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跑路”事件让中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再次成为社会的焦点。中小企业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带着对中小型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种种疑问,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王晓红博士。
《中国新时代》: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不知外包行业的现状如何?与国际的差距有哪些?
王晓红博士: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经济开发区民营企业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叫江苏远洋数据的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公司,在同行业中做得非常专业,而他则是由当地一个民营企业成长起来的。目前全国十大商业银行的对账单,都由他们承做。这家公司1990年成立至今,可以说是外包公司的典范,因其起步早,眼光长远,从一个小型的公司,发展到在国内外包行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公司。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例,放眼国际,我们在外包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在国际信誉方面。现在要接几十亿的欧美大单子,如果没有行业领袖,几乎没有可能。总体来讲我们跟印度相比,信誉方面还是略显逊色,所以大部分单子都给了印度,印度再转包给中国,中国基本上接的是三四包,所以利润非常少。而要建立国际信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时间来树立良好的口碑。随着市场的慢慢开放,一些小型企业就会抓住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袖。
其次,在服务外包上,我们的人才储备也是一个问题,除了经验少之外,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教育体制跟不上。比如菲律宾的呼叫中心是全球第一大产业,拥有很好的语言优势和教育优势,各类人才的可得性比较强,80%以上的人精通英语,他们的呼叫中心比印度、爱尔兰都要好。在十二五时期,整个结构转型,这里涉及到最大的就是培训。一些新兴行业必须要进行培训,比如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作用最大。培训机构就是介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机构。我国缺少高端人才,目前的培训机构大部分都比较低端,我们想做高端,但比较困难,我们一些重点高校,缺乏相关专业,缺乏高端培训。因此,高端人才的稀缺成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
《中国新时代》:您刚提到,中小企业应该抓住目前的机遇大力发展,但目前中小企业或多多少陷入了一些困境,对此,您认为中小企业如要大力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晓红博士:中小型企业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比如说人才、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理念,但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融资问题,这是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我们的银行贷款、融资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国企,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依然没有成熟。这个问题这几年表现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大量中小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模式导致成本过高。今年以来,温州、江苏一带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反应比较突出。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面对中小企业的银行,我们能不能放开一些,民间金融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等,创新融资模式,开拓融资渠道,建立这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比如我们说的中小企业银行,地方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国家可以适当给一些优惠政策。
另外一个是风险投资,这对解决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美国的硅谷,很多大企业都由风险投资扶持起来。这些投资在一些有潜质有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上发挥着作用,国家应该鼓励。
政府担保机构有一种功能和责任,尤其是对一些成长性好的高技术企业,比如外包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等一些小型公司、微型公司,往往不具备银行的融资条件,也不具备直接资本市场的条件,依靠政府作为担保,风投公司来出资,对于这些有潜力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支持。任何一个国家经济有活力,往往是中小企业的活力,比如说中国台湾,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长期以来,国内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够重视,应该把中小企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小企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
另外一方面,将来的发展也要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传统模式可能就不适应了,尤其是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都在孕育着新的产物,如果中小企业不能适应,那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网络填平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很多管理模式发生创新和变化,这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多机遇,产业链将不断细化,产业细分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商机。
总体来讲,对一些研发高科技的中小企业,采用一些免税等优惠政策。根据企业类型不同,行业不同,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本身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
王晓红博士: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如果没有及时抓住机遇,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意识、传统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淹没。如果你抓住机遇,就会做大做强,这样的公司有很多例子。比如中关村很多网络公司,这都是“小巨人”,都是爆发式增长,整体来说,中小企业要历练,要创新,要提高核心能力。目前,外包行业依然以小型企业为主,就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网络公司发展初期一样,需要高素质人才、充足的资金链,牢牢把握自身的核心能力,发展先进的技术,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准确定位自己。
中国企业现在还存在提升自身品牌的问题,品牌的质量,企业的信誉,有没有创新能力,都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一个企业要做成国际化企业,一定要在国内的大市场环境中历练成熟,才能考虑国际化。我们国家的优势是国内市场很大,要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的市场竞争国内化。
我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跟全球化紧紧连在一起了,整个全球产业链条也离不开中国。中小企业要利用好国内市场大、开放程度高的优势,锻炼我们国际化的能力,积累国际化的渠道和知识,这样会为我们走出去奠定很好的基础。企业国际化要对投资国的文化、政治、社会、民俗等都要有详细的了解,这需要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对自己的企业也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是否具备海外投资能力,我们的人才、营销渠道是否已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做到知己知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做海外投资,要充分本地化。海外投资时一定要成为一个本土化企业,要融入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中去。我们很多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实现本土化,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本土化的问题上都没有解决好,没有融入东道国,就会受到排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一些跨国公司的经验。
我觉得中国中小型企业总体上来讲时间短、经验不足,加上我们喜欢单干,没有本土化,投资成功率比较低。一个本身资金都有问题的中小企业,又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投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融危机后,我们海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参与的国际性并购越来越多,案例越来越大。海外投资问题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海外投资真正的力量是国家力量。我国世界级跨国企业很少,而且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但国企在资源型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上,相对来说没有民营企业方便。海外投资问题需要国家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进行布局,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对的机遇就更大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很充足,只要能多给一些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一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相信现在的中小型企业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希望。
《中国新时代》: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不知外包行业的现状如何?与国际的差距有哪些?
