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正确的图形表象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tiet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而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尤为重要。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通过有针对性的前测活动,关注学生的已有活动经验,使学习过程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路径,通过别具匠心的环节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建立正确的图形表象,借助操作感知,把握圆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圆的认识 图形表象 本质内涵
  一、“圆”是什么
  (一)教材中的圆
  关于圆的严格定义,有一些不同的表述形式,以下列举两种初中教材中圆的定义。静态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作圆。动态定义: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
  小学教材一般没有对圆下严格的定义。以常见的三种版本的教材为例,人教版(见图1)和苏教版(见图2)教材都是直接出示了生活中一些圆形的物体图案(摩天轮、水波纹、光盘、钟面等)引出圆;北师大版(见图3)教材是通过判断“哪种套圈游戏最公平”,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到中心的距离相同)引出圆。
  (二)学生眼中的圆
  “圆”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几何图形,但是在生活中,“圆”常常不以本来面目示人。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从小就被告知太阳是圆的、地球是圆的,然后就逐渐把“圆”和“球”混淆在一起。后来,又被告知硬币是圆的、纽扣是圆的,又混淆了“稍扁的圆柱形物体”和“圆”。而对于高段学生来说,经常会有老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时候,拿着一张圆形纸片说:“把这个圆平均分成……”这时,又把“圆面”和“圆周”混为一谈(虽然圆形纸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圆柱形,但这里姑且先看作圆面)。以上这些认识误区都在笔者的预料之中,但也有意料之外的发现,笔者对本校5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有22名学生认为椭圆也是圆,经过访谈得知,他们的理由类似于“鲸鱼是鱼,那么椭圆就是圆”。
  综上所述,虽然学生对圆非常熟悉,但是熟悉之中却有很多陌生之处,也有很多误解。因此,笔者认为“圆的认识”一课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比较,建立正确表象;借助操作感知,把握圆的本质。
  二、“圆”怎么教
  (一)处处渗透,充分对比,建立正确图形表象
  1.“圆周”or“圆面”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球”和“圆”的区别自然已经不是问题,但对圆是一条“封闭曲线”还是一个“圆面”这个问题却仍然模棱两可。因此,在本课中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渗透“圆是一条封闭曲线”这一事实。
  【片段一】
  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如图4:奔驰车车标、车轮、硬币、方形钟面)。
  师:(出示图5)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生答略)
  师:为什么这些不是呢?
  生:这条OB的端点没有在圆上。
  师:你能来指一指圆上在哪里吗?(生指圆周)
  师:B这个端点不在圆上,那是在哪里呢?
  生:圆内。
  师:那这条GH呢?
  生:H这个端点在圆外。
  师:是啊,圆的半径是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其中一个在圆心,另一个在圆上。
  师:那么这条MN为什么不是直径呢?
  生:因为它没有通过圆心。
  由于生活经验的负迁移,许多学生都会误认为圆周内的部分就是“圆上”。本环节让学生结合直径、半径的定义自主区分圆上、圆内、圆外,进而再次明确“圆是一条封闭曲线”的事实。
  2.“静态”and“动态”
  如文始所述,圆的定义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不必知晓这两种定义的文字描述,但是我们可以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让学生感悟两种定义的区别。
  【片段三】
  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奔驰车车标、车轮、硬币、方形钟面)。(同片段一)
  ……
  师:(指着方形钟面)这里有圆吗?   生:没有。
  生:有的,如果分针转动一圈就会形成一个圆。
  师:大家能想到他说的圆吗?请你上来指给大家看。
  生:(用手势指出分针转动后针尖所经过的轨迹)这就是圆。
  师:(课件演示分针的动态,抽象出圆)太厉害了,连这样隐藏的圆都被你找到了。
  静态的圆容易感知,动态的圆不好发现。为了指向性更加明确,这里特意设计了方形的钟面,逼迫学生排除钟面形状的干扰从另外的角度去寻找圆,进而利用课件动画演示分针转动形成的圆,让学生直观理解动态定义的圆——“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在这里渗透圆的动态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随着针尖的转动慢慢形成一个圆,向学生传达了“圆是点的集合”这样一个本质,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图形表象大有裨益。
  3.“规范” “严谨”
  学会画圆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六年级学习画圆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过画圆,会用圆形物体的边沿画圆,但是也会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纠正,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规范的表象。
  【片段四】
  师:我们知道了圆是这样的封闭的曲线图形,那么怎样才能把圆画出来呢?
