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领导下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混合所有制培养模式、项目研发式跨界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等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多元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08-03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正从“制造大国”稳步朝着“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而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促使企业对机械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企业发展动态,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及时为企业输送满意、适用的人才的前提。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跨界合作,尽管合作双方为两个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但在资金、技术、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密切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通过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人才、师资培养、技改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取长补短。双方合作形成产教融合、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高职院校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企业也可以提高其人才竞争力,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满足校企双方各自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层面成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机械系各专业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理事分会,并在坚持合作双方“共赢”的前提下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探索长期有效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在理事会组织、领导下,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深化现代学徒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开展订单班或企业联合培养,实行跨界培养试点,多元化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向人才“供给—需求—供给”闭环链的转变,促进企业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全方位融合,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高度契合。这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单一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一)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学会、协会为平台,与奥地利福尼斯焊接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人才培养。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强调建立学院与企业双主体的“双元育人”模式,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通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在岗培训”这一有效教育形式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得现代学徒制具备“四双”特点:双身份—— 学生与学徒,双导师—— 教师与师傅,双基地—— 校内和企业,双考核—— 学校和企业考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阶段的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准备教育,而在企业开展的“在岗培训”属于技能形成教育。在岗培训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无论职业学校教学、設备、师资如何先进,职业教育必须经过企业在岗培训催化才能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正是技能形成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企”的特性是区别于“订单班培养”的另一个特征,更有效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过渡,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都是一种国家职业教育行动项目,均在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进实施,是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体制。同样地,在我国没有任何职业学校可以独自实施现代学徒制,也没有任何企业、地方或部门可以独自实施现代学徒制。因此,从国家层面出发,从体制机制、经济政策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参与我国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下,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因企业参与不足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成为解决学徒制发展瓶颈的首要任务。同时,校方也应更主动地从企业方的利益诉求出发,吸引企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办学,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培养模式。校企双方以“深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抓手,学院对接行业需求,借力蓝天空港民航实训双创示范园的技术力量与实践平台,共建混合所有制专业—— 飞机机务维修,探索“一个平台、两类资本”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从产权、体制机制等层面系统解决办学经费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产教融合不够、人才培养能力不高等问题,开创一条产教深度融合、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通过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对标专业建设,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企业通过投入专业设施设备、专业人力资源及管理,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企业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并及时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不适用性,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群)深层联通,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行业规则、职业标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等,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课堂项目选取、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成果评价。 鉴于专业的特殊性,开办混合所有制教学模式可以解决部分场地和设备的问题,也更容易打通就业通道,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但由于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在校企两套不同机制下运行的办学模式,因此,无论是在办学模式还是管理结构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校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假如合作企业方没有专门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专员,那么课程实践和管理体系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三)项目研发式跨界培养模式。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只对一门知识专精深耕的“I型专才”,但现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兼具专业与跨领域知识的跨界“T型人才”。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联合电气工程系与西门子、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等企业实施跨岗位、跨专业“T型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即便在上完专业课程后,仍会觉得课程之间完全没有关系。针对智能制造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工艺多样、专业技术呈现复杂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利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培养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通过整合校企资源,采用项目研发式跨学科的能力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科目教学框架,以企业具体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懂系统,精专项”为指导思想,跨专业组建试点班级,推行项目导师制,在校内外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多用分组与团队协同学习的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实用的资源,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完整的学习过程。这种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不是仅仅让学生聆听老师对某一门课程的讲解,而是透过项目研发式的学习,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可以主动参与,透过讨论、思考而习得知识和技能。采用项目研发式跨界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项目选取是否恰当,因此合作的企业范围应该广泛一些,但同时也针对专业有所甄选,考量校企合作开发的课题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为上海特略、广州得意等公司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通常第一、二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四学期开始按照校方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由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五学期企业根据其发展和用工需求,直接到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面试选拔,确定人选,组成特定的“订单培养班”,并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企业提出的要求制订该学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教材。第六学期即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岗位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前,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验收,对合格者予以录用。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力度不是很大,教学的针对性不是很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对企业的适应性和归属感不如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这两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能夠在人才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储备后备人才资源;对于学校而言,学习模式多元化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效率更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因此,要从多方的生存和发展考虑,把握人才、技术、效益关键处,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为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利红,邓之宏.校企战略联盟实施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2]张俊玲.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 以20所职业院校典型案例为例[J].职教论坛,2013(3)