王晓红博士: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经济开发区民营企业比较多,其中有一个叫江苏远洋数据的金融后台服务外包公司,在同行业中做得非常专业,而他则是由当地一个民营企业成长起来的。目前全国十大商业银行的对账单,都由他们承做。这家公司1990年成立至今,可以说是外包公司的典范,因其起步早,眼光长远,从一个小型的公司,发展到在国内外包行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公司。当然这只是一个个例,放眼国际,我们在外包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在国际信誉方面。现在要接几十亿的欧美大单子,如果没有行业领袖,几乎没有可能。总体来讲我们跟印度相比,信誉方面还是略显逊色,所以大部分单子都给了印度,印度再转包给中国,中国基本上接的是三四包,所以利润非常少。而要建立国际信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时间来树立良好的口碑。随着市场的慢慢开放,一些小型企业就会抓住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袖。
其次,在服务外包上,我们的人才储备也是一个问题,除了经验少之外,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主要是教育体制跟不上。比如菲律宾的呼叫中心是全球第一大产业,拥有很好的语言优势和教育优势,各类人才的可得性比较强,80%以上的人精通英语,他们的呼叫中心比印度、爱尔兰都要好。在十二五时期,整个结构转型,这里涉及到最大的就是培训。一些新兴行业必须要进行培训,比如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作用最大。培训机构就是介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机构。我国缺少高端人才,目前的培训机构大部分都比较低端,我们想做高端,但比较困难,我们一些重点高校,缺乏相关专业,缺乏高端培训。因此,高端人才的稀缺成了我们目前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
《中国新时代》:您刚提到,中小企业应该抓住目前的机遇大力发展,但目前中小企业或多多少陷入了一些困境,对此,您认为中小企业如要大力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晓红博士:中小型企业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比如说人才、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理念,但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融资问题,这是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我们的银行贷款、融资主要针对规模较大的国企,针对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依然没有成熟。这个问题这几年表现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时候,大量中小企业通过其他融资模式导致成本过高。今年以来,温州、江苏一带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反应比较突出。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面对中小企业的银行,我们能不能放开一些,民间金融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等,创新融资模式,开拓融资渠道,建立这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比如我们说的中小企业银行,地方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国家可以适当给一些优惠政策。
另外一个是风险投资,这对解决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美国的硅谷,很多大企业都由风险投资扶持起来。这些投资在一些有潜质有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上发挥着作用,国家应该鼓励。
政府担保机构有一种功能和责任,尤其是对一些成长性好的高技术企业,比如外包行业、工业设计行业等一些小型公司、微型公司,往往不具备银行的融资条件,也不具备直接资本市场的条件,依靠政府作为担保,风投公司来出资,对于这些有潜力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支持。任何一个国家经济有活力,往往是中小企业的活力,比如说中国台湾,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长期以来,国内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够重视,应该把中小企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中小企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渠道。
另外一方面,将来的发展也要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传统模式可能就不适应了,尤其是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都在孕育着新的产物,如果中小企业不能适应,那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网络填平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很多管理模式发生创新和变化,这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多机遇,产业链将不断细化,产业细分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商机。
总体来讲,对一些研发高科技的中小企业,采用一些免税等优惠政策。根据企业类型不同,行业不同,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本身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
王晓红博士: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如果没有及时抓住机遇,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意识、传统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就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淹没。如果你抓住机遇,就会做大做强,这样的公司有很多例子。比如中关村很多网络公司,这都是“小巨人”,都是爆发式增长,整体来说,中小企业要历练,要创新,要提高核心能力。目前,外包行业依然以小型企业为主,就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网络公司发展初期一样,需要高素质人才、充足的资金链,牢牢把握自身的核心能力,发展先进的技术,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准确定位自己。
中国企业现在还存在提升自身品牌的问题,品牌的质量,企业的信誉,有没有创新能力,都是树立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一个企业要做成国际化企业,一定要在国内的大市场环境中历练成熟,才能考虑国际化。我们国家的优势是国内市场很大,要使国内的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的市场竞争国内化。
我们经过30年改革开放,跟全球化紧紧连在一起了,整个全球产业链条也离不开中国。中小企业要利用好国内市场大、开放程度高的优势,锻炼我们国际化的能力,积累国际化的渠道和知识,这样会为我们走出去奠定很好的基础。企业国际化要对投资国的文化、政治、社会、民俗等都要有详细的了解,这需要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对自己的企业也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我们是否具备海外投资能力,我们的人才、营销渠道是否已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做到知己知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做海外投资,要充分本地化。海外投资时一定要成为一个本土化企业,要融入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中去。我们很多海外投资失败的原因就是不能实现本土化,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本土化的问题上都没有解决好,没有融入东道国,就会受到排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借鉴一些跨国公司的经验。
我觉得中国中小型企业总体上来讲时间短、经验不足,加上我们喜欢单干,没有本土化,投资成功率比较低。一个本身资金都有问题的中小企业,又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投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融危机后,我们海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参与的国际性并购越来越多,案例越来越大。海外投资问题是一个国家战略问题,海外投资真正的力量是国家力量。我国世界级跨国企业很少,而且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但国企在资源型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上,相对来说没有民营企业方便。海外投资问题需要国家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来进行布局,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对的机遇就更大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很充足,只要能多给一些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一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相信现在的中小型企业会成为我们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