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采取以企业为主导的“2+1”培养方式,规划更合理、针对性更强的课程体系,应精简教学内容,创造出适用性强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并提出在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外包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59-02
在全球软件外包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软件外包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人才短缺: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50万软件人才的巨大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人才问题已成为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参与外包业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软件外包人才,为外包产业发展和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正规院校学历教育培训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第二种是培训机构培训模式。虽然有的机构重视通用技能培训,但由于软件外包项目因行业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专业性要求,所以,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会有所欠缺。第三种是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直接让学员接受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在团队模式下培养开发和协作技能,但这样的培训模式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成本。
面对这种现状,笔者拟探讨一种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切实可行的软件外包教学模式,着重探讨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革新、校内与校外培训有效对接等。
以企业为主体的“2+1”培养方式
在进行深入调研后,我校决定与山东师创集团合作办学,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与基础实训,企业教师定期(每两周)来校进行综合实训,最后一年去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学生就业由企业负责安排解决。
这种模式与之前的培训方式有很大不同:
首先,这种培养方式中承担教学任务的主体是企业。教学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方式确定等都由企业决定,因此,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在学生整个三年学习期企业都会跟进。新生入学,企业负责进行职业素质、职业规划等职业素养的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学校教师只负责传统理论教学和基本简单实训,企业派专门软件讲师来讲编程规范,指导实训课题。这些实训课题虽然不大,但都严格按照软件设计流程来做,在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不断体验软件工作的乐趣。最后一年,集中到企业进行分方向、深层次的实战性教学,以期学生能顺利适应工作。
其次,在这种培养方式中,企业承当更多的教学责任。以往的校企合作往往学校承担学生的就业,企业只负责推荐优秀生。所以,企业没有压力。现在,就业压力给了企业,为了完成就业目标,企业给学生设计更多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工作时间。
再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校内教师有机会去企业工作、学习、培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重构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学生现状和市场需求,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懂外语、能编码的软件外包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中的软件编码工作。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开发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删掉了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结构原理等理论性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强化了企业应用程序的实战,在最后一年进行强化外包实战演练和实习。而且,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这个现实,我们不再兼顾两个方向,只扎扎实实地讲解java这一方向的课程,以期学生能够学得更深、更透。由于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外语底子很薄,所以,在外语培养上,我们坚持一周8课时的外语教学,连续三年从不间断,最后一年更是要求学生进企业用外语写文档,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连续三年每两周一次职业素养和软件素养培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如国际贸易、物流、会计、营销等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主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从学生能力看,现在高职学生素质明显下滑,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更差一些。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调整了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也做了大量的调整,将一些理论性太强、繁杂的知识删掉或简化,偏重于实际应用与操作。同时强化外语训练,要求教师尽量用外语写文档与代码,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程难易程度安排等方面,我们还特别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一般来说,C语言是计算机系学生学习的一个门槛,对于大多数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计算机编程是从没有接触过的学科,甚至好多学生在进大学之前都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所以,他们学习C语言非常吃力,很多学生因此而自暴自弃。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革了原来的教学方案,不再面面俱到地讲解C语言,不再过多地强调语法、格式。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熟悉编程的思路、想法,在java初级中才开始注重语法、语句的书写,这样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革新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日益下滑的学生素质,我们探讨了很多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
任务驱动一般应用于前期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刚刚步入大学,还无法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别提软件编程。所以,如何将他们引入门并且让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至关重要。在第一学期的C语言教学中,一般采取循序渐进的普通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拿出一个具体案例,演示结果。其次,再逐层分析,层层递进,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讲清楚透彻。再次,再举类似例子,举一反三,强化知识点。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案例不能选太难的,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但又必须覆盖足够多的知识点,便于知识归纳和讲解。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我们采用了一案到底的“糖球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到课程学完,学生总结时,发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发了一个小的项目,颇有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导向法主要应用于后期教学,学生已经有一些编程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先拿出一个具体的项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查询资源,如网络、书籍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提交方案,教师评阅后讲解归纳。项目导向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关键除了项目选择外,还对教师的程序设计能力、课堂管理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单一固定,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越新颖越好,只要能起到好的作用即可。如对于接受力比较强的学生,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驱动法就足够了;但对于接受力差的学生就必须循序渐进,甚至反复讲解,渐渐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模式,也就理解了。
