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是我第一次去兰州,对方在兰州为我订好了机票,我收到两条短信:一条是关于航班信息的,另一条是关于兰州的天气预报的。看了之后感觉现在的服务真是不错,电子客票好,服务更好。天气预报的信息没有特别在意,感觉和北京差不多。
到兰州飞机降落的时候,广播里报告:地面温度1度,几乎所有的旅客都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下了飞机,坐上接我的车,发现外面居然还飘着小雪花,这就是温度为什么降低这么多的原因。随后的几天,确实早晚温差比较大,稍有些凉。
记得几个月前去了趟成都,由于不太适应阴冷的天气,也或许是因为吃得东西辣着了,到那里第二天胃病就犯了。这次到兰州,一样的阴冷、一样的酸辣菜品,所以特别的小心。后来接待的人看出了我饭吃得很少,就问我爱吃什么。我说还是上海菜比较好吧。
这次来兰州,除了工作上的事情之外,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是兰州的城市,整个兰州沿黄河而建,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东西向出奇的狭长,连城市交通旅游图都是狭长的一张纸。所以整个城市只有东西走向的几条很长的主干道,南北向很窄。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建地铁是最合适的了,一条地铁线就可以贯穿整个城市。兰州沿黄河两岸,开通了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雕塑、景观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也是黄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百里黄河风情线”已经成为兰州市的名片,被中外游客和市民誉为兰州市的“外滩”。不过据朋友介绍说,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内唯一的绿色。站在兰山上俯瞰整个兰州市,高楼大厦确实不少,有点都市的感觉。据朋友介绍说,那是因为兰州市的平地比较少,所以楼盖得就高。兰州市为了找块平地建机场就很不容易,只好跑到了比较远的郊区。
印象比较深的当然不能忘了拉面。兰州的拉面有名,有家叫马子禄的拉面是当地最有名的。下飞机的时候大概是中午1点钟吧,一路上朋友就说,现在去吃马子禄可能有点晚了。马子禄拉面只从早上营业到下午两点,据说过两点以后汤就不清了,所以就不卖了。进入市区后去看了一眼,确实关门了。接下来两天很累,没有心思去。临走的那天,本来我想在宾馆休息一下,随便吃点午饭就走了,不料上午8点就有人电话过来说去吃早饭,没法推辞就去了,终于吃上了传说中的马子禄。而后,他们又一直陪着我,到中午去吃了据说是兰州市最高档的上海菜——苏浙汇,这才想起前些天我随口说起的爱吃上海菜的事情。应该说在兰州四五天,就这一顿对我来说吃得不错,不过这些朋友们看来对这样的菜确实不感兴趣。
吃完午饭往机场赶。一路上两边都是山,这些山原来大概是荒山,看得出兰州人确实花了些工夫,在山上种了些树。一路过去,都有××单位绿化植树区等字样。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山上有喷水浇树的装置,很多,且都在喷着水。但是看着水龙头不断向外喷着的水,有两个成语马上浮现在我脑子里,“杯水车薪”和“愚公移山”。朋友笑着告诉我说,这才体现了咱兰州人的朴实!
对了,说到城市的名片,兰州除了黄河风情线之外,还有《读者》杂志。读者杂志社坐落在黄河风情线上,而且是黄河风情线上仅有的几个单位建筑之一。想起来,《读者》杂志和《足球报》曾经陪我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度过了两年艰苦的工作时间,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没有时间再顾及这么多足球或者杂志之类的事情,也没有心思去看这些个东西。人说《读者》杂志的小资情调太重,我想我不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小资,大概是掉落到俗套的生活里去了吧。没有了爱好,没有了情趣,生活中除了挣钱就是酒肉了。
我想,生活原本就是如此的吧!
相关链接: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兰州的风味小吃。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今天,清汤牛肉面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
到兰州飞机降落的时候,广播里报告:地面温度1度,几乎所有的旅客都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下了飞机,坐上接我的车,发现外面居然还飘着小雪花,这就是温度为什么降低这么多的原因。随后的几天,确实早晚温差比较大,稍有些凉。
记得几个月前去了趟成都,由于不太适应阴冷的天气,也或许是因为吃得东西辣着了,到那里第二天胃病就犯了。这次到兰州,一样的阴冷、一样的酸辣菜品,所以特别的小心。后来接待的人看出了我饭吃得很少,就问我爱吃什么。我说还是上海菜比较好吧。
这次来兰州,除了工作上的事情之外,有三点印象比较深刻。
第一是兰州的城市,整个兰州沿黄河而建,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东西向出奇的狭长,连城市交通旅游图都是狭长的一张纸。所以整个城市只有东西走向的几条很长的主干道,南北向很窄。从这个角度来说,修建地铁是最合适的了,一条地铁线就可以贯穿整个城市。兰州沿黄河两岸,开通了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雕塑、景观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也是黄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百里黄河风情线”已经成为兰州市的名片,被中外游客和市民誉为兰州市的“外滩”。不过据朋友介绍说,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市内唯一的绿色。站在兰山上俯瞰整个兰州市,高楼大厦确实不少,有点都市的感觉。据朋友介绍说,那是因为兰州市的平地比较少,所以楼盖得就高。兰州市为了找块平地建机场就很不容易,只好跑到了比较远的郊区。
印象比较深的当然不能忘了拉面。兰州的拉面有名,有家叫马子禄的拉面是当地最有名的。下飞机的时候大概是中午1点钟吧,一路上朋友就说,现在去吃马子禄可能有点晚了。马子禄拉面只从早上营业到下午两点,据说过两点以后汤就不清了,所以就不卖了。进入市区后去看了一眼,确实关门了。接下来两天很累,没有心思去。临走的那天,本来我想在宾馆休息一下,随便吃点午饭就走了,不料上午8点就有人电话过来说去吃早饭,没法推辞就去了,终于吃上了传说中的马子禄。而后,他们又一直陪着我,到中午去吃了据说是兰州市最高档的上海菜——苏浙汇,这才想起前些天我随口说起的爱吃上海菜的事情。应该说在兰州四五天,就这一顿对我来说吃得不错,不过这些朋友们看来对这样的菜确实不感兴趣。
吃完午饭往机场赶。一路上两边都是山,这些山原来大概是荒山,看得出兰州人确实花了些工夫,在山上种了些树。一路过去,都有××单位绿化植树区等字样。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山上有喷水浇树的装置,很多,且都在喷着水。但是看着水龙头不断向外喷着的水,有两个成语马上浮现在我脑子里,“杯水车薪”和“愚公移山”。朋友笑着告诉我说,这才体现了咱兰州人的朴实!
对了,说到城市的名片,兰州除了黄河风情线之外,还有《读者》杂志。读者杂志社坐落在黄河风情线上,而且是黄河风情线上仅有的几个单位建筑之一。想起来,《读者》杂志和《足球报》曾经陪我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度过了两年艰苦的工作时间,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没有时间再顾及这么多足球或者杂志之类的事情,也没有心思去看这些个东西。人说《读者》杂志的小资情调太重,我想我不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小资,大概是掉落到俗套的生活里去了吧。没有了爱好,没有了情趣,生活中除了挣钱就是酒肉了。
我想,生活原本就是如此的吧!
相关链接:兰州清汤牛肉拉面是兰州的风味小吃。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打入了全国各地,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今天,清汤牛肉面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