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05233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愈加频繁,在频繁的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试图探索人类交往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便取得交往活动的成功。因此,研究人类交际活动规律、规范人类交际活动行为的礼仪教育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但是与其他成熟的学科相比,礼仪教育起步较晚,各类研究较少。礼仪教育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层面都有各种不足之处,因此对高校礼仪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有利于礼仪教育的发展和成熟。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陕西省 加强对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与“礼”的思想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整个社会规范自身行为和交际活动的准则。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多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交流增多增广,作为规范人类交际活动原则的“礼仪”必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面临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进行交际的可能,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礼仪教育逐渐进入高校课堂。但是由于礼仪教育在高校学科体系中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高校礼仪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提出推进高校礼仪教育的根本对策。
  本文抽取陕西省15所普通高校的大三、大四共75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26份,问卷有效率为96.8%。
  一、高校礼仪教育现状
  (一)各类学校礼仪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从课程开设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看(见表1),被调查的院校全部开设了与礼仪教育相关的课程。从课程类别看,所选高校全部选择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与礼仪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所高校以专业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共存的形式开设与礼仪相关课程,这一情况充分说明礼仪教育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礼仪课程已进入高校课堂,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礼仪成为一种可能。
  表1 相关课程开设情况
  (二)高校礼仪教育现状。
  由表2可见,受访的726名学生中,有321人学习过或正在学习与礼仪相关的课程,占到总受访人的44.2%。在学习或正在学习礼仪课程的321人中,文科生为256人,占总人数的79.8%,理科生为65人,仅占总人数的20.2%。与此同时,未学习礼仪相关课程的人数为405人,占总受访人的55.8%,在未学习礼仪课程的405人中,有理科生374名,占总人数的92.3%,有文科生31名,仅占总人数的7.7%,这一情况充分说明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受到文理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割裂的影响,文科生比理科生更注重对礼仪课程的学习。某些理科生仅仅将礼仪教学作为“填充物”填补“空白”,在课程的选择上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人文学科知识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由表3可见,在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礼仪知识的学生中,影响其对礼仪相关课程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提升交际能力、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和对礼仪知识的重视三个方面。这一情况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礼仪知识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极强的功利心理,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仅重视考核分数,不利于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真正认知和掌握。
  表2 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情况
  表3 学生学习礼仪课程的动机
  二、礼仪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设置边缘化。
  礼仪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仪表、举止和讲究礼貌、执行礼节体现和培育社会人[1]。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重视礼仪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需求,又是高校完善自身课程体系的选择,因而势在必行。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抽样调查的15所高校中,仅有一所高校将礼仪课程设置为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仅占总数的6.7%,这一情况说明高校在设置与礼仪教育相关的课程时,对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未能引起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认识偏差,未能加强能力的转化与素养的提升。
  从问卷提问调查结果看,受访的726学生全部认同礼仪教育能够帮助其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但与之相对应的是90%的受访者认为礼仪教育是通过行、走、坐、立的训练发挥塑造形象、促进交际的作用,3%的学生认为系统的礼仪训练可以帮助其提升外在形象,仅有7%的学生认为礼仪是内在美的外化。目前学术界对礼仪的定义主要采纳的是金正昆教授给出的定义,即“礼仪是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的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性为”[2]。通过礼仪的定义与调查结果的对比,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轻文,家长、老师重成绩轻素养,礼仪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这一情况直接导致大学生对礼仪和礼仪教育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偏差的消除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彻底完成,对礼仪教育认识的偏差片面地导致当代大学生对礼仪教育中的实训教学有过高的期待,错误地认为礼仪教育就是礼仪实训教学。
  (三)实训场地和实训师资存在严重不足。
  在受访的15所高校中,仅有一所高校有实训场地的配备,仅占总数的7.6%。这一情况说明:高校礼仪教育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配套设施不完备所带来的困难。同时这15所高校中能真正做到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开展实践教学的高校几乎没有,这说明目前高校的礼仪教育未完全脱离分数教育的藩篱,实训教学未能受到相应的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未能从本质上重视并尊重礼仪教育的特点。
  (四)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高校虽然开设了礼仪教育相关课程,但是没有任何一所高校有礼仪教师的培养,某些高校从事礼仪教育的教师来源于其他与礼仪相关专业,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储备,导致该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割裂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礼仪教育变成照本宣科式的知识再现。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系统地认识、掌握相关知识,更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礼仪修养,最终导致礼仪教育的功能不能更好地实现。其次,礼仪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但是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导致礼仪教育教学活动轻实践重理论,违背礼仪教育的自身特点,不利于礼仪教育教化功能的实现。   三、加强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将礼仪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通过礼仪教育陶冶大学生的礼仪情操,促使大学生将知识、能力提高与外在形象提升作为大学生活的目标,真正从内在美与外表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其次,由于我国中小学礼仪教育起步较晚,缺乏专业师资队伍,人们对礼仪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礼仪教育是其他“主课”的附庸,礼仪教育可有可无,这种认识偏差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无从认识礼仪教育在调节自身情感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必须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加以重视,礼仪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只有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开始将重视礼仪教育,高校礼仪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