考核办法
首先,我们采取过程考核。学生的每一个作业案例都要上交,教师都要打分,汇总成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考试心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其次,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由企业教师考核学生,如果不合格,假期进行强化训练,再考核。这样,给学生足够的压力,使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提早接受了抗压演练与教育。教考分离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深入企业,了解现状,紧扣企业需求,让自己的教学与企业不脱节。
校内外培训的有效对接
在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中,校企教学对接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电子邮件。一般来说,一周通信一次,主要是发布自己的讲课内容、作业题目以及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希望对方讲课中需加强改进的内容,班级近期学习状态等。这种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的放矢地备课。(2)开会讨论。会议人员一般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及相关领导。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相关的对策。如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上机调试吃力这一事实,开会讨论适当增加或者调整课时。(3)领导听课,互相听课。校企教师之间经常听课,这有助于了解对方的教学方式,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双方领导也经常听对方教师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共同进步。(4)校内教师去企业培训学习、顶岗学习。企业为教师提供机会在寒暑假到企业培训学习。同时,部分教师还申请在企业顶岗工作半年以上。
取得的成效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成效 首先,无论在软件编程,还是外语应用方面,软件外包方向学生的成绩较本校同年级学生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实际编程能力较强。其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企业教师的真实案例让他们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很多项目都跃跃欲试。
有待探讨的问题 首先,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现在,学生的进步是以一周32节正课以及大约8节以上的选修培训为基础的,学生负担是其他专业学生负担的近一倍。如何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虽然我们实施了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分配作业任务,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毫无兴趣。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以及如何安排他们毕业后的出路,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孙军,等.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4):139-141.
[2]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3]王风茂,郑永果.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7).
作者简介:
吕学芳(1976—),女,山东青州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外包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59-02
在全球软件外包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国软件外包产业方兴未艾,依然充满机遇,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软件外包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人才短缺:中国市场每年至少存在50万软件人才的巨大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人才问题已成为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参与外包业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软件外包人才,为外包产业发展和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是正规院校学历教育培训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但缺乏软件开发工作经验、项目交流和团队合作锻炼,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培训。第二种是培训机构培训模式。虽然有的机构重视通用技能培训,但由于软件外包项目因行业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专业性要求,所以,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会有所欠缺。第三种是企业通过内部培训,直接让学员接受实际的外包项目训练,在团队模式下培养开发和协作技能,但这样的培训模式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成本。
面对这种现状,笔者拟探讨一种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下切实可行的软件外包教学模式,着重探讨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革新、校内与校外培训有效对接等。
以企业为主体的“2+1”培养方式
在进行深入调研后,我校决定与山东师创集团合作办学,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与基础实训,企业教师定期(每两周)来校进行综合实训,最后一年去企业进行顶岗实训,学生就业由企业负责安排解决。
这种模式与之前的培训方式有很大不同:
首先,这种培养方式中承担教学任务的主体是企业。教学体系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方式确定等都由企业决定,因此,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人才需求。同时,在学生整个三年学习期企业都会跟进。新生入学,企业负责进行职业素质、职业规划等职业素养的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学校教师只负责传统理论教学和基本简单实训,企业派专门软件讲师来讲编程规范,指导实训课题。这些实训课题虽然不大,但都严格按照软件设计流程来做,在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不断体验软件工作的乐趣。最后一年,集中到企业进行分方向、深层次的实战性教学,以期学生能顺利适应工作。
其次,在这种培养方式中,企业承当更多的教学责任。以往的校企合作往往学校承担学生的就业,企业只负责推荐优秀生。所以,企业没有压力。现在,就业压力给了企业,为了完成就业目标,企业给学生设计更多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工作时间。