[3]谢军.高职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8)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多元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0C-0108-03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正从“制造大国”稳步朝着“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而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促使企业对机械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准确把握企业发展动态,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及时为企业输送满意、适用的人才的前提。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跨界合作,尽管合作双方为两个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但在资金、技术、知识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密切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通过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人才、师资培养、技改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取长补短。双方合作形成产教融合、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高职院校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企业也可以提高其人才竞争力,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满足校企双方各自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层面成立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机械系各专业联合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理事分会,并在坚持合作双方“共赢”的前提下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探索长期有效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在理事会组织、领导下,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深化现代学徒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开展订单班或企业联合培养,实行跨界培养试点,多元化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供给—需求”单向链向人才“供给—需求—供给”闭环链的转变,促进企业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全方位融合,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高度契合。这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单一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一)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以行业学会、协会为平台,与奥地利福尼斯焊接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人才培养。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强调建立学院与企业双主体的“双元育人”模式,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通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在岗培训”这一有效教育形式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得现代学徒制具备“四双”特点:双身份—— 学生与学徒,双导师—— 教师与师傅,双基地—— 校内和企业,双考核—— 学校和企业考核。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阶段的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准备教育,而在企业开展的“在岗培训”属于技能形成教育。在岗培训在技能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无论职业学校教学、設备、师资如何先进,职业教育必须经过企业在岗培训催化才能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正是技能形成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现代学徒制“入校即入企”的特性是区别于“订单班培养”的另一个特征,更有效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过渡,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都是一种国家职业教育行动项目,均在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进实施,是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体制。同样地,在我国没有任何职业学校可以独自实施现代学徒制,也没有任何企业、地方或部门可以独自实施现代学徒制。因此,从国家层面出发,从体制机制、经济政策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参与我国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下,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因企业参与不足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成为解决学徒制发展瓶颈的首要任务。同时,校方也应更主动地从企业方的利益诉求出发,吸引企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办学,才能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培养模式。校企双方以“深化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抓手,学院对接行业需求,借力蓝天空港民航实训双创示范园的技术力量与实践平台,共建混合所有制专业—— 飞机机务维修,探索“一个平台、两类资本”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从产权、体制机制等层面系统解决办学经费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产教融合不够、人才培养能力不高等问题,开创一条产教深度融合、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通过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核心对标专业建设,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企业通过投入专业设施设备、专业人力资源及管理,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企业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并及时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不适用性,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群)深层联通,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引入行业规则、职业标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等,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设计、教材编写、课堂项目选取、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成果评价。 鉴于专业的特殊性,开办混合所有制教学模式可以解决部分场地和设备的问题,也更容易打通就业通道,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但由于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是在校企两套不同机制下运行的办学模式,因此,无论是在办学模式还是管理结构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校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假如合作企业方没有专门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专员,那么课程实践和管理体系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三)项目研发式跨界培养模式。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只对一门知识专精深耕的“I型专才”,但现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兼具专业与跨领域知识的跨界“T型人才”。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专业联合电气工程系与西门子、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等企业实施跨岗位、跨专业“T型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即便在上完专业课程后,仍会觉得课程之间完全没有关系。针对智能制造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工艺多样、专业技术呈现复杂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利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在有限学时内完成培养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通过整合校企资源,采用项目研发式跨学科的能力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科目教学框架,以企业具体项目或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懂系统,精专项”为指导思想,跨专业组建试点班级,推行项目导师制,在校内外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多用分组与团队协同学习的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实用的资源,或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线索,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完整的学习过程。这种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不是仅仅让学生聆听老师对某一门课程的讲解,而是透过项目研发式的学习,提供一个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可以主动参与,透过讨论、思考而习得知识和技能。采用项目研发式跨界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项目选取是否恰当,因此合作的企业范围应该广泛一些,但同时也针对专业有所甄选,考量校企合作开发的课题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为上海特略、广州得意等公司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通常第一、二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四学期开始按照校方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由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第五学期企业根据其发展和用工需求,直接到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面试选拔,确定人选,组成特定的“订单培养班”,并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格,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企业提出的要求制订该学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教材。第六学期即学生在毕业前的半年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岗位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前,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验收,对合格者予以录用。在整个三年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的力度不是很大,教学的针对性不是很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不够深,对企业的适应性和归属感不如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这两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能夠在人才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储备后备人才资源;对于学校而言,学习模式多元化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效率更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因此,要从多方的生存和发展考虑,把握人才、技术、效益关键处,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为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利红,邓之宏.校企战略联盟实施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2]张俊玲.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 以20所职业院校典型案例为例[J].职教论坛,2013(3)
[3]谢军.高职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