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的自然学科,物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由于其知识的抽象性,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甚至存在厌学心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通过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对重要规律、生活现象、易混淆概念等展开讨论,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同时还能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纠正其认知误区,提高教学质量.
1明确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作为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课堂讨论,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激发学习兴趣.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时,若未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就直接进行讲解,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理解难度较大.如果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则学生仿佛参与一个“课堂游戏”,在讨论的过程中时刻对物理知识充满兴趣,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提高了思考的深度,此时教师若从旁稍加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巩固旧知识与掌握新知识;其次,课堂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引入课堂讨论,随着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参与热情会越来越高,形成更加活跃的思维模式.交流期间,信息会经过多方向、立体化传递,学生们的思维会互相影响,一些学生奇特新颖的观点对于其他学生可以起到启迪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会逐渐提高.最后,课堂讨论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不足之处,纠正其认知误区.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概念,学生在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后,难免会混淆相似的公式和知识点,该现象是十分常见的.而学生在共同讨论与研究问题后,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从而了解其掌握知识点的整体情况.例如,通过讨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联系、虚像和实像的区别、压力与重力的区别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设置课堂讨论的实施时间
展开初中物理课堂讨论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四点:呈现背景资料或设置情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表述观点、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为了顺利完成上述环节,教师要留出足够时間供学生展开讨论,既要避免讨论只停留在表面,又要避免长时间讨论导致课堂松懈.为灵活把握讨论时间,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预见学生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反应;其次可提前将问题告知学生,要求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和讨论,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缩短课堂讨论时间,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讨论质量得到保障.最后,教师可针对问题为学生布置任务,如阅读必要的参考材料或教材,有背景知识储备等,确保讨论效果.
2.1在教学难点处展开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等自然会感到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与启迪,[HJ1.6mm]促使其对自身思维活动加以调整.比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概念就是摩擦力,应用频率较高,看似简单,所以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摩擦力的含义,很多时候只是模棱两可,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要让教学流于形式,摆脱概念字面的讲解,也不要只是列举简单的事例后一带而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教学,比如要求学生针对汽车产生摩擦力的原因、方向、大小和运动的关系等进行讨论,最后加以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培养其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2在联系新旧知识时讨论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以自身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为基础,积累新经验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可将问题设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其深入理解与掌握新知识.比如,讲解温度计后,学生了解了其在实验室的用途,之后介绍体温计时,可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温度计在实验室中十分常用,在其测量允许范围内可以对不同物体的温度进行测量,包括人的体温.但是,同学们试想一下,温度计适合测量体温吗?是否存在缺陷?应当怎样改进呢?通过提问来激发、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其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思维能力.
2.3在结合现实生活时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日常经验,从生活方面入手,在生活和物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比如,经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物体压力有关后,教授“增大有益摩擦”时,教师可针对“如何使有益摩擦增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要求其举出实例.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动时书会运动,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和比较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大小,并研究怎样将有害摩擦减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锻炼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一些物理知识和学生平时形成的经验是相悖的,如果没有解释清楚,就会导致学生怀疑物理规律与概念,在学习时感到困惑,使教学效果降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其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消除疑虑,纠正错误认知.例如,烧水时会有“白气”冒出来,许多学生认为是水蒸气,此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水蒸气,接着要求其讨论:水蒸气是否能存在于空气中?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在讨论之后明白了“白气”其实是水蒸气和冷空气接触后发生液化形成的水珠,体积较小,有光照射时仿佛“白气”,而空气中存在的水蒸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3选择课堂讨论的主题内容
3.1正确选择讨论的出发点
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设置问题,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增加问题的研究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选好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还要从相同的出发点设置若干个相似的问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完成方法与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例如,讲解欧姆定律后,学生可能没有发现数学知识与物理公式之间的制约关系,因为I=U/R与R=U/I两个公式相似,就认为电阻R和电流I成反比,和电压U成正比.教师可设置讨论问题为:“导体中的电流I与两端电压U发生变化时,导体的电阻R会随之变化吗?”或者针对密度公式提出类似的问题,使学生在类比过程中深入理解新知识,对正确结论产生深刻印象.