再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校内教师有机会去企业工作、学习、培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重构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学生现状和市场需求,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懂外语、能编码的软件外包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软件外包行业中的软件编码工作。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开发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删掉了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结构原理等理论性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强化了企业应用程序的实战,在最后一年进行强化外包实战演练和实习。而且,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这个现实,我们不再兼顾两个方向,只扎扎实实地讲解java这一方向的课程,以期学生能够学得更深、更透。由于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外语底子很薄,所以,在外语培养上,我们坚持一周8课时的外语教学,连续三年从不间断,最后一年更是要求学生进企业用外语写文档,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连续三年每两周一次职业素养和软件素养培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如国际贸易、物流、会计、营销等课程。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主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从学生能力看,现在高职学生素质明显下滑,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更差一些。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调整了课程结构,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也做了大量的调整,将一些理论性太强、繁杂的知识删掉或简化,偏重于实际应用与操作。同时强化外语训练,要求教师尽量用外语写文档与代码,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程难易程度安排等方面,我们还特别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一般来说,C语言是计算机系学生学习的一个门槛,对于大多数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计算机编程是从没有接触过的学科,甚至好多学生在进大学之前都没有使用过计算机,所以,他们学习C语言非常吃力,很多学生因此而自暴自弃。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革了原来的教学方案,不再面面俱到地讲解C语言,不再过多地强调语法、格式。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熟悉编程的思路、想法,在java初级中才开始注重语法、语句的书写,这样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革新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日益下滑的学生素质,我们探讨了很多教学方法。比较成熟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
任务驱动一般应用于前期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刚刚步入大学,还无法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别提软件编程。所以,如何将他们引入门并且让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至关重要。在第一学期的C语言教学中,一般采取循序渐进的普通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拿出一个具体案例,演示结果。其次,再逐层分析,层层递进,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讲清楚透彻。再次,再举类似例子,举一反三,强化知识点。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案例不能选太难的,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但又必须覆盖足够多的知识点,便于知识归纳和讲解。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我们采用了一案到底的“糖球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到课程学完,学生总结时,发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发了一个小的项目,颇有成就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导向法主要应用于后期教学,学生已经有一些编程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先拿出一个具体的项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查询资源,如网络、书籍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提交方案,教师评阅后讲解归纳。项目导向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关键除了项目选择外,还对教师的程序设计能力、课堂管理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单一固定,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越新颖越好,只要能起到好的作用即可。如对于接受力比较强的学生,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驱动法就足够了;但对于接受力差的学生就必须循序渐进,甚至反复讲解,渐渐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套模式,也就理解了。
考核办法
首先,我们采取过程考核。学生的每一个作业案例都要上交,教师都要打分,汇总成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就有效防止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考试心态,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
其次,期末考试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由企业教师考核学生,如果不合格,假期进行强化训练,再考核。这样,给学生足够的压力,使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提早接受了抗压演练与教育。教考分离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深入企业,了解现状,紧扣企业需求,让自己的教学与企业不脱节。
校内外培训的有效对接
在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中,校企教学对接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校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电子邮件。一般来说,一周通信一次,主要是发布自己的讲课内容、作业题目以及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希望对方讲课中需加强改进的内容,班级近期学习状态等。这种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的放矢地备课。(2)开会讨论。会议人员一般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及相关领导。主要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相关的对策。如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上机调试吃力这一事实,开会讨论适当增加或者调整课时。(3)领导听课,互相听课。校企教师之间经常听课,这有助于了解对方的教学方式,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双方领导也经常听对方教师的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共同进步。(4)校内教师去企业培训学习、顶岗学习。企业为教师提供机会在寒暑假到企业培训学习。同时,部分教师还申请在企业顶岗工作半年以上。
取得的成效及有待探讨的问题
成效 首先,无论在软件编程,还是外语应用方面,软件外包方向学生的成绩较本校同年级学生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实际编程能力较强。其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企业教师的真实案例让他们对软件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很多项目都跃跃欲试。
有待探讨的问题 首先,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现在,学生的进步是以一周32节正课以及大约8节以上的选修培训为基础的,学生负担是其他专业学生负担的近一倍。如何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对于后进学生的教育。虽然我们实施了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分配作业任务,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毫无兴趣。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以及如何安排他们毕业后的出路,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孙军,等.我国软件外包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4):139-141.
[2]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2).
[3]王风茂,郑永果.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27).
作者简介:
吕学芳(1976—),女,山东青州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