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学生的音乐教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815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传统教学方式的羁绊,音乐教师往往将自己的课堂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讲台之上,如此授课方法虽对于课堂状况的了解及课堂纪律的管控有一定的效果,但就音乐课来说,却对课堂氛围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起不到相应的效果。本文主要从教师走下讲台,采取主动积极的融入到学生中去,变"指挥棒"为"引导者",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上课积极性上提出想法,供探讨。
  关键词:讲台 音乐 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从而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居于讲台上,虽然一定程度上便于对整个课堂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控,但却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鸿沟。因此,针对教学方式和课程特点,对于教师走下讲台,我有以下的一些思考。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进入音乐的情感中,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有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有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的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的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结合电脑、投影等现代化工具,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
  二、在音乐备课中走进学生,学生走进备课。
  首先,学校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口号,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唱一首歌,各项活动人人参与,转变了过去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局面,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困难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
  最后,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区里,市里的举办的比赛,向社会展示学校音乐教育成果。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请进来,邀请音乐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做讲座。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三、教师真正"走到"小组中去。
  1走下神坛。教师不要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在教学中应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而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也不是为了活动而走下去。走下讲台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过程充滿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原因。作为音乐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校情感。
  2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
  四、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教师走下讲台,开启音乐教育"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是新的教学思路的拓展,在音乐教学中积极推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自主空间。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体现"互动"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星兰.音乐课堂也需"互动"..教育教学论坛
  [2]杜国芳.让音乐课堂"互动"起来--浅探新课程下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论坛
  [3]张玉飞.老师,请走下讲台.宁夏教育
  [4]王凤林.老师,您能不能走下讲台.山东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要求学生画一幅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课例《小熊的帽子》主要根据学生自行创作的四幅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画面之间的联系,想象画面中由小熊的帽子引发的故事情节,用通顺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并写下来。《小熊的帽子》连环画写话训练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能根据画面来想象故事的内容,关键是小熊怎样想办法使帽子失而复得的内容要合理想象并表达清楚。  【关键词】兴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语文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知识量不断增长的时代,因此,当今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进行终身式的学习, 作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创新”。当前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
摘要: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不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意识,探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高中思
内容摘要:新课标对初中生的写作极为重视,而作文材料是决定质量的关键。因此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一篇好的作文也离不开作者选择的“米”——材料。材料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定时间内,能否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蚂蚁之所以能够安然过冬,是因为它们有储备的食物;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看的花朵。我想我们在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是说,我们掌握了写作的本领,就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  一阅读训练是基础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培养审
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规范行为、德育为首;注重细节、培养习惯;开展活动、收获成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学习,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四好少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德育关系到民族兴衰和祖国未来,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摘要】中职生习就业后的半年之内,是学生最困难的适应期,是学生出现各种不安定问题的高发期,也是影响学生稳定就业的关键期。在学生实习就业初期努力使其调整心态,促进其角色转换,对实现学生的稳定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注意 事项  实现中职毕业生的稳定就业,是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稳定就业,在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就变得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因此,我认为,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软,必须坚持和强化。在这里,我们仅就科技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科技教育 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一、小学科技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注重体现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促进智力发展,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学得好的人,大部分得益于课外。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  纵观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其一,农村小学学生的家长,由于条件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教师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用新课程的理念作为指导,把握好"读懂教材"这个环节。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那么如何读懂教材呢?  1.通览教材,把握全局。  初读教材,我们要了解手中教材涵盖了哪些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