  课件依次出示前测结果:
  (1)用圆形物体画。
  师:怎么用圆形物体来画圆?
  生:比如拿一个茶杯盖子,用铅笔描着画圆。
  师:大家以前画过吗?
  生:画过。
  (2)用量角器来画。
  师:(出示一个量角器)这个能画圆吗? ’生:把两个量角器合起来就可以画了。
  师:(课件出示两把量角器,如图6)这样能画出一个圆吗?请你试一试。
  师:想一想,刚才用这两种方法画圆的过程有什么一样的地方?(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生:在画圆的时候,都有一个点要固定住。
  师:这个点在用圆规画圆时是——针尖;在用钉绳工具画圆时是——磁钉。
  生:还有这段距离不能变。
  师:这段距离在用圆规画圆时是——针尖到笔芯的距离,在用钉绳工具画圆时是——绳子的长度。
  师:是啊,通过两种画圆方法的比较,我们知道了画圆就是要先“定点”,再“定长”。(板书:定点、定长)
  在比较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相似的画圆方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沟通半径、圆心和画图工具之间的联系,找到了画圆方法的本质——定点、定长。在后续的练习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题目——“画一个直径为4cm的圆,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让学生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操作间反复切换,以此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圆的认知,为更好地理解圆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2.细节纠偏,巩固本质
  用圆规画圆是最基本的方法,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在成人眼中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学生手中却并不如此。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在操作圆规的时候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合理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可以巩固对圆的本质的认知。
  【片段六】
  学生独立尝试用圆规画几个不同的圆。
  师:(出示前测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得不好的2个圆,如图8)你认为画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个是在画的时候,针尖动了一下,所以画不好了。
  师:那说明在画圆的时候,针尖——不能动。(板书:针尖固定)
  生:第二个是在画的时候圆规的两个脚动了一下。
  师:你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动了一下吗?(生动手演示)
  师:圆规的脚这样动了一下,也就是说——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那么在画圆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板书:距离不变)
  师:(示范用圆规画圆,讲解要点)先在纸上找一个点,用针尖固定,两脚分开一定距离,圆规稍微倾斜,右手捏住把柄旋转一周。
  学生再次模仿画圆。
  在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后,总能发现学生还会出现错误。笔者基于学生多次画圆的操作经验,回顾前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发现圆规画圆过程中的问题症结所在,进而再次强化对圆的本质认知,反过来可以规范画圆的方法。
  3.首尾呼应,内化本质
  在一些学生的已有经验里,“圆”就是光滑的曲线,因此在前测中有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椭圆也是圆,以致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现了“椭圆是特殊的圆”还是“圆是特殊的椭圆”的争论。   【片段七】
  师:(课件出示前测数据,如图9)全班所有学生都认为第二个图形是圆,有22人认为第一个图形是圆形。你有什么想法?
  师:(出示图10)你认为哪种比赛方式最公平?能用刚学的知识来解释吗?
  生:第三种,因为这种方法比赛的时候,每个人和中心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师:(课件演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这就是墨子说过的“一中同长”,你能说说一中同长指的是什么吗?
  生:一中就是指圆心,同长就是指半径或者直径。
  师:现在你能来跟那22位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椭圆不是圆了吗?
  生:因为它的半径不是一样长。
  师:假如说椭圆是有半径的,在哪里?(课件出示若干条从椭圆的中心点到椭圆上的线段)一样长吗?