  (二)改进礼仪教学模式、突出礼仪学科特点。
  礼仪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礼仪教育的重心是礼仪理论和礼仪践行两个方面。为了促使大学生在礼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高校礼仪教育应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和激励学生在学习礼仪理论的同时积极践行礼仪规范。同时,还应该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遵守礼仪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历、感悟和践行礼仪规范,从而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三)增加经费投入。
  高校礼仪教育的开展,在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实训室建设方面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撑。调查显示,越是发达的地区,礼仪教育开展越早,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强于不发达地区,同时一些礼仪学科的学困生多来自偏远地区。这一情况说明:经济越发达,礼仪学习环境越好,学生对自身的礼仪素养要求越高,当地学校和家庭越重视礼仪教育,该地生源在礼仪知识的学习和使用方面更占有优势。因此,要改变这种差距,就必须创造适合礼仪教育和礼仪教育实训环节的环境,这类环境的塑造,经费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徐爱琴.实用礼仪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
  [2]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3]穆延云.当代大学生礼仪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哈尔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8):115-116.
  [4]赵梅.论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01):116-118.
  [5]唐晓琴.浅论大学生提升礼仪素养的途径[J].南京:文教资料,2015(5):127-128.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3jyjx109)。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2年,建筑师王澍获得建筑普利兹克奖,他的获奖代表着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正逐渐为世界所认同。作为中国首位接受本土教育而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设计师,他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教育的成就。“哲匠”育人理念是王澍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在多年教学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提出的育人理念,深入剖析这种独特的育人理念,对于改进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哲匠”
摘 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状况进行调研,显示出其在线上线下宣传、导师制学生选拔、资源的获取与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拓宽宣传途径、规范学生选拔与考核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建立并输出资源共享型的导师制品牌等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关键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本科生导师制 师范院校 文学院  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我们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浙江 宁波 315500)  摘 要: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实效的达成,又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的实践
摘 要: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学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在实习中适当地融入与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可以缓解学生野外实习时的疲劳和厌倦情绪,增加实习的乐趣,而且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野外地质实习 文化元素 综合素质  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野外实习的成果,强调在实习过程中突出实习的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野外
摘 要: 本文主要基于“评价艺术”的层面来分析电影美学中的声音元素。三个部分呈渐进逻辑。第一部分首先论述声音作为自然现象是被我们集体听觉的无意识所压抑的,是走向“独立”的前提;第二部分则根据“艺术本体论”指出声音在电影中被重提和重视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分析电影的具体实践案例来证明“声音”具备独立于画面的承载美学功能的潜力。全文构建了电影声音“压抑——发现——独立”的逻辑链条,旨在“
摘 要: 在国家实施“新工科”建设背景环境下,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分析地方高校水文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包括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现状及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现状,探讨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契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地方高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新工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摘 要: 《陆孝昇墓志》收录在《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一书中,是一方珍贵的隋代墓志。志主陆孝昇出身鲜卑贵族,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这方墓志反映了志主的家世、仕宦经历及代北陆氏家族的汉化过程。墓志记载印证了北齐末年曾经在南兖州设立行台以抵挡南朝陈的进攻的事实,有补正史书的作用。  关键词: 陆孝昇 陆腾 北齐 南兖州行台  近日,笔者在李宗俊师的帮助下,得以见到《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收录的《
摘 要: 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都属于北方方言,两大方言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以这两个官话的个体量词为研究对象,并据此分析这两地方言个体量词使用上的异同和特点。通过对所列词条比较,我们发现:利川方言和费县方言的个体量词的差异较小;利川方言的个体量词比费县方言的个体量词更丰富些,且更具地方特色。  关键词: 西南官话 中原官话 利川方言 费县方言 个体量词  引言  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都属于北方方言,两
摘 要: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韩礼德的语言三大元功能同样适用于视觉语法的研究,并将其延伸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本文在研究其理论基础之上,以图画书The Man Whose Mother Was a Pirate为例分析图画如何传达意义。视觉语法运用于图画书的分析上,不仅为儿童和成人阅读图画书提供新角度,而且为图画书作家精准传达意义开辟新途径。  关键词: 视觉语法 多模
摘 要: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植根于地方而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成为带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一部分,这些鲜活细腻而有特色的地方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具体表现,既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又具有其独特的地方烙印和鲜活的表现形式,其张力和作用更强,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工作中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