也就是你们比李老师小几岁?”同学们有答:“小24岁。”老师接着问道,“你们今年12岁,李老师今年36岁,李老师比你们大几倍?”同学们说“大2倍。”老师再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你们的年龄比李老师小2倍?”同学们的答案不一致了,同学们开始讨论。这时,通过语言的不断启发追问,激起了学生高潮的学习情绪,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外乎概念、定理公式、训练三个环节。怎样在这三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数学,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理、公式,进行题海训练,通过“见多识广”来达到“高分低能”,从而让人一提起数学,就感到是枯燥的做不完的习题,这当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应激发学习兴趣,搞好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双边活动也频繁,,有问有答,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热热闹闹,学生掌握知识多,根据布鲁纳的说法:创设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符合其认识需要,并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动机。所以说,要真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个适宜学生认知的情景。
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引导
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全依赖讲课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分析、归纳和引导的能力。通过实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学习简便四则运算时,运用“高斯的故事”,分析高斯的答案是怎样求出来的,并提出如果是偶数相加时和又为多少,偶数和奇数的差为多少等问题。注意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对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的问题积极引导,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从小能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的思维辨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并开发创新思维。
四、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而发展起来的。这就给我们很多创设情景的方法。数学学习很多是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在教材的编排中,一般会以一小段实际生活例子作为引子,继而再给出概念,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参与发现概念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五、注重学习评价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在布置完课堂作业后,我总是手握红笔,在学生间巡视,对学生做对的题目及时打上“√”,对学生在作业中有进步或有创造性的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批改作业时我采用分步评价法:即不只看最后结果,而注重看学生的做题过程和思维过程,学生的作业如果表现突出:字迹工整、满分、有进步、解出了难题我都让他们到学习组长那里去加分。期末,对作业总加分的前几名给予奖励。在作业批改中,我借鉴作文课给学生作文写评语的教法,在学生作业的精彩或疑问处加以批语提示,比如:你真聪明!你的解法很妙!做得真好!再把字写大一些就更好了!或者随手画几个“五角星”。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只要照着新课标进行教学,势必对学生的将来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很自信地说出:“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