  生:不一样长。
  师:如果是圆的话,那么这些线段应该是一样长的。
  通过直观的游戏,让学生再次巩固圆的本质——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从而与课始的问题首尾呼应,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疑问,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圆的认识”这节课已经进行了很多不同角度的研究,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不同的上法,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意图和教学目标,精彩纷呈,各有所长。本课中,笔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前测活动,关注学生的已有活动经验,使学习过程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路径,通过别具匠心的环节设计,关注知识的本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进而深入地感悟概念的内涵。
  (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中心小学 315500)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美不仅仅蕴含在特殊数学内容中,还蕴含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情境中。在数学常规教学中,捕捉隐藏的数学美,使以往平庸的课堂展现美的情境,进而启迪学生用数学美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普遍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美 审美规律 常规教学  如果我们问学生什么是美,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说“好看的就是美”。由此反映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误区:以往在我们的数学常规教学中,更多关注数学外
一、研究背景  自笔者所在学校成为省评价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后,为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教学观,积极推进省评价改革,建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过程表现、促进有效学习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学校数学组根据省小学数学评价改革建议及江山市小学数学评价研究小组的安排,开展了一些实践与探索。本文重点交流学校数学学科有关“态度与习惯日常表现”板块评价的粗浅做法及探索。  二、综合评价改革前的做法  城南小学一直以来非常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模型思想”这一概念。什么是模型思想?课标中虽然正式提出了模型思想的基本理念和作用,明确了模型思想的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把模型思想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起“数学模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许多一线教师认为,在课堂中实施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就是在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而这显然是一种形式主义。那么究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时候原有教材的编排不能与之相适应,有时候原有教材的编排不能使之发挥最大作用,此时,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与重组。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教材调整 教材重组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认为学生学习新知必须由易到难,如此让教学常常缺乏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缺乏激情,许多情况下没有学习的激情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  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
童年的时光如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小河里有无尽的宝藏,那是我美好生活的记忆,随意地采撷一颗晶莹的珍珠,透彻明亮,令我心花怒放。   暑假里一个凉风习习的上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江海公园游玩。公园里景色秀美,色彩斑斓的花朵绽开了笑脸,粉色的莲花,鲜红的一串红,金黄的向日葵。还有茂盛的大树,枝叶绿得鲜亮,迎风起舞,微风中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一路欢歌,一路奔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吸引了我们,
推荐理由:全世界最著名的两个薰衣草产地,一个是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一个是日本北海道的富良野。但是,普罗旺斯太远,北海道也不近,其实,就在中国新疆,有一片3000亩的薰衣草就要满山遍野地绽放了。这个令人心动的地方位于新疆天山山脉脚下,美丽的伊犁河谷,伊人天然香草园艺场。夏天盛开着薰衣草和各种农作物,黄花油菜,红花土豆花,雪青的歐薄荷花,这里包括了所有梦寐的彩色花田,有如上帝遗忘在大地上的一件拼布外
笔者一直关注《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专题研究栏目的“以学定教”系列文章,在学习中既有思维的碰撞,又有实践的探索。北师大第4版教材是以“情境 问题串”来整体设计的,一些关键词在教材中频频出现,如有动手做的算一算、画一画、剪一剪等,动口说的议一议、说一说等,动脑想的猜一猜、想一想等。在教参中也时常出现一些关键句,如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等。这些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又指引着教师的
【摘 要】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一定规律错综交汇着,在学习新知识前“探明”各种“关系”,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以六上“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比梳理新旧教材、优化教学流程、演绎思维开放的课堂等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建构”中对扇形统计图的本质得以细细体会,慢慢理解。  【关键词】 扇形统计图 关系 自主建构  “扇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本内容之前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曾在其著作《教室里的危机》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当前,国内推进课堂转型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教学改革有效撬动了“学教结构”的转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存在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也有一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如出现了“注重文本性的知识教学,忽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近十年幼儿家庭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亲职教育、隔代教养、留守儿童教育等,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趋势主要包括亲职教育、二孩家庭教育、家园合作共育、留守与流动儿童教育等。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热点;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