3.2把握课堂讨论问题的梯度、深度与广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具体而言,也就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调动学生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个别问题难度较大,不利于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先铺垫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广度要尽量设计得大一些,也就是问题的对象最好是全体学生,同时要难易度适中,确保学生经过一定的讨论后可以得到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设置问题,使成绩优异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得出结论,而其他学生在接受教师的适当指导或点拨后同样可以解答问题.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和兴趣,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其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选择适当时机合理展开课堂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和公式等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知识生成方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教师通过科学把握讨论时间与内容可以使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1明确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
作为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课堂讨论,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激发学习兴趣.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时,若未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就直接进行讲解,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理解难度较大.如果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则学生仿佛参与一个“课堂游戏”,在讨论的过程中时刻对物理知识充满兴趣,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提高了思考的深度,此时教师若从旁稍加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巩固旧知识与掌握新知识;其次,课堂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引入课堂讨论,随着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参与热情会越来越高,形成更加活跃的思维模式.交流期间,信息会经过多方向、立体化传递,学生们的思维会互相影响,一些学生奇特新颖的观点对于其他学生可以起到启迪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会逐渐提高.最后,课堂讨论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不足之处,纠正其认知误区.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概念,学生在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后,难免会混淆相似的公式和知识点,该现象是十分常见的.而学生在共同讨论与研究问题后,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从而了解其掌握知识点的整体情况.例如,通过讨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联系、虚像和实像的区别、压力与重力的区别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设置课堂讨论的实施时间
展开初中物理课堂讨论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四点:呈现背景资料或设置情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表述观点、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为了顺利完成上述环节,教师要留出足够时間供学生展开讨论,既要避免讨论只停留在表面,又要避免长时间讨论导致课堂松懈.为灵活把握讨论时间,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预见学生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反应;其次可提前将问题告知学生,要求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和讨论,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缩短课堂讨论时间,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讨论质量得到保障.最后,教师可针对问题为学生布置任务,如阅读必要的参考材料或教材,有背景知识储备等,确保讨论效果.
2.1在教学难点处展开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等自然会感到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与启迪,[HJ1.6mm]促使其对自身思维活动加以调整.比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概念就是摩擦力,应用频率较高,看似简单,所以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摩擦力的含义,很多时候只是模棱两可,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要让教学流于形式,摆脱概念字面的讲解,也不要只是列举简单的事例后一带而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教学,比如要求学生针对汽车产生摩擦力的原因、方向、大小和运动的关系等进行讨论,最后加以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培养其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2在联系新旧知识时讨论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以自身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为基础,积累新经验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可将问题设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其深入理解与掌握新知识.比如,讲解温度计后,学生了解了其在实验室的用途,之后介绍体温计时,可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温度计在实验室中十分常用,在其测量允许范围内可以对不同物体的温度进行测量,包括人的体温.但是,同学们试想一下,温度计适合测量体温吗?是否存在缺陷?应当怎样改进呢?通过提问来激发、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其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思维能力.
2.3在结合现实生活时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日常经验,从生活方面入手,在生活和物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比如,经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物体压力有关后,教授“增大有益摩擦”时,教师可针对“如何使有益摩擦增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要求其举出实例.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动时书会运动,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和比较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大小,并研究怎样将有害摩擦减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锻炼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一些物理知识和学生平时形成的经验是相悖的,如果没有解释清楚,就会导致学生怀疑物理规律与概念,在学习时感到困惑,使教学效果降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其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消除疑虑,纠正错误认知.例如,烧水时会有“白气”冒出来,许多学生认为是水蒸气,此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水蒸气,接着要求其讨论:水蒸气是否能存在于空气中?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在讨论之后明白了“白气”其实是水蒸气和冷空气接触后发生液化形成的水珠,体积较小,有光照射时仿佛“白气”,而空气中存在的水蒸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3选择课堂讨论的主题内容
3.1正确选择讨论的出发点
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设置问题,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增加问题的研究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选好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还要从相同的出发点设置若干个相似的问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完成方法与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例如,讲解欧姆定律后,学生可能没有发现数学知识与物理公式之间的制约关系,因为I=U/R与R=U/I两个公式相似,就认为电阻R和电流I成反比,和电压U成正比.教师可设置讨论问题为:“导体中的电流I与两端电压U发生变化时,导体的电阻R会随之变化吗?”或者针对密度公式提出类似的问题,使学生在类比过程中深入理解新知识,对正确结论产生深刻印象.
3.2把握课堂讨论问题的梯度、深度与广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的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具体而言,也就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调动学生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个别问题难度较大,不利于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先铺垫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广度要尽量设计得大一些,也就是问题的对象最好是全体学生,同时要难易度适中,确保学生经过一定的讨论后可以得到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设置问题,使成绩优异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得出结论,而其他学生在接受教师的适当指导或点拨后同样可以解答问题.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和兴趣,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其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选择适当时机合理展开课堂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和公式等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知识生成方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教师通过科学把握讨论时间与内容可